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二)独觉所修的无生法门
独觉小乘圣人,是生在没有佛降生的时候,单靠自己智慧,于生灭法中,觉悟到无生的道理。他没有听到佛的法音,他是一个人住在深山穷谷之中,自己用功修道。独觉辟支佛所修之道,就是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到万物和树木的荣枯情景。由此联想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真所谓“生如逢春百花发,死同黄叶落秋风”。独觉的人就是观察一生一灭之中,觉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个真性也是万古常存,不会随事物现象的生灭变化而生灭的。这就是“耀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的真理。所以独觉辟支佛,叫利根小乘人。不论是缘觉,还是独觉的辟支佛,只断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断了我执烦恼,得到我空真理,证得偏真涅槃,安住方便有余土。这就是独觉所悟的无生真理。
第三节 菩萨行的内容--六度法门
(一)菩萨的概念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称,因为众生有识情。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不但自利、更能利他。觉有情有三种解释:第一、从自利方面来说,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已是觉悟我空,法空的有情,不同于凡夫的不觉。虽然断了许多无明烦恼,但没有断尽,就是到了最后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尽,所证的觉道还没有得到究竟圆满,所以叫做觉有情。第二、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得到觉悟以后,就生起无缘的大慈心和同体的大悲心,再来教化一切众生,觉悟一切有情。他不同二乘圣人的自觉,所以叫做觉有情。第三、是根据自他两利来说,菩萨不但自己上求如来的菩提觉道,而且更能下度十方法界一切有情。这就是悲智并运,真俗融通,所以菩萨同十方诸佛一样,三大阿僧祇劫、修福德、修智慧、更在一百劫之中,深种相好庄严的福田,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因此称为觉有情。
菩萨有权教与实教二种。权教菩萨的修行,是处处着相。着相之修、叫做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所以只能称菩萨,不能称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实教菩萨、在因地修行。是依实相理,修离相行。譬如发心修行布施波罗密,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了知三轮体空,一切无着,不住于相。什么叫做三轮体空呢?三轮就是没有能布施的我相,没有受布施的人相,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的物相。唯有实教菩萨,才能够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所修之行,称六波罗密。波罗密,意译到彼岸。实教菩萨能够离相妙修,不着于相,所以从生死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得证不生不灭涅槃的彼岸。摩诃萨意译为大,有七种意义。第一、具大根:他从无量劫以来世世生生培植无量的福德善根,真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第二、有大智:菩萨发大菩提心、能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终日度生,而不着于度生之相,处处离相、清净无染。第三、信大教:菩萨深信般若大教,破除妄想烦恼、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第四、解大理:若能返迷归悟,发心修行,决定可以成佛。第五、修大行:菩萨能精进勤修六波罗密,以及万行,发三心,修四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离相妙修,中道圆修。第六、经大劫:菩萨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运悲下度众生以利他。三祇修福慧因,百劫成相好果。大愿大行、精进不退。第七、证大果:菩萨最后因圆果满、福慧双足、三觉齐备、万德具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要具此七大,方才叫做菩萨摩诃萨。但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如《楞严经》的二十五位大士所修圆通法门,各各不同。虽然是方便多门,究竟是归元无二,个个都能得证圆通。
(二)六度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布施度悭贪:布施意为普舍,人们都有悭吝,不舍,贪得无厌之心。对于钱财物质,不但不肯施舍给人,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来贪求财物,做出种种恶业感招恶报。圆瑛大师生前开导弟子们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把这二句话,记在心里,会有好处。菩萨修行布施度,就是对治众生悭贪罪恶之心。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财施分为内财和外财二种。内财布施,是把自己的头目、脑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给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曾经割了全身的肉,来救度一只老鹰。把自己的身体饲喂饥饿的老虎,救了几只老虎母子的生命。佛经里象这种将生命布施的本生故事很多。外财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银财宝、饮食医药等等来布施。喜舍帮助他人,使众生生大欢喜,离苦得乐。二是法施。菩萨为了随顺众生根机,常根据佛法教理,善巧方便,不辞疲倦,讲经说法,化导众生。令众生闻法解悟,发心修行,得度悭贪罪恶之心。三是无畏施。菩萨发慈悲心,不恼害一切众生,常与众生种种安乐。众生如果遇到危难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萨就来安慰他,护佑他。救拔众生种种苦恼,就象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当十方世界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寻声救苦,使众生解脱种种苦难得离怖畏。这就是以无畏力,施诸众生。
持戒度毁犯:指菩萨受持佛所制定的清净戒法,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时,就嘱咐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说:“我在世时,你们是以我为师,到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因为戒法是得成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法是三无漏学的基础。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宝筏,暗室里的明灯。我们对待戒法如同眼睛一样的重要,要时时刻刻加以保护。戒法有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对待大乘戒法:《梵网经》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三聚净戒,以及无作妙戒。什么叫做三聚净戒呢?一是摄律仪戒。是无恶不断,乃至一点点的小恶,也要去断。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须弥山烧光。二是摄善法戒。是无善不修。不要以为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三是饶益有情戒。是无生不度,菩萨发大菩提心,万行繁兴,饶益有情,所以称为觉有情。总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小乘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五戒。三皈:第一皈依佛,以佛为师。第二皈依法,以法为师。第三皈依僧,以僧为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师。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就是要亲觐承事佛法僧三宝。
八关斋戒: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够受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内容有: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香花及香油涂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规定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即改为二十八、二十九)六斋日,受持此戒。八戒通大小乘,如秉受此戒,发菩提心,即菩萨八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香花璎珞,不香油涂身。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
式叉摩那,意为学法女,就是要进求比丘尼戒以前的一段学戒过程中,先受六禁法。第一、不淫欲。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杀生。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非时食。能够受持这六种禁戒者,以后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
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共约五篇戒法。第一、四波罗夷意译为弃。第二、十三僧伽婆尸娑、译为初残。第三、是一百二十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突吉罗。此外加上七灭诤和二不定,共成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共约成五篇戒法,第一、八波罗夷。第二,十七僧伽婆尸娑。第三、二百零八条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条突吉罗。此外再加上…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