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新規定比丘和沙彌在一室可以同住兩夜。還有一次羅睺羅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一個流氓將沙子投進舍利弗的缽內,並用木棍打破了羅睺羅的頭。舍利弗安慰他說:佛陀常教誡我們:在榮譽時候,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時候,不能心生嗔恨。羅睺羅,應製伏嗔恨心,嚴守忍辱。世間沒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戰勝不過忍辱。羅睺羅聽師父舍利弗的開導,內心很平靜地到河邊用淨水洗滌身上的血汙。佛知道此事又教育他說: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忍是大海中的舟航,能度一切苦難;忍是病者良藥,能救垂危的病人。我能成佛,獨步叁界,主要是心地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叁)密行第一
羅睺羅因是淨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僧團中地位很高,經常受到稱贊。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教育他嚴持毗尼,精進修道。有一次佛對他說法,要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人的身體和精神以及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不應執著。並要求一人獨自在精舍裏,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個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嗔恨心,用不淨觀除貪欲心,用數息觀除散亂心,用因緣觀除愚癡心。羅睺羅依此修行,進步很快。佛看他就要證得聖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廣闊。把一切衆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羅睺羅聽了佛陀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聖果。佛陀聽後贊歎說:在我的弟子中,羅睺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爲他具足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修持和工作著。
羅睺羅證得聖果,在家信徒對他供養很多,迦毗羅國一位長者供養他一座精舍,使羅睺羅及其弟子在這裏修持說法。但那位長者對精舍內的事物橫加幹涉,使僧衆不愉快。佛知道此事,令羅睺羅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無權再過問。如果他要管理,精舍由僧主持,信衆護法則可以,管理則不可行。羅眠羅將佛的意見告訴長者後,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對羅睺羅怨恨。就趁羅睺羅不在的機會,把精舍供養給別的比丘。羅睺羅回來知道這變化後,又把此事報告佛陀,佛馬上對所有的比丘說:曾經一度布施過人的東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佛陀製定這條戒律,是爲了避免僧團內部出現爭奪寺産的糾紛。
第六節 摩诃迦葉尊者
(一)精通一切知識
摩诃迦葉波,漢譯飲光,謂古仙人身光炎湧,能映余光,故名。《法華文句》雲: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故名。迦葉系姓氏,佛弟子中姓迦葉的人很多,如十力迦葉,叁迦葉兄弟等,以其年長,故稱爲大。摩诃迦葉波,名畢缽羅,父母禱畢缽羅樹而生,故名。出生于摩竭陀國王舍城郊摩诃娑羅陀村,婆羅門種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波,是摩竭陀國著名富豪。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于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幼時與常兒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欲。
(二)離欲的夫妻
迦葉青年時代,父母要爲他娶妻,他手指著一個黃金鑄造的美女藝術品說:你們一定要給我娶親,請找一個和這金像一樣的美女,否則,我立志終身不娶。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處尋訪美女,從王舍城到北方毗舍離城。在毗舍離城郊外迦羅毗迦村一位婆羅門富豪名叫迦毗羅,生有一女名妙賢,長得和這金像美女一模一樣。來人即將迦葉的情況詳細告訴迦毗羅。迦毗羅一聽十分滿意,當下便應了這門親事。成親以後,新娘整天愁眉哭臉,悶悶不樂。經迦葉再叁盤問,妙賢終于吐露了真情:我本來厭惡五欲,希望淨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財富誘惑,把我嫁給你,多年的願望,將毀于一旦。迦葉一聽大喜,原來我倆是同志,我也是厭惡愛欲,樂修淨行。就這樣好了,我倆分床,作名義上夫妻如何?妙賢自然十分高興。迦葉父母聽說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拆了一張床。于是二人輪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內經行或坐禅。他倆就這樣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傳爲人間的佳話。
在迦葉叁十多歲時,雙親先後辭世,就與妙賢商量出家,迦葉說:我先去求師訪道,待訪到明師後,立即回來接你。妙賢聽了,自然感謝迦葉對自己的關懷。于是迦葉就出家訪師,諸師所說,都不能使他滿意。當時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迦葉住在王舍城北門外,常到竹林精舍來聽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門一棵大樹下靜坐,迦葉看到佛陀肅靜威嚴的相好,合十頂禮,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爲他剃度,並講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第八天,迦葉即證得阿羅漢果。迦葉證果後,即派人將妙賢接來參加比丘尼僧團,由于妙賢厲行修持,勇猛精進,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佛陀稱贊她說:在比丘尼中,沒有誰能比妙賢更通宿命的。
(叁)頭陀第一
