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後,佛教便無隋唐時代欣欣向榮的那種生氣了。現在研究佛學的人,莫不推重隋唐時代的佛學,故近今複興起來的佛學,也爲隋唐之佛學;若能因重光隋唐時代那種優美的佛教文化的關系,把中國宋以前那種民族文化的精神恢複發揚起來,則久在衰頹中之中華民族,亦重可自信自新自強自立。故從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固有文化的壯闊精神,則中國民族乃真正從根本救起了。何況在時代的新趨勢上,佛教文化,更有把近代文明走到末路後,開辟出新生機來的可能呢!2.適應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思想 佛教何以能適應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的思想呢?所謂改造人類思想,即在人類道德的需要。近代歐美文明發達,人類縱我製物的思想風靡一時,發展自己,征服其他,實是長成歐美近代文明的原動力。唯明佛法可以轉移此種損他利己的思想;因佛法的原理,闡明一切的事事物物,皆賴衆多交互的因緣,共同成立,共同維持;若損害其他賴以互相資助而成立的條件,以求發展自己孤零的個體以單獨生存,那一定是緣木求魚、煮沙成飯的事。故我們生存一個社會中,應謀社會以至整個國族的利益。以利他──社會以及國族──爲前提,把發縱自我製滅其他的思想,改爲貢獻自我服務其他的思想。知唯利他可成兼利,大家協力同心,什麼困難的問題,嚴重的國難,都可以不成問題,甚至沒有患難了。
3.改正人類行爲以轉善國際形勢 既依中國的固有道德文化,把人類不道德的思想改成道德底思想,本此思想,去做一切社會事業,則其所表于行爲上的動作,不消說是美善的了。人類的行爲,由此得其改正,合于佛教“慈悲爲本,方便爲門”的意義;本著大慈大悲的心,去修一切利他的方便行。此種行爲,若具體的表現于個人、于家庭、于社會、于民族、于國際,則此世界就可造成一個光明清潔的道場。故能改正人類的行爲,便必然的可轉善國際的形勢。
4.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華民國 應用佛學的原理,和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改善人類的思想,轉善國際的形勢;由講信修睦而得到共存共榮,則與國中古書中所謂“大同世界”的那種理想,便可實現于將來了。若由此造成了大同世界,同時也正是安立了中華民國,這與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以進大同”的程序,雖顛倒一下──若依佛教原理來造成人類道德思想行爲,的確可先從改善國際形勢,促成世界和平,以之使中國得以安然建立──,可說爲“以進大同,以建民國”了。此爲佛學與叁民主義互相爲用之處,而佛教與中國之意義,也可就此說明了。
四 佛教之教法(注叁)
甲 從源流上明這是從佛教最初的發源,到後來千派萬流的流傳上,提出一個綱要來觀察全部的佛教。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世尊,所以在這裏,我們第一個觀念,就是要認清全部的佛法,都出于釋尊一代中所應化施設的教法;雖然由後世的學者將它發揮光大,而推其根尋其源,則皆基礎于釋尊一代中所開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曆史者的觀念,或以爲後世學者所新創。我們真正信佛法的人,須首先在這點上認清楚,才曉得後世所流傳的佛法,皆是以釋尊一代所示的教法爲根源。有了這根源,後世學者依著時代潮流的特殊機緣,就能把他這部份那部份的傳播到四方而發揮光大,而其根源總不外釋尊現身說法的施教。這樣、知道佛法的流傳,都是從佛陀親證的法界性相中流露出來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說到流傳,首先就想到佛滅度後阿難和迦葉尊者等結集法藏的關系。但不完全由于他們,先時、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們,共同結集,或各成記錄;不過在佛滅後,首先盛傳的,以阿難、迦葉的爲主要而已。在佛成佛後五六年間,即有律條的製定,至十二年間,已有完成的戒本,爲當時各處的僧團所共遵行,而在廣律上,亦有說佛世時代,已有比丘或長者王夫人等,讀誦佛說的經典,所以佛法是在佛世時,已有記錄流傳下來。故佛典不特佛滅後流傳,即佛世時亦已流傳。這樣、我們對于後世佛法,各派流傳的思想,應當了知皆出于佛在世或佛滅後,各成集錄的流傳;因爲除了阿難、迦葉的結集外,尚有其他許多的弟子們,結集記錄,流傳于後世,而各別的逐漸發揚光大,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設施。
佛教各部份,所以別別在後世發揚光大而發達,原因一半是由當時主持佛教的人物,一半是由順著時代的潮流,適應處所的機會,所以將其某一部份,成爲特殊的發展;而在適得其反的時地,這一部份佛法,必趨于衰落的現象,而由當時其他主持佛教的中堅人物的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份發揚光大。認清這一原則,便可想知世界上,從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釋尊降生于印度,故佛法首先傳于印度,現在把印度佛教的曆史,分成叁個時期說:第一、小乘興盛時期:傳持佛教的正統而主持佛教的中堅人物,就是阿難、迦葉、優波離他們,因此流傳的佛教,亦以他們結集的法藏爲中心。大概在佛滅度第一百年到第六百年間,爲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時期,所以這時期中所傳的教法,是以聲聞乘爲中心的叁乘共法。然所傳的叁乘共法,雖以聲聞乘爲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說全然烏有,不過、是因這期中聲聞教法,特別光大發展,大乘佛法伏于其中,隱沒而不彰罷了!因爲當時都以聲聞人的眼光,去觀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隱蔽而難以顯彰。是爲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個弘盛叁乘共法的時期。
