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P4

  ..續本文上一頁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貢獻。

  (六)雞足山上候彌勒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裏多的雞足山(山有叁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裏,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複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衆生。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叁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複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迦葉在佛滅後,是一個曆萬劫而不朽的人物。

  第七節 迦旃延尊者

  (一)阿私陀的話

  迦旃延那羅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羅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國猕猴食村婆羅門家庭。父是國王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田地和衆多奴仆。少從舅父阿私陀仙學習,精通《吠陀》、占相術,通達四禅五通。阿私陀仙對他說:悉達多太子成道後,你要拜他爲師。

  (二)揭開古碑文的秘密

  迦旃延還懂多種文字,當時在波羅奈城附近,發現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無人認辨,國王榜示全國,有能識者,當予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征,說是梵天上的文字,譯出的內容如下:

  什麼人是王中王?什麼人是聖中聖?

  什麼人是愚人?什麼人是智人?

  什麼人沈溺在生死海?什麼人解脫在逍遙園?

  怎樣離垢染?怎樣證涅槃?

  迦旃延譯出的碑文傳誦全國,但對碑文的內容解答不出。他爲了弄懂內容的意義,訪問了六師外道和一些有權威的老婆羅門都答不出。最後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已經成道,想必能說出碑文內容的秘密,于是到竹林精舍訪問了佛陀。佛以偈語回答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

  有我、法二執的人沈溺在生死海。

  證緣起性空的人解脫在逍遙園。

  修道斷貪嗔癡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迦旃延聽了佛的回答,當下邁進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叁)宣傳平等

  迦旃延的教化方法,善于個別談話。再頑固的人,只是聽他一席話都會頓開茅塞。他在摩陀羅國教化時,國王指責他說:你是最高貴的婆羅門種姓的人種,現在做了刹帝利種姓出生的佛陀弟子,不感到屈辱嗎?迦旃延回答說:從職業上來說,社會有宗教、政治、商業、工農業的分工的不同,但以此形成階級,解釋人種的優劣,那是值得研究的。須知每個種姓的人,都是有善有惡。例如婆羅門種姓中、殺生、邪淫、邪見,造種種惡業的人很多,這能說明他是高貴人種嗎?可見人的貴賤與否,不在人種的劣勝。能夠修道爲善,覺悟證果,不論什麼種族,都是尊貴的,爲人們所敬佩。國王聽了他的話,皈依了佛陀,刷新政治,加強法治,大赦囚禁在獄中無辜的首陀羅人,懲治一些有持無恐的婆羅門族的犯罪份子。

  迦旃延除主張種姓平等外,還主張老年與青年平等,如他在波羅奈烏泥池和比丘一起進餐時,有一老婆羅門倚杖走來,大家紛紛起立讓座,唯有迦旃延裝著沒看見樣子,不理不睬,也不讓座。老婆羅門知道迦旃延是婆羅門家庭出身的,對迦旃延脫離婆羅門教,改信佛教,已經使他夠惱火的。現在竟敢如此無禮,連座都不讓,真是無法無天。氣得暴跳如雷,用手杖指著迦旃延的臉責問說:你爲什麼這樣目中無人?迦旃延很溫和地說:從你的粗魯舉動和講話的聲音來看,你不配稱爲長者,也不值得人們的尊敬。你的貪嗔癡煩惱很重,在五欲樂裏陷得很深,雖然活到八、九十歲,只能說是白活。相反地假若有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他解脫了愛欲的束縛,沒有煩惱,沒有不平等的觀念,他雖年輕,也稱得起長者,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老婆羅門聽了迦旃延的話,自知理虧,默默地走開。

  (四)議論第一

  迦旃延在佛弟子中稱爲議論第一,他思維敏捷,回答問題針鋒相對,觀點鮮明。如一婆羅門修道者問: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刹帝利與刹帝利相爭,是爲了什麼?迦旃延答:爲了貪欲。比丘與比丘相爭,又是爲了什麼?迦旃延答:是我見和法執。什麼人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婆羅門修道者聽了迦旃延的話,很快地皈依了佛陀。迦旃延好友魯醯遮是一個娶妻生子的婆羅門。一次見面,迦旃延對他說:我們出家修道的,是爲了脫生死,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當成職業。現在婆羅門修道者,專爲別人祭祀作法,好像當作生意來經營。那些出家的婆羅門,有幾個是爲了修道的?都是爲了名聞利養,還虛僞地裝出很虔誠的樣子,挂著宗教的招牌,追逐私欲,這是莫大的悲哀!魯醯遮聽了迦旃延的話,認識錯誤。改邪歸正。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想投河自殺。迦旃延問她爲何要自殺?婦人說:我是富人家裏的奴隸,成年累月的勞動,非但衣食不周,沒有自由,還要經常被主人無端的打罵,想想活著真沒有意思。迦旃延說:貧窮是可以出賣的,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奇地說:貧窮能夠出賣的,你要買貧窮,多新鮮,但不知怎麼賣法。迦旃延說:富人前世布施修福,才能享受今生的富貴;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修福。你現在對我行布施修福,不是等于將貧窮賣給我嗎?婦女聽後,知道發財致富之道,但現在一貧如洗,怎樣行布施呢?迦旃延將缽交給婦女說: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嗎?婦女盛一缽水給迦旃延,以此功德,得生忉利天享福。還有文茶王王妃死了,文茶王萬分悲痛,整天不吃不喝,流淚啜泣。將王妃的屍體浸在麻油裏,不使腐壞。對天對死屍說:親愛的,你爲什麼不看我一眼?爲什麼不說話?下令全國,誰能使王妃複活就拜他爲師,時迦旃延住在波羅梨園被王請來。先折斷一根樹枝、對王說:這根樹枝離開樹體,能永葆青枝綠葉嗎?同樣王妃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能複活嗎?迦旃延的話使文茶王懂得死後不能複活的無常真理。並進一步開導說:大王應把愛王妃的憶念,擴展開來,愛全國人民,以慈悲代替私愛,以平等代替壓迫,才能國家興盛,人民幸福。文茶王聽了迦旃延的教導,化悲傷爲力量,整頓國政、愛民如妃,深得人們的擁護。迦旃延說法的特點,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人們思想上的具體問題,予以開導,不作空泛無益的戲言。

