..续本文上一页。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以下,皆释随顺众生相。何以故下,分二:初顺佛心,次显增大悲心。二乘只求自身解脱,即非大悲心;菩萨为解脱一切众生苦恼,拔济沉沦苦海之众生而起大悲。有大悲心方能发起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本。
次何以故下,分三:初法,次喻,又次法喻合。譬如下为喻,生死旷野下为法喻合。龙树、无著等菩萨,均有修大悲心法。不然,则发二乘自了生死之解脱心,不能成大果也。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明此义。不见能度众生之我,不见众生为我所度;以平等心饶益一切众生,皆视为如幻如化而不著,此为大乘不共之大悲般若门。般若共三乘,大悲心不共。余同前释。
己十 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求大菩提,布施众生,皆为回向意。此总结以上所修大愿功德,均无为己心也。悉皆回转而向众生,故无取著。一切布施于众生,即四无量中之舍;著即有限量,便不广大。又有我即有取,有我所即有侧重,侧重即落巢臼。菩萨观法性本空,法性平等;既不见有我,亦无所取著。回向分三:即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一切众生。此虽单指回向众生,而其回向众生之愿,无边际,无限量,便是回向法性真如;回向众生,悉得解脱,成大菩提,便是回向无上菩提;故亦通于前二。以此功德之威神力为胜增上缘,能使众生离恶向善。修十善等为人天正路,修出世善业为涅槃正路。代受重苦,非仅为众生安乐,乃使皆有机会趋向学佛。丁四 结愿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十愿俱发曰具足,十愿充足曰圆满。欲成就普贤行,须满足普贤愿;依愿起行,愿始充足。由十信以上,应常修此十大愿。依此十愿故一切菩萨行自起,故能成就三事:即一、成熟一切众生,二、随顺无上正等菩提,三、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丙二 显经功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文略分三:即供具妙,布施广,时劫长,均不及闻此愿功德。此十大愿,凡能成就无上菩提之一切愿均摄其中,故曰愿王。发此愿时,一切佛功德即总持于心,故曰愿王。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别明众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灭除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受、领受。持、忆持。读、面读。诵、背诵。以及听讲,为人解说,以经布施等,故曰乃至。无间,本受恶果时阿鼻地狱名。以五逆业,必堕此狱,故名。身心等苦,均属于报障者。魔罗等,为恶浊世间中之恶众生,能害他众生。具名魔罗,译言杀害者,能障害出世善根故。夜叉又名药叉,有威力鬼。鸠槃茶,丑陋鬼也。毗舍阇,啖精气鬼也。远离即得安宁,社会多数人失了人天善法,其共业精神上先行不安,恶鬼神等因而得势,扰害众生,使人群激乱;以佛经威力令鬼神等安,故人心亦安也。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举一行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此举一行,以下分五。
庚二 彰五果
辛一 增上果
“行于世间智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叹,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行、指作事。云翳障月。无有云翳,即表修持此愿,不为其他一切所障;能胜出一切世界之上,故曰增上果。
辛二 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节言依普贤愿得果,其成就同普贤菩萨。修普贤愿,必成就普贤身──往生极乐亦具微妙色身──故为等流果。不久、非指短时间。十愿成就,则信心不退,虽须经过二或三阿僧祇劫;既有时间可计,决定可得佛果,故曰不久。
辛三 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此三句明异熟果。以愿力故,不生恶趣。在善趣中,不生边地下贱。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方有力量可以宏法利生,如释迦牟尼佛之选种姓父母。异熟者,异类而熟。无漏善本不生无记之异熟果,以愿力故,可作一种资助。即以无漏善愿资助此发愿人之旧有漏种,得一种更优胜之业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士指人,从人作事所发之作用曰士用。永不堕恶趣,故曰破坏。正念胜解,不为外道所摇动,而能摧之曰制伏。
