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P2

  ..續本文上一頁

  己十四 入滅現證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叁乘次第

  壬二 實無次第

  辛二 重頌

  己十五 常無常義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雙非

  壬二 非常

  壬叁 許常

  壬四 複雙非

  辛二 重頌

  己十六 蘊處生滅門

  庚一 問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十七 四法差別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說

  壬二 問答

  癸一 正明五法

  癸二 通攝叁性

  壬叁 抉擇

  壬四 別顯

  壬五 結成

  辛二 重頌

  己十八 佛如恒沙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不如說受

  壬二 更有余義

  壬叁 問答抉擇

  辛二 重頌

  己十九 諸法刹那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壬二 問答

  辛二 重頌

  己二十 如來變化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二十一 遮斷肉食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釋 題】

  一 釋經題

  甲 出題名

  1 別題

  (一) 出今本今所講之四卷本,爲藏中現存叁譯之最古者,乃六朝時劉宋元嘉年間,有天竺叁藏法師名求那跋陀羅,此雲性賢、或功德賢者來華之所譯也。但相傳此四卷楞伽,乃達磨傳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來獨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標別題,則曰:楞伽阿跋多羅寶。即分爲叁:楞伽  楞伽、若作釋迦毗楞伽寶而釋,乃赤寶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譯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寶,或寶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說經之處立名。此名乃爲叁譯之通名,應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羅  阿跋多羅、或雲是下入義,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來皆作無上解,今亦從之。

  寶  寶字、或雲即指楞伽寶言;今以無上及寶,皆釋爲贊美于法之辭。

  (二) 會異譯入楞伽  北朝元魏時,有天竺叁藏法師菩提流支,此雲覺愛,譯此經爲十卷,別題曰:入楞伽 。少阿跋多羅寶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于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則天時,有天竺叁藏法師實叉難陀,此雲學喜,叁譯此經爲七卷;文義明暢,廣略適中。別題曰:大乘入楞伽。較魏譯加大乘二字,簡別中下乘法,即宋譯爲上寶之義。

  2 通題

  通題、即經字是。梵音修多羅,或修妒路,或素怛纜,本是線義,取能貫穿文義,攝化生機之意;爲如來所說或所印證故。引申之、有叁世十方恒常遵法之義,與此方之經字相符,故譯爲經。或雲契經,加契理契機義。華嚴、阿含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別在此經。對彼別題,此爲通題。若對叁藏,簡別律、論,標此是經藏攝,非律、論攝,則通又爲別矣。

  3 合題合叁譯題,即爲: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華言:大乘入不可入無上寶經。今本無上法寶,即含大乘義。楞伽、爲所入城,舉所入即含能入義。故下彰題義,仍照今本說之。

  乙 彰題義

  1 譬喻辭此譬喻辭,即指楞伽二字;以說法所依之楞伽城,爲喻所說之法也。然城依于山而山在于海,海有風浪,城爲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城現通說法,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衆生心海  經雲:“藏識海常住”,則城山所依之海,即喻衆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爲真妄因依,圓成實之真與遍計執之妄皆依之,亦爲聖凡、染淨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六塵境風  本無有境而現有六塵境者,以從來未悟唯識無境之末那根本無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別六塵以執取爲實有,鼓蕩心海。經雲:“境界風所動”也。

  叁、七轉識浪  無明境風,鼓蕩心海,隨境界緣,意等諸識相續而起,如海中浪。經雲:“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二我執山  七、六、二識,不達唯識無我,于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執爲人之實我;又于根塵等法,執爲法之實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于心海、境風、識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但影現于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夫二我本空,原無可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爲不可往而往義。

  五、生死縛城  二執山上有生死縛城,此山不倒、則恒住此城不舍。斷分別、俱生我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乘四顛倒  夜叉王等,于二執山生死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煩惱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衆等,即爲煩惱所起叁界有漏心心所聚,引發雜染業之報通等,殘害佛性衆生,輪轉生死相續,往來于山城中也。

  八、佛法興世  佛從海中龍王宮出。龍宮、喻阿賴耶中如來藏心,在佛果即爲不思議善常之無漏性,在衆生即爲本有無漏佛性及夙熏無漏善根海。佛悲願及衆生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望山城言,爲古佛說佛證境之處;乃至爲夜叉王現通說法,即法興世。