  (五)代佛說法

  佛對弟子有所進步,有所成就的,總是加以贊揚,提高他的威信。佛在阿槃提國教化時,令迦旃延代座說法。迦旃延說法,辯才無礙,長于議論,先闡述原則,再舉大量實例證明。如迦旃延說無常,先說無常的法則。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世間一切有爲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再舉自然界和社會上各種實例。自然界春天來了,百花開放;秋風一起,黃葉飄零。發出無量光明的太陽,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裏。美貌紅顔漸漸雞皮鶴發,老態龍鍾。社會上恩愛眷屬,老死時誰也代替不了誰。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唬不退無常。名位權勢,煊赫一時,轉眼即逝。豈能長久?富比王候,天災人禍,不能長保。再述說不懂得無常的道理,就會被五色缤紛的假象所迷惑。表面看去,自然界的青山綠水,人生的幸福快樂,社會的燈紅酒綠,好象生機盎然,實質上時時被無常所吞食。最後闡明佛弟子的任務,敢于向無常挑戰,勤修八正道,粉碎無常的世間,證得不生不滅的永恒生命。迦旃延的說法,層次分明,說理透徹,生動具體,使在座的四衆弟子,獲益匪淺。

  第八節 富樓那尊者

  (一)歸佛因緣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爲滿願,父于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夜夢七寶器,盛滿珍寶入母懷,遂有孕,父願得從,故言滿願。彌多羅尼譯爲慈行、知識,四吠陀有此品,其母孕時,常誦此品,故名。富樓那的父親是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時,富樓那聽佛說法,認爲世間的恩愛與財寶。終要別離失散。人生最重要的是尋求永恒的真理,因此他皈依佛陀,從事探索真理,宣傳真理的活動。

  (二)批評僧團中兩種錯誤傾向

  僧團擴大後出現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有些人表面上披上袈裟,作佛的弟子,實際上所作所爲,完全違背佛的教導。他們勸別人布施,而自己卻愛私蓄金錢;告訴別人五欲會危害自己的身心,而自己卻拼命往五欲的旋渦裏鑽。富樓那批評這些人的錯誤後,勸他們遵守戒律。人不怕有過,過則能改,是最大善人。出家人要爲教爭光,熱愛僧團,熱心弘法利生事業,抛棄個人的利益和榮譽。經過富樓那的忠告,這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轉變。二是有些人喜歡隱居山林,把自己關在象牙之塔裏,做個自了漢。他們認爲衆生愚癡剛強,頑固執著、沈溺五欲之樂,殺生祀神求福,便心灰意冷,鼓不起布教的熱情,把僧團當作避難所,看成養老院。富樓那勸告這些人說:正因爲五濁惡世,弘法度生是艱苦的事,我更應該勇猛精進地去完成這一工作。我們應當懷著無限的慈悲心情,在衆生身上,莊嚴自己的淨土,把佛陀的法音布滿人間,這是我們出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富樓那爲了弘法,像行雲流水那樣,到處漂遊,到處爲家,時而摩竭陀國,時而憍薩羅國。今天在毗舍離城弘化,明天又到拘屍那城說法。白天在大街、廣場,隨緣弘法。晚上在山間、林中、水邊,獨自靜坐。他發動建立精舍和講堂,建造成功,讓有德者居之,自己又到他方去行化。他生活艱苦,除叁衣缽具之外,別無長物。

  (叁)布教師

  富樓那是佛弟子中傑出的布教師,他善于隨機設教,方便說法。他對醫生說法時說:醫生能醫治人們身體上的病痛,卻不能醫治心理上貪、嗔、癡的大病。唯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滌衆生的心垢。戒定慧叁學,能醫治衆生貪嗔癡的心病。對官吏說法時說:官吏…

《佛法概要·第叁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