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眼第一
佛爲阿那律縫衣以後,對他雙目失明,十分憐愍,教他修習金剛照明叁昧。不久,獲證天眼通。不論遠近內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證天眼通的阿那律,一目了然。佛說彌陀淨土,有的人不相信,請阿那律以天眼通觀察一下,果然不虛,使那些懷疑的人生起虔誠的信心。
一次阿那律十分得意對舍利弗說:我的清淨天眼,可以看見叁千大千世界,我身體可以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我的不動正念,離染去執。舍利弗批評說:你說你的天眼可以看見叁千大千世界,這是我慢心;你的身體可以在天空中飛翔,這是掉舉心;你的心離染去執,這是狂妄心,有這叁心的人,不能離煩惱得解脫。對舍利弗的批評,阿那律是虛心接受,從此再也不在別人面前說自己證得的境界。
(四)修學八大人覺
阿那律問佛如何修菩薩行,佛爲說八大人覺法,令其修學。一、以無常觀、苦空觀、無我觀、不淨觀來觀察宇宙和人生一切事物。二、貪欲是衆苦的根源,要斷除貪欲才能解脫自在。叁、斷除無厭足心,安貧樂道,追求智慧。四、不間斷地修福學慧,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魔障,堅持到底,取得最後的勝利。五、學習一切知識,破除愚昧,並以自己學的知識貢獻社會。六、對貧窮和愚昧的人,要給予物質上幫助,精神上安慰,不要嫌棄他們。七、不染世樂,過著清淨安樂生活,不做五欲的俘虜。八、發願普度一切衆生,不做自了漢,將自己的一切悲願救度衆生。阿那律聽了八大人覺法後,經常在定中思維,體證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找到了覺悟(成佛)的途徑。
佛陀逝世的前夕,問諸弟子:我說的四谛、十二因緣,是我證悟的真理。它是世間的明燈,苦海的慈航,入道的法門,證果的要道。誰對此有什麼疑問,趕快提出,當爲解說。阿那律合掌恭敬地對佛說:我們都堅信四谛、十二因緣法是宇宙人生真理。在世界上日可令冷,月可令熱,雪山可以變成大海,大地可以變成廢墟。佛說四谛、十二因緣法,不可令異。阿那律的話安慰了佛一生說法的苦心,微笑地人滅了。
第四節 阿難陀尊者
(一)多聞第一
阿難陀,漢譯慶喜,佛成道日誕生,故名。白飯王次子,提婆達多的親弟。佛成道以後,曾有舍利弗、目犍連侍奉過佛陀。由于佛陀漸漸老了,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個人來。舍利弗、目犍連認爲阿難陀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就推舉阿難陀。阿難陀提出叁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我不要穿。二、如有信衆請佛陀應供,我不侍奉前去。叁、不該見佛陀的時候,我不去見。舍利弗、目犍連將阿難陀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歎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爲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說爲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叁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爲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的身後,到各地弘化。阿難在僧團中深受人們的尊敬,他待人謙遜誠懇。和人相處,從不揚己之長,顯人之短。總是盡力幫助別人,爲別人提供方便。有時和外道談論佛法,也只是顯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師羅園,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辯來征服對方,而是以和暖的陽春,慢慢地溶解冰塊。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難對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衆來參拜佛陀時,他總是安排適當時間,滿足各人的願望。尤其遠道而來的比丘,在未見佛陀前,阿難總是予以親切的安慰,使其安樂。比丘尼非常願聽阿難的教誡。他常對比丘尼說:你們要好好遵守聖戒!在家信衆,也喜歡聽阿難說法。他教導在家信衆要尊敬叁寶,受持五戒,十善,侍奉雙親,供養僧團。
(二)阿難開悟
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到文殊菩薩選擇諸聖修證圓通法門之後,心迹圓明,得未曾有。茲錄圓通法門偈頌。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叁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叁昧 遲速不同倫
(中 略)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叁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啓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爲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爲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叁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叁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余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爲最 自余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常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沈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余者
真實心如是
(叁)主持佛教
佛在拘屍那安羅雙樹間入涅槃時,阿難悲痛地泣不成聲。佛陀以憐愍的眼神看著阿難,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爲人溫和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光發熱。佛入滅叁天後,他起身到王舍城參加第一次聖典結集。路上走了二個多月,四月十四日抵達王舍城。第二天即開始安居,結集佛經。這時大迦葉被推爲首席,他選了四百九十九個大阿羅漢。因阿難還未證果,被排斥在外。這給阿難以很大的刺激,他當夜發奮修行,于中夜即證阿羅漢果、參加結集。阿難在會上誦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佛教之有聖典流傳于世,實賴阿難之功。迦葉因是王舍城結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長老們看成爲當然的領導人。二十年後,迦葉將法傳與阿難,到雞足山入滅,阿難被推爲僧團的領導,此時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迦葉滅後,佛教在阿難的領導下,尚能和合一味。沒有産生什麼大的問題。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
“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阿難懇切的糾正說:
“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見到阿難以後,回去禀告師父。師父說:你不要聽阿難的胡說,他已老朽,失去記憶和智慧。青年又將師父的話告訴阿難。阿難聽後,心想我爲衆生誦出佛陀的大法,而人們的我見我執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又想到佛在世時諸大弟子都入滅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樹不能遮風擋雨。于是他即到摩竭陀與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恒河上空,進入涅槃。他的聖體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舍離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養,由于阿難入滅的因緣,摩竭陀國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産不受損失,可以看出阿難具有大乘菩薩救人濟世的精神。
第五節 羅睺羅尊者
(一)沙彌之始
羅睺羅,漢譯覆障。羅什解釋,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爲名。是悉達多與耶輸陀羅之子。關于他的出生有二說,一說悉達多十九歲(公元前547年)生了他,另二十五歲(公元前541年)時生了他。佛于成道第六年(前526年)應父親淨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省親,羅睺羅見到生父非常歡喜,經常跟在佛的身後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迦毗羅國的王位,一定由王孫羅睺羅來繼承,幼童做萬民之主,非國家之福。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目犍連爲他剃頭,舍利弗爲說沙彌十戒,是僧團中沙彌之始。
初出家的羅睺羅仍舊十分頑皮,當一些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時。問他佛在什麼地方,他總是捉弄別人。佛在竹林精舍時,他騙人說在耆闍窟山,他看到別人上當,來回奔跑著,哈哈大笑。這件事傳到佛的耳中,就狠狠地批評說: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結果誰也不愛護你,珍攝你,到了命終的時候,還要墮在叁惡道中。佛的懇切、嚴厲教誡,使羅睺羅善根萌發,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二)修忍辱法
羅睺羅一天聽佛說法回來,房間被別的比丘占去了,並把他的衣缽等物扔在門外。當時又落起滂沱大雨,羅睺羅無處躲藏,只有到廁所裏坐禅。一切低窪處的蛇洞被水淹沒,藏在洞裏的黑蛇紛紛逃出,對他的生命威脅甚大。佛知道這一情況,立即將他喊到自己的房間內。本來戒律規定比丘和沙彌不能同住一室,現在重…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