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塞戒經》不同的戒條
若使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弟子,欲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將來能夠直趨大乘,廣度衆生,圓滿菩提道果。只是恐怕他基本不鞏固,徒挂虛名,不能得到真實效益,所以首先要受五戒,以固其根本,然後進一步根據《梵網經》求菩薩戒法。菩薩戒法有十重四十八輕。這才是如律儀合法規的行徑。
但是依靠《優婆塞戒經受戒品》所說:對在家二衆所傳授的菩薩戒,只是六重二十八輕。這是按二部經所指示二種不同的戒品差別的規定。我們要知道在家男女居士受菩薩戒之後,雖然名義上稱爲《菩薩優婆塞、優婆夷戒》,其實也是以所受的五戒爲體,因爲這五條戒法,乃是直趨菩薩大乘的階梯,而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在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月小廿八日起)要受八齋戒以爲修行學道,仰慕出家離欲清淨生活的主要道理。以是之故,在家二衆,要受大乘菩薩戒應先受菩薩優婆塞、優婆夷戒。所以《優婆塞戒經》雲,“優婆塞戒,極爲重要,何以故?是戒能爲沙彌十戒,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作爲根本”。
第八節 菩薩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
(一)上中下叁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
中國佛教信徒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的四衆弟子要求受大乘菩薩戒法,究竟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呢?據律中提到,是由古代道融和道影二位法師,他從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梵網菩薩戒本》而修行的。但要求對菩薩戒傳授和受持的方法和規則,以後就沒有再流傳于世間了。後來過了相當時候,又有一位沙門名叫道進,就從昙無忏法師根據《地持經》傳授菩薩戒的方法。
上品的菩薩戒法:按《高僧傳》卷第二,昙無忏傳記說:道進法師受上品菩薩戒的經過奇迹,最初昙無忏在姑藏之時,有一位沙門名叫道進,他十分虔誠要求昙無忏法師給他傳授大乘菩薩戒法。法師說:你要求受菩薩戒,一定多多進行忏悔,把多生以來直至今生所有罪障業障,統統忏得一幹二淨,才能給你傳戒。譬喻淨器,才能裝人甘露美味。于是道進法師依教奉行,一心一意努力禮忏,經過七天誠懇忏悔。到了第八天道進以爲經過七天的忏悔,業障一定可以消除,由是再到昙無忏處,再次要求爲他授菩薩戒。誰知這位大師竟然以另一手段,即以猙獰的眼睛,忿怒的態度不理不睬。這時道進暗自忖想:法師爲什麼這樣含怒不理他,大概是我忏悔不力,業障難消,沒有資格深受戒法。從此放下心身,發奮至誠一心恭敬在佛前求忏悔。另一方面依然修習禅定功夫。且忏且禅,經過叁年。有一次在修禅定之時,忽然看到釋迦牟尼佛與諸大菩薩,顯現目前,爲他傳授菩薩大戒。當夜,道進法師更有十幾位同參道友和他同時夢中見佛,同時也受了菩薩戒法,這種不可思議感應靈異,就帶領同參一起走向昙無忏法師報喜,奇怪的是剛才走了數十步,碰見法師,這時昙無忏看道進等人前來,馬上站了起來,連聲贊歎說:善哉!善哉!你們已經得到感應,已受到菩薩戒法了。恭喜,恭喜,現在我可以爲你們作證明了。就對佛前再詳細的爲道進法師等十余人正式宣說菩薩戒相。當時又有一位沙門道明法師,德高望重,名揚關西地方,聽說道進等定中夢中得到感應,受菩薩戒奇事,當夜也做了夢。可是道明以爲雖然自己出家早,戒臘高,也應該低心下氣,要求道進認他做法兄弟,這樣一來,道風遠播,戒雲普被。此後依道進律師求受菩薩戒者有千余人,一直到了現在,出家四衆弟子受菩薩戒的,莫不以昙無忏律師這一派系流傳于世。這是上品的菩薩戒源流。
中品下品的菩薩戒法:按《璎珞經》說:佛子受菩薩戒有上、中、下叁品戒法。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裏內有先受菩薩戒者,請爲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諸大菩薩爲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證法戒,是中品戒。叁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裏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受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這是根據《璎珞經》,依所從受戒的境界不同,所以才有上、中、下叁品的菩薩戒法,這是出家比丘在古代受大乘菩薩戒法的起源。當然也包括比丘尼受菩薩戒法的儀式。
(二)受戒的四種差別
按《行事鈔》說:佛教所製定戒學,爲弟子們傳授叁壇大戒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種。
(1)戒法:就是佛陀針對弟子們在僧團裏共同生活中間,所違反的那些情況和製度而製定的許多戒律、法則,即是五戒、六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等等戒條名相。
(2)戒體:就是受戒的弟子,正當在律師爲他傳授戒法時刻,他心中一念虔誠清淨之心,萬緣放下,一心精專,所取得的防惡的功能力用,稱爲戒體。
(3)戒行,正是受戒弟子他在得到戒體之後,所發揮出來不可思議力量,對于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嚴謹如法行持,纖毫不得有犯,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任運進修,從有作意的受持功夫漸次增進,乃至達到無作妙戒的行持。