  九、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興世爲增上緣,即從煩惱所起之有漏心聚,開發佛性及諸無漏善根。故夜叉王聞佛所說,觀大海山城,悟藏識所現之境,乘華宮殿,迎佛入城,恭敬供養于佛,勸請大慧問法,即見佛聞法而生信解也。佛現神通令見無數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衆,乍現乍隱,乍隱乍現,即修正觀而證法界唯心,此爲自證之宗通也。複問“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即悟他之說通也。此夜叉王一段發起序,皆喻聞法悟心也。

  十、真如性山  由上節了悟本心,則轉我、法二山爲二空觀智所顯真如性無相山。故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故山喻二空所顯之真如性也。

  十一、大涅槃城  山喻無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離系之大涅槃果,爲極聖所究竟處;譬晴明空爲光明充滿也。

  十二、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無相山城,既無可往、無可入,雲何而言入耶?曰:乘法空妙觀,如如相應,無往無入謂之入耳。故佛衆、夜叉衆皆從空入,而諸菩薩從種種佛刹不來相而來也。

  十叁、無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衆,羅婆那、華言十頭甕耳;夜叉王衆、喻無漏禅定神通。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亦如來覺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無漏慧辯  大慧及摩帝菩薩衆,當喻無漏慧辯,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亦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圓滿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無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圓滿法身。盡衆生心海,已轉爲如來覺海也。

  十六、悲願方便  佛之隨行聖衆,則喻佛之大悲願風;方便法浪,亦如來覺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爲佛之自證心境。

  2 贊美辭

  (一) 無上贊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茲攝爲境行果叁事:一、境無上:衆生心海,如來覺海,皆喻一切法唯識相。二無我山,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經以一切法唯識相性爲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爲非有非空、無上無容之真實境,故境無上。二、行無上:始終以法空妙觀所引無得不思議智爲前導,以具修萬行,圓成萬德;不共二乘,故行無上。叁、果無上:明藏識海真相即如來藏,爲法身攝,非但解脫身攝。是以出障圓明,具大悲願,無量方便,盡于未來利樂無盡;不同二乘解脫,故果無上。

  (二) 寶此中寶字,正贊法寶。然法爲佛師,而僧隨法行;有法即具佛、僧。通明叁寶爲叁:一、法寶:此經總非大慧所問百八句義,由遮門顯法性非安立故。從唯識現,曆辨有爲無爲、有漏無漏、內外、聖凡、染淨因果、一切諸法,由表門彰法相假施設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寶故。二、佛寶: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離言內自證之法性故,運假智诠悟他之法相故。既通于宗,亦通于說,宗通、說通之極,稱佛爲寶,能自利、利他圓滿故。叁、僧寶: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衆。隨順于佛寶故;修證于法寶故;能用法如意寶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寶。二 辨品題此譯、于品題但一切佛語心品。魏譯有十八品,唐譯有十品,而品品有別題;唯類同此譯之品題者,有集一切佛語品。心、有積集之義,此之心字,亦可作彼集字解,則“一切佛語心”雲者,即“諸佛語積集”之義。謂諸佛所說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語心也。又、心者,中心、中堅義。此品文義爲一切佛所說法語中之精要,猶一身中之堅實心,一團體中之中堅分子,名一切佛語心。而常途所解,則一切佛語皆顯于心,故佛語皆以心爲宗。離一切佛語則心無由顯,離心則一切佛語無所宗;而此經明諸法唯心,正明斯義,故題一切佛語心品。

  【釋 經】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爲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衆俱,從彼種種異佛刹來。是諸菩薩摩诃薩,無量叁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诃薩而爲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衆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于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證信序亦名通序,諸經所通有故。以結集人、說、時、處等,證成後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龍猛大智度論說六種成就,依親光佛地經論說五重證信,今依親光。一、如是我聞,指法親聞證信。二、一時,舉說經時證信。叁、佛,標說法主證信。四、住南海至莊嚴,出說法處證信。五、與大比丘至究竟通達,引同聞衆證信。

  乙二 發起序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刹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