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于現在的愛取有叁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叁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叁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爲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爲苦道。”是說十二因緣爲惑業苦叁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鈎鎖,相互牽連的關系。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爲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系,互爲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複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二)獨覺所修的無生法門
獨覺小乘聖人,是生在沒有佛降生的時候,單靠自己智慧,于生滅法中,覺悟到無生的道理。他沒有聽到佛的法音,他是一個人住在深山窮谷之中,自己用功修道。獨覺辟支佛所修之道,就是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看到萬物和樹木的榮枯情景。由此聯想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真所謂“生如逢春百花發,死同黃葉落秋風”。獨覺的人就是觀察一生一滅之中,覺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個真性也是萬古常存,不會隨事物現象的生滅變化而生滅的。這就是“耀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存”的真理。所以獨覺辟支佛,叫利根小乘人。不論是緣覺,還是獨覺的辟支佛,只斷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斷了我執煩惱,得到我空真理,證得偏真涅槃,安住方便有余土。這就是獨覺所悟的無生真理。
第叁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
(一)菩薩的概念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爲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有情是衆生的別稱,因爲衆生有識情。菩薩是大道心衆生。不但自利、更能利他。覺有情有叁種解釋:第一、從自利方面來說,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已是覺悟我空,法空的有情,不同于凡夫的不覺。雖然斷了許多無明煩惱,但沒有斷盡,就是到了最後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盡,所證的覺道還沒有得到究竟圓滿,所以叫做覺有情。第二、從利他方面來說,菩薩得到覺悟以後,就生起無緣的大慈心和同體的大悲心,再來教化一切衆生,覺悟一切有情。他不同二乘聖人的自覺,所以叫做覺有情。第叁、是根據自他兩利來說,菩薩不但自己上求如來的菩提覺道,而且更能下度十方法界一切有情。這就是悲智並運,真俗融通,所以菩薩同十方諸佛一樣,叁大阿僧祇劫、修福德、修智慧、更在一百劫之中,深種相好莊嚴的福田,求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果。因此稱爲覺有情。
菩薩有權教與實教二種。權教菩薩的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叫做染修。以其不了解叁輪體空的道理,所以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诃薩(大菩薩)。實教菩薩、在因地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密,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叁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于相。什麼叫做叁輪體空呢?叁輪就是沒有能布施的我相,沒有受布施的人相,也沒有所布施的東西的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夠稱爲菩薩摩诃薩。菩薩所修之行,稱六波羅密。波羅密,意譯到彼岸。實教菩薩能夠離相妙修,不著于相,所以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得證不生不滅涅槃的彼岸。摩诃薩意譯爲大,有七種意義。第一、具大根:他從無量劫以來世世生生培植無量的福德善根,真所謂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諸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第二、有大智:菩薩發大菩提心、能到十方世界普度衆生。終日度生,而不著于度生之相,處處離相、清淨無染。第叁、信大教:菩薩深信般若大教,破除妄想煩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第四、解大理:若能返迷歸悟,發心修行,決定可以成佛。第五、修大行:菩薩能精進勤修六波羅密,以及萬行,發叁心,修四攝,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離相妙修,中道圓修。第六、經大劫:菩薩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運悲下度衆生以利他。叁祇修福慧因,百劫成相好果。大願大行、精進不退。第七、證大果:菩薩最後因圓果滿、福慧雙足、叁覺齊備、萬德具足,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果。要具此七大,方才叫做菩薩摩诃薩。但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是無量無邊。如《楞嚴經》的二十五位大士所修圓通法門,各各不同。雖然是方便多門,究竟是歸元無二,個個都能得證圓通。
(二)六度
六度: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叁學具足。
布施度悭貪:布施意爲普舍,人們都有悭吝,不舍,貪得無厭之心。對于錢財物質,不但不肯施舍給人,而且貪得無厭,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圖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盡辦法,甚至殺人放火,謀財害命,不擇手段,來貪求財物,做出種種惡業感招惡報。圓瑛大師生前開導弟子們說:“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把這二句話,記在心裏,會有好處。菩薩修行布施度,就是對治衆生悭貪罪惡之心。布施有叁種:一是財施,財施分爲內財和外財二種。內財布施,是把自己的頭目、腦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給衆生。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曾經割了全身的肉,來救度一只老鷹。把自己的身體飼喂饑餓的老虎,救了幾只老虎母子的生命。佛經裏象這種將生命布施的本生故事很多。外財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飲食醫藥等等來布施。喜舍幫助他人,使衆生生大歡喜,離苦得樂。二是法施。菩薩爲了隨順衆生根機,常根據佛法教理,善巧方便,不辭疲倦,講經說法,化導衆生。令衆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得度悭貪罪惡之心。叁是無畏施。菩薩發慈悲心,不惱害一切衆生,常與衆生種種安樂。衆生如果遇到危難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衆生種種苦惱,就象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當十方世界衆生受諸苦惱的時候,能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即時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使衆生解脫種種苦難得離怖畏。這就是以無畏力,施諸衆生。
持戒度毀犯:指菩薩受持佛所製定的清淨戒法,釋迦牟尼佛在臨涅槃時,就囑咐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說:“我在世時,你們是以我爲師,到我滅度以後,你們要以戒爲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因爲戒法是得成無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法是叁無漏學的基礎。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寶筏,暗室裏的明燈。我們對待戒法如同眼睛一樣的重要,要時時刻刻加以保護。戒法有大乘戒法與小乘戒法。對待大乘戒法:《梵網經》所說的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法,叁聚淨戒,以及無作妙戒。什麼叫做叁聚淨戒呢?一是攝律儀戒。是無惡不斷,乃至一點點的小惡,也要去斷。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須彌山燒光。二是攝善法戒。是無善不修。不要以爲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叁是饒益有情戒。是無生不度,菩薩發大菩提心,萬行繁興,饒益有情,所以稱爲覺有情。總之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衆生,這是大乘菩薩戒法的精神。小乘戒法:有優婆塞、優婆夷的叁皈五戒。叁皈:第一皈依佛,以佛爲師。第二皈依法,以法爲師。第叁皈依僧,以僧爲師。即是皈依佛法僧叁寶,以叁寶爲師。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叁、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優婆塞意譯爲近事男,優婆夷意譯爲近事女。就是要親觐承事佛法僧叁寶。
八關齋戒: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夠受持齋戒,就可關閉諸惡趣門。內容有: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香花及香油塗身。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八、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規定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如遇月小,即改爲二十八、二十九)六齋日,受持此戒。八戒通大小乘,如秉受此戒,發菩提心,即菩薩八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香花璎珞,不香油塗身。八、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九、不非時食。十、不捉生像,金銀寶物。
式叉摩那,意爲學法女,就是要進求比丘尼戒以前的一段學戒過程中,先受六禁法。第一、不淫欲。第二、不偷盜。第叁、不殺生。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非時食。能夠受持這六種禁戒者,以後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
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共約五篇戒法。第一、四波羅夷意譯爲棄。第二、十叁僧伽婆屍娑、譯爲初殘。第叁、是一百二十尼薩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羅提提舍尼。第五、一百突吉羅。此外加上七滅诤和二不定,共成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共約成五篇戒法,第一、八波羅夷。第二,十七僧伽婆屍娑。第叁、二百零八條尼薩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羅提提舍尼。第五、一百條突吉羅。此外再加上…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