辛五 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众生一切供养。
烦恼发恶业而成诸苦果;不作恶业,自离苦果。欲不作恶业,须除贪、嗔、痴等烦恼。愿力之威力甚大,能摧伏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解脱烦恼,同于阿罗汉──译音应供──故堪受众生供养。
己二 别明净土
庚一 显法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切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显往生,不用另修他法,常诵此经、发此愿,即得往生也。得报由于引招总报之业,此业或善或恶,其力甚强。此业种摄植第八识种子,到成熟时,由此业种,引第八识种起现行,受一期之报身曰命。命即此业种现行之势力分限,命之长短,犹箭受弹力出发之远近。力尽箭堕,亦犹业尽命断,故此业力之势限曰命根。力未尽,箭不落,业未尽,命不舍。命终者,报尽也。临、将近也。此刹那中,一生所行或善或恶,都在心上涌现;善现则生欢喜,恶现则生恐怖忧苦。最后一刹那心现起之时,善则牵引趣生善地,恶则趣入恶地,出世净业则生净土。此时、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行。
发此愿者,依此愿力,最后刹那,必然现前。凡人临终时,第一刹那舍本有。第二刹那落于闷绝无心位,即死有。第三刹那即依善恶业得中阴身,即中有。舍本有,即五蕴报身解散,死有入闷绝位。中阴身并非俗所谓灵魂,乃随后有所应受报而现之过渡身。但此时后报未生起,易可转移;若此时为之作福,可得转善也。即至最后舍本有时,愿能贯澈前中后三刹那而现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曰于一切时引导其前。经文一刹那时,指第三刹那愿力现起时。
中国通行净土经论,专明依阿弥陀佛愿力而得往生极乐净土。其实净土不但极乐,如药师经所说之药师净土,维摩诘经之阿閦佛净土,弥勒上生经之兜率内院净土,均净土也。欲往生各种净土,须各修其往生之各种因行。此经不说往生华藏世界而说往生极乐净土者,依经考之,有二重意义:第一义:从许多经论观察之,知极乐净土为初地菩萨所见之净土──梵网经千佛台上所现之净土,为二地菩萨所见之净土。佛之究竟净土──即自受用身土──圆满圆满,周遍周遍,毕竟无相可现,无法可说,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其有名相可表现者,皆如来为菩萨所现──即一切可以由身土之相表现者,乃如来从圆满果海中为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土。其为人天所现者,为应化土。初地净土,为未入地前菩萨或初发心之一切凡夫、所最容易亲近观想而求往生者,以初地净土与地前内外凡邻近,故导之往生此极乐净土也。极乐为初地净土义,略举二证:一、佛应外凡内凡及其余一切众生处娑婆世界者。此经中说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日夜,极乐一劫又为某世界一日夜。如是进行至第九重之某世界一劫,第十重普贤所住之佛世界一日夜。故娑婆世界进一步,即为极乐世界,可明极乐为初地之净土;亦可明普贤净土,为第十地净土也。二、楞伽经记龙树菩萨,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凡入初欢喜地以上菩萨,当然有往生之净土。龙树为初地菩萨而往生极乐净土,故知极乐为初地菩萨所证之净土。由此更可见与内外凡世界相邻近,而最容易证入者,为极乐净土,故各经多明之。
第二义:由普贤愿而往生于极乐世界,尚更有一重要义。欲显诸佛所现之果,须观察其何因行修成。显明释迦牟尼之佛果,必从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中明其因行,教人照此修学。欲明阿弥陀佛所成果,亦必先明其因行。经明阿弥陀佛最重要之点,乃在因地中广发取净土摄有情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或为二十四愿,或云四十四愿,乃开合不同也──,并未显及其他六度万行;但说如何发大誓愿,成此净土,摄受十方众生。其净土之果,由誓愿成功;故修其净土之因行,特重誓愿也。依愿修行,修到初地,当然往生。亦可依誓愿之力往生,但愿不切,决不往生。只靠自力修行,则非到初地不能往生也。故特重愿。
他种净土,亦必各修其因行,方得往生,然不如…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