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5

  ..續本文上一頁七滅诤和二不定。共有叁百四十八條戒。這是佛在世時,經常教導弟子要嚴持禁戒。持戒修身。歸納起來有四句話:“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菩薩修持清淨戒法,自然也能度脫一切毀戒犯戒的種種罪惡,所以說佛的弟子一定要持戒修身,才能夠斷除煩惱,跳出輪回。所謂“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忍辱度嗔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嗔恨之心。古人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因爲嗔恨心是無明業火。我人嗔心一發,馬上怒火沖天,焚燒起來,就不顧一切。什麼罪惡言行,都可隨之發生。即把許多業障之門,大開特開。因此犯下了彌天大罪,違反了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所以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圖報複、雪怨恨,不顧傷人害己,把過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筆勾銷,統統燒光,付之東流。嗔恨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們每個人嗔心習氣最深、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每逢可嗔對象到來,要緊緊把住這個關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動放縱。菩薩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羅密,可以度脫嗔恨之心。可是忍辱法門,從淺至深,有五種不同。

  第一、生忍:每當被辱境界到來的時刻,無法回避,無法抵抗,只好堅強起來把它忍耐下去,但是心裏感到煩惱難受,十分痛苦,故稱生忍。

  第二、力忍:對于辱境到來,不與他計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讓叁分,把它壓了一下。一心念佛名號,仗佛號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來,這就象在水下按葫蘆一樣,不能放手,一放手這葫蘆馬上就要浮了起來,故稱力忍,上述二忍又稱事忍。

  第叁、緣忍:正當辱境現前,我們以智慧來回光返照一下,修因緣觀。仔細研究,爲什麼無故受辱、挨打、挨罵,這裏定有種種原因。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緣感招的惡果,所以今生會隨業受報。作受報想,作還債想,自然就把難以忍受的辱境,逆來順受,心情舒暢,不生嗔恨,故稱緣忍,記得古人說:“有容德乃大,無欲氣自豪。”

  第四、觀忍:每當辱境發生,就用空觀智慧來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沒有的,哪裏還有什麼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這就是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間的辱相,當然也是不可得。這樣一來,那萬惡的嗔恨心,自然就不會發生了。故稱觀忍。

  第五、慈忍:菩薩每逢辱境到來時,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發大慈悲心,哀憐愍念,此人實在愚癡可憐,無理取鬧,妄生枝節。現在對我打罵毀辱,我能忍受,若無其事,置而不理,不加報複。如果對待別人任意毀辱,一定要受到報複,相打相罵。這其實也就是借別人的手打自己,借別人的口罵自己。更嚴重的甚至發展到人命傷殘,現在受到法律製裁,將來難逃因果報應。因此興起無緣大慈,發出同體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覺醒過來,知過必改,重新做人,斷惡修善,故稱慈忍。這叁忍又稱理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皆空不生嗔恨,反而發大誓願。成道以後,先度此王,所以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菩薩修行發菩提心,一定要經過叁難妙行的大關。第一、難行能行。人們做不到的難事,菩薩能做到。第二、難舍能舍,人們舍不得的生命、錢財、菩薩能舍得。第叁、難忍能忍,人們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薩能忍受。從前舍利弗尊者發菩薩心,修叁難行,經不起考驗。叁難之中,只做到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二難。在最後難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聲聞小乘聖人。到釋迦牟尼成佛時,才在佛座下做一個舍利弗尊者。《佛遺教經》中說:“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不名入道智慧之人,”必須注意:佛教勸人學菩薩修忍辱度,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對待善人善事,應該生慈悲心,修忍辱行,對于惡人惡事,應該現威神力降伏魔冤。所以佛教有二句話:“見佛則拜,見魔即降。”佛陀是慈威並濟,折攝兼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魔王波旬來破壞惱亂,佛顯大威力降伏天魔。再如每一座佛教寺廟的天王殿都塑有彌勒菩薩,笑容滿面,慈霭可親,以慈悲心攝受衆生;在彌勒菩薩後面站著一位手擎寶杵的韋馱菩薩威嚴肅穆,洞視十方,見有邪魔破壞佛門,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依此看來,佛教雖是大慈大悲普度衆生,但決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辨,無原則,濫慈悲的老好人宗教。