第二、大乘興盛時期:在佛滅度後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間,爲第二時期的佛教。在第一時期,漸次因諸部的意見分歧,經了許多的決裂,致使整個正統傳持佛教的威權,漸形失墜!並以當時的佛法,已漸漸地傳播擴大到印度之外了,而衆人的思想亦漸進于複雜了。恰有馬鳴菩薩等應運而生,作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龍樹繼承而興起,乃至提婆、無著、世親等,接踵而出,闡揚大乘教義,遂使素來隱沒不彰的大乘佛法,就如雨後的春枝,發揚茂盛而開出燦爛的花朵了。但在這時期中,聲聞乘的教法,並非就斷絕了流傳,不過、因大乘性相的教義,特別發展弘盛,發揮光大,小乘教義,附屬于其中流傳,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個反比例。但在龍樹時代,還是對破小乘而顯揚大乘;至于無著時代,便由大乘提攜小乘了。這爲印度佛教史上第二個大乘弘盛的時期。
第叁、密咒興盛時期:這從千二百年以起的時代,當時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很精深而嚴密;同時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于民間,而一般崇信的人們,由崇信而要求實行。佛法既然普遍民衆,又重于實踐修持的要求,于是就有龍智菩薩,出來弘揚真言陀羅尼的密法,遂致密法流行發達極隆盛于一時了。但在這時期中,亦並非大小乘教法就斷絕了流傳,不過、以陀羅尼真言密法特別發達弘盛,其余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流行,而小乘教法,已幾于湮沒。這時,佛法雖普遍流行,而不重于教理,但偏于密咒的傳持,濫同民俗的風習,遂令婆羅門教乘之崛興而榮盛,佛法反漸衰落;乃致後來的印度佛教,竟趨于頹敗而幾乎絕響爲止!是爲印度佛教史上第叁期佛法的狀況。
上面所說叁個時期,爲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時代弘盛傳播,上面曾說,靠著佛教中特殊的中堅份子,遇著時代的特殊機緣,所以得到特殊的發展。可是、現在印度的佛法,已處于絕響的境地,沒有純正的佛教可言了。雖然、佛教在印度叁個時期中特殊發展的部份,曾經分別流布于各處,成爲現存于世界上的佛教。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可分爲叁大系統:第一系、是以錫蘭爲中心,由錫蘭而流傳于緬甸、暹羅,及以前的馬來半島等處。第二系、是以中國爲中心,由中國而流傳于高麗、日本、安南等處。第叁系、是以西藏爲中心,西藏亦屬中國範圍,現在所謂“五族共和”,西藏是其一焉。然其語言文字、風尚、習慣等等,皆迥異于中國內地,故另成爲一系。由西藏而流傳于蒙古與西北、東北及尼泊爾等處。但這現存世界上所流傳的叁大系佛教,與印度叁時期的佛教,是有密切的關系。錫蘭系所傳的佛教,是印度第一時期流傳的佛教,以其在阿育王的時候,已開始傳入,且其保持僧衆團體的律儀等等,俨如佛世或離佛不遠時代的僧衆律儀一樣。而在教義方面,則亦以“叁乘共法”的阿含經等爲範圍。故由錫蘭爲根據地,而傳于緬甸、暹羅等處的法教,我們可以確定他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再來觀察中國所流行的佛法:舊傳謂于佛滅後一千年間中國所流傳的佛教,即是佛滅六百年後,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因爲、第二期所盛弘的,是大乘教法,雖然叁乘共教亦附帶傳來,而確以大乘佛教爲主。在唐開元後,印度第叁期的真言密法亦有傳來,但未極具備;故中國終以印度第二期佛教爲主要。所以、現在世界上所流傳的純正大乘佛教,還是在于中國。現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是印度第叁期所傳的佛教,所以、要觀察印度第叁期佛教的真相,可考之現在西藏佛教的流傳,如觀察第一期佛教須研究錫蘭,和第二期佛教須研究中國一樣。西藏佛教是以陀羅尼密法爲主要的,于大乘性相教義,雖亦重研究,而終以真言密法爲所趨。故印度第叁期特別發揮的佛教,正是在西藏,即如由中國傳日本的真言密法,亦不及其完全。
但此叁系,互相比較起來,西藏比較于中國,亦有所缺;關于印度第一期、以“叁乘共法”爲中心的經、律、論,中國不在少數,而西藏則無阿含經等,律藏亦不多,而中國則較完備;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中國比較西藏多。雖然、在中國亦有缺陷,如中國在戒律的儀式上,除了傳戒時昙花一現外,便不可多見;而錫蘭則依然照律製在實行;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在中國亦覺不全。現在因爲全世界海陸交通的便利,所以佛教也就漸漸地普遍到歐、美各國:錫蘭派、則由英國先流到歐洲而美洲;中國…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