大迦葉出家後,安心修習頭陀苦行。他不願過竹林精舍或祇園精舍的僧團生活。他喜歡的是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他認爲屍臭和白骨,對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大有益處。迦葉一派的人,認爲修頭陀行要做到以下十點:(一)選擇空閑處生活,(二)過托缽生活,(叁)要常居一處,(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擇貧富,(六)要守叁衣缽具,(七)要常坐樹下思維,(八)要常在露地靜坐,(九)要穿著糞掃衣,(十)要住于墳墓之處。
舍利弗、目犍連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宏法利生的布教活動。他拒絕說:我只能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爲衆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發垢面,蹒跚走來。佛陀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不要過于疲勞。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爲樂事,不爲衣愁、不爲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佛陀聽了迦葉的話,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于天魔外道,而是毀于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團鞏固,一定要象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迦葉,我不勉強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頭陀行的迦葉,乞食的時候,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王舍城裏有一個很貧窮的老婆婆,無親無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塵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她的身旁,就趕快用瓦片接住,用來充饑。迦葉同情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將瓦片上的淘米水供養迦葉,迦葉接過來一飲而盡。老婆婆由于供養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後,往生忉利天宮,做個美麗的天女。爲了感謝迦葉的恩德,還下降人間,將天華散在迦葉的身上。
由于迦葉在修持上過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衛國時,即將王舍城化區交給迦葉負責。一次群衆對曠野城的僧團有些反映,佛陀令迦葉前去視察。迦葉著衣持缽到曠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門關起來。過去這裏佛教很興盛,現在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去找過去認識的信徒了解情況。信徒說:自從佛陀走後,這裏的比丘爲了個人的安樂,建築許多僧房,挨門挨戶叫信衆捐助木料、磚瓦、繩索、運輸等。群衆實在負擔不了,因此見了比丘就關門。迦葉聽到這一情況,心中萬分悲痛,立即趕到王舍城向佛彙報。佛立即到曠野城。召集這裏所有比丘說:我們出家應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人民,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聽。現在有些人爲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僧房,加重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對比丘産生厭惡的情緒,這很不好。今後除有計劃地爲僧團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爲自己造僧房而向群衆募捐。集體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過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負擔,遭到人民的反對外,在佛教內部將導致門戶林立,各自爲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處理好這一事件後。離開曠野城,留大迦葉在這裏高樹法幢。
(四)拈花微笑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鹫山,爲了要令一切衆生得大利益,請佛說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這時佛答應了大梵天王的請求,高升法座,卻一句話不說,手裏只是持著波羅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葉破顔微笑。佛很高興地當衆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诃迦葉”。同時還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禅宗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中國禅宗把摩诃迦葉列爲“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在拘屍那涅槃時,大迦葉率領五百比丘在北方铎叉那耆國教化。得知佛入滅的消息,星夜帶領弟子們趕到拘屍那城。看到佛的遺體,大家都很悲傷。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難陀說:你們何必爲此傷心?佛在世時,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說我們這也不對,那也不好。現在他死了,我們可以自由了,今後沒有人能管束我了。迦葉聽了這話心裏很著急,認爲當務之急,應把佛生前說的法和律整理出來,使僧團能有遵循的准則。他懷著沈重的心情,把佛的遺體火化之後,就主持叁藏聖典的結集。
(五)叁藏聖典結集
由阿闍世王爲外護,在畢波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爲佛滅後第一次的安居處。在安居期間,從事叁藏聖典結集工作。由阿難誦出法藏,優波離誦出律藏。關于論藏的誦出,《十誦律》《智度論》說是阿難誦出。《根本有部律雜事》、《阿育王傳》說是大迦葉誦出。緬甸所傳阿那律誦出七論。究系何人誦出,傳說不一,看來是有爭論,結集的內容,一般指經、律、論叁藏,《增一阿含經序》,加雜藏爲四藏,《分別功德論》、《成實論》分雜藏爲雜藏和菩薩藏。在佛滅後,迦葉能主動挑起統理大衆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