  精進度懈怠:菩薩修行,常行勇猛精進,堅定不移。精進度的作用能使其它五度,都要精進,即對發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學禅定,勤求智慧都要精進。菩薩對叁聚淨戒,更要精進力行,精進攝律儀戒,無惡不斷,精進攝善法戒,無善不修,精進饒益有情戒,無生不度。總之有了精進勇猛,勇往直前的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情,就一定能度懈怠心,縱有天大的困難,也不能阻礙菩薩的精進毅力。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精進向前,千軍萬馬拉不回頭。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精進勇猛,用一只腳站了七天七夜,精進修學,所以超過彌勒菩薩先成佛道,這就是精進超百劫的故事。《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又說“若行者之心,數數懈怠譬如鑽木,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阿那律陀尊者歡喜睡覺,每次聽佛說法,他總是在睡覺,佛就呵斥他說:“咄、咄,何爲睡!螺絲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陀聽佛呵斥爲螺絲蚌蛤類,所以生大慚愧,發奮圖強,精進修行,經過七天七夜,不睡覺,因此雙目失明。佛就教化他修行樂見照明金剛叁昧,用返照自性方法,得到眼根圓通叁昧,看得大千世界一切萬物,就象手中所拿的庵摩羅果一樣的清清楚楚。在佛座下他是天眼第一,所以說我們有了精進之心,就可以度脫懈怠墮落罪惡之心。

  禅定度散亂:衆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薩修行禅定,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禅定意譯爲靜慮,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間禅定,出世間禅定,出世間上上禅定。

  世間禅定:有四禅,四空定。

  四禅:初禅離生喜樂地,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知道有了色欲,還是苦惱,心生厭離,發心修離欲定。這個禅定修得成功,就能夠上生色界初禅天,離生喜樂地。即是離了欲界之生,得到初禅天的歡喜快樂。因爲定中仍有覺觀,還要加功進步來滅除覺觀理境。才能夠得生二禅天,定生喜樂地。因爲修習定功,尚有喜心浮動,再來加工進步,來滅除喜心,所以就能夠得生叁禅天,離喜妙樂地。因爲修學此定,依舊存在著樂想浮動。所以更要加功進步來滅除樂想。才能夠得生四禅天,舍念清淨地,也就是把苦樂二種境界,統統舍除。不但沒有苦,連樂也了不可得。這是色界四禅天所修的四種世間禅定。

  無色界四空定。(1)空無邊處地,由于色界第四禅天人修行厭離色相。覺得還是有所挂礙,所以用定功力量來消色相,歸于空寂,到了定力成就,就能夠得生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因爲修行,滅色歸空,感到空境過于寬大渺茫,不易緣想。所以就再前進用功,舍空緣識,到了定功成就,就能證得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因爲修行,感到識心無蹤,不易緣想,所以加功進修,把識心舍掉,再來緣無所有,將第七末那的粗淺部分伏而不行,到了禅功成就,就能證得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因爲所修禅定,先是初觀識無邊處,屬于有想方面。就象生了瘡一樣苦惱,更觀無所有處定,屬于無想方面,就象一個癡呆的人,因此最後再來觀非想非非想處定,把識心的粗分部分潛伏不行,叫做非想。可是細分部分,依舊存在,叫做非非想,就象一盞將要殘滅的燈光一樣,正是半明半滅的狀況,這叫做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定。

  上面所講的色界四禅天四定、無色界四空天四定,以及他們所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十二門根本禅定覺觀等,是菩薩發菩提心,普度衆生,遊叁摩地,在叁界諸天之中,大權示現,修行禅定,總稱爲世間禅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八種禅定,在用功時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爲功用,沒有得到無爲功用,對于煩惱之惑沒有斷掉,生死之苦不能脫離。天上福報享盡,還要輪回六道之中,故稱世間禅定。

  出世間禅定、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叁乘聖人所修所得的禅定。阿羅漢、辟支佛、二乘人得證滅受想定,受想已經滅了,第六意識已不起作用。這種定力能斷除叁界之內的見思二種煩惱,能破除我執,沒有破除法執。不能從空出假,入塵垂手教化衆生。唯有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乃是本來具足的自性本定。就象《楞嚴經》說的首楞嚴大定,以法界爲定之本體,近具六根中間,遠遍一切萬法,即動即靜,事理圓融,沒有入定和出定與動靜的差別。菩薩與二乘聖人所修所證的禅定,都是無漏禅定,總稱爲出世間禅定。

  出世間上上禅定,是諸佛如來,所修所證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任縱外境千變萬化,內心猶如虛空一樣,湛寂常恒,不生不滅,不動不搖。這就是達摩祖師的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定,六祖大師的自性清淨的禅定,昔日釋迦如來在雪山六年苦行深入禅定。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的禅定、六祖大師在黃梅山一年碾米的禅法是一脈相承。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修行禅定能度散亂之心。煩惱斷盡,智慧圓滿,就是《楞嚴經》說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的道理,故名出世間上上禅定。

  天龍大師,平常教化…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