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足很大功用。不会为其他疑惑懈怠烦恼之所折伏,反而能够摧伏疑惑与懈怠等其他烦恼。一、信力。由于信根得到增长,能够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够破除众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够破除一切邪见,不会为邪法所动摇。更能够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烦恼。这叫做信力。二、进力。由于信根精进增长了,能够破除身心方面的种种懈怠。不存身见,能够耐劳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沉没,破除心的懈怠。能够成办出离生死大事,这叫做进力。三、念力。由于念根增长,能够破除空有二边的邪念,成就出世间中道正念的功德,这叫做念力。四、定力。由于定根增长,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心与妄想心;而发出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的禅定三昧。这叫做定力。五、慧力。由于慧根增长,所以能把我们自性慧光,透露出来,能够破除三乘圣人所断的见思烦恼和菩萨所断的尘沙无明烦恼。烦恼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够使真正的智慧得到显发,这叫做慧力。
六、七菩提分,又称七觉分,由于五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所以才有这个七觉分:一、择法觉分。就是以智慧观察一切诸法,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我们了知五蕴皆空是真,妄执我法实有是伪,我们用智慧来抉择分明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无我,不妄执他为我。五蕴诸法本来虚妄不实,不妄执为实。这样简别明了,就与无漏智慧相应。这叫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我们在精进修道时,能够一心精进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决择正修,不修外道所修的苦行。精进修持六度、四摄等菩萨所修之道。这叫做精进觉分。三、喜觉分。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实之境,生大欢喜,这叫喜觉分。四、除觉分。我们在用功时,能够断除五利使、五钝使的十使烦恼。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以真正智慧来破除黑暗烦恼,这叫做除觉分。五、舍觉分。对于现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虚妄不实,如空华、梦影,都是虚幻不实,永远舍除它,不着于境,这叫做舍觉分。六、定觉分。人在修习禅定时,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于四禅四空天人以及外道所修种种世间禅定,都是虚假不实,生灭无常,并非真实,不生种种爱见贪着之心,定力充足。这叫做定觉分。七、念觉分。修行三十七道品,可以出离世间生死轮回,可是在修禅定时,应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要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车子的两轮,如飞鸟的两翼。如果定力太过,心生昏沉,马上就用择、进、喜三个觉分来审察,提起。如果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就用除、舍、定三个觉分来对治、收摄。一定要定慧均等。这叫做念觉分。
七、八圣道分,又称八正道。以修行无漏圣法叫做正、能通涅槃叫做道。一、正见。我们修见四谛无漏行观法门,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修此行观,可以不漏落生死轮回,这叫正见。二、正思维。与无漏心四谛行观相应的思维,以四谛智慧,发动四谛观的觉知,等量四谛之境界,为使智观得到增长,可以断惑证真,入大涅槃,这叫做正思维。三、正语。修四谛观,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游说四方等,2、维口食,如咒术、算卜等,3、仰口食,如仰观星宿等,4、下口食,如不务正业等,不以四种邪命而自为生活。要收摄口业,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叫正语。四、正业。修无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做其它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这叫正业。五、正命。从无漏慧,消除身口意三业之中的五种邪命,1、诈现异议,做与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对他信仰。2、自说功德,诱动人心。3、占卜命相,预报吉凶。4、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五种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谋活命,修行之人,应该住在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够增长法身慧命,这叫做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乃至万行庄严的道果。就叫做正念。八、正定。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这叫做正定。
以上所讲三十七助道品法门,就是说我们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这就是出世间的道谛,依因感果得成灭谛涅槃。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若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第二节 缘觉行果 十二因缘法门
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缘觉是中乘圣人,有缘觉与独觉之分,出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叫做缘觉,出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就叫做独觉。缘觉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而觉悟无生的道理。独觉无师自悟,在深山居住单独修行。
(一)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它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