(4)戒相,就是弟子在受戒以後,在修持戒律方面,在外身行動方面,在語言講話方面,在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凡行住坐臥處都要遵守僧團的清規戒律。正是佛門弟子威儀濟濟,道貌堂堂,行路象一陣清風,謂之行如風。住下就象一棵青松一樣雄偉莊嚴,謂之住如松。坐起來就象銅鍾一樣穩健著實,謂之坐如鍾。臥下去,就象一把弓箭一樣,謂之臥如弓,這是一個多麼莊嚴的佛門弟子啊!是值得信仰佛教的道友,一心頂禮,誠懇恭敬的良好楷模。就象佛在世時馬勝比丘一樣,也象佛未出家前,悉達多太子遊北門時所見的那位比丘一樣,深受人天的尊敬。凡是一位受戒弟子,都要具足這四種優越條件。
(叁)《梵網經》的叁聚淨戒
大乘菩薩叁聚淨戒的意義,就是發廣大菩提心,上求如來的覺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饒益衆生,令諸衆生,離苦得樂。如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大菩薩一樣,各隨所願,有求必應,感而隨通。菩薩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薩之道,就是以叁聚淨戒來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什麼是叁聚淨戒呢?
(1)攝律儀戒:菩薩修行,以戒爲本。總攝一切戒律、一切威儀。也就是無惡而不斷,不論大大小小種種惡事惡行,惡言惡語,惡心惡念,統統都要斷得幹幹淨淨。古人說:“一念不生,衆戒俱足。叁業清淨,無惡不斷,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正是以五戒十善,一切律儀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心身。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大乘菩薩戒法的人,最最主要一定要收攝一切戒律,斷除種種罪惡。自己這樣,教化衆生也是這樣。切不可以爲小惡小罪而不加重視,所謂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即此意也。攝律儀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護持之,使一切諸惡,都能斷絕。較詳言之:律爲律法,乃禁止之意,儀即儀式,爲軌範之意。《法苑珠林》曾說:“攝律儀者,要義唯有四項:一者不爲利養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予人。叁者不得嗔心打罵衆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菩薩修行,不但要斷除諸惡以自利,更要普度衆生以利他,那就要總攝一切諸善功德,廣植善根,深培德本。無論是大大小小,一絲一毫的善事善業,善言善語,善心善念,統統都要精進勇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無不興從。千萬不要以爲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爲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積小善能成大功,下點種必結果實。攝善法戒又名積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于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說:身、口、意所作諸業,都是善法。聞、思、修叁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羅密,無一不攝于戒之中,故名爲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衆生,也就是無衆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衆生,要趕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善道的衆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宏偉誓願。出家在家四衆弟子,要進修大乘菩薩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叁聚淨戒。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饒益有情戒,又名攝衆生戒。即對于無限無邊的衆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謂能攝的善行,便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因其能給予衆生以快樂;悲名憐愍,以其能拔除衆生的痛苦;喜爲喜慶,慶賀一切衆生能離苦得樂;舍名無憎無愛,亦須使得此無憎無愛的解脫,以這樣的一些法門,去濟度衆生。《瑜伽戒品》說:“……諸菩薩,依世出世間,種種義利,善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義利。……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其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生希有心,勤修正行”故以名焉。
上列的叁聚淨戒,在《華嚴經》、《梵網經》、《占察經》,《璎珞經》等,都曾有所說明;《瑜伽》和《唯識》等論,也曾予以論述;因爲這是叁者集聚,所以稱爲叁聚。
(四)《梵網經》十重戒相
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主劫賊物,一件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心,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叁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護一切衆生,淨…
《佛法概要·第八章 律宗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