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具足很大功用。不會爲其他疑惑懈怠煩惱之所折伏,反而能夠摧伏疑惑與懈怠等其他煩惱。一、信力。由于信根得到增長,能夠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夠破除衆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夠破除一切邪見,不會爲邪法所動搖。更能夠破除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煩惱。這叫做信力。二、進力。由于信根精進增長了,能夠破除身心方面的種種懈怠。不存身見,能夠耐勞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沈沒,破除心的懈怠。能夠成辦出離生死大事,這叫做進力。叁、念力。由于念根增長,能夠破除空有二邊的邪念,成就出世間中道正念的功德,這叫做念力。四、定力。由于定根增長,能夠一心不亂,破除散亂心與妄想心;而發出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的禅定叁昧。這叫做定力。五、慧力。由于慧根增長,所以能把我們自性慧光,透露出來,能夠破除叁乘聖人所斷的見思煩惱和菩薩所斷的塵沙無明煩惱。煩惱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夠使真正的智慧得到顯發,這叫做慧力。

  六、七菩提分,又稱七覺分,由于五力的慧力,所發生的無漏智慧,有善能覺了,所以才有這個七覺分:一、擇法覺分。就是以智慧觀察一切諸法,什麼是真,什麼是僞,我們了知五蘊皆空是真,妄執我法實有是僞,我們用智慧來抉擇分明色受想行識五蘊,本來無我,不妄執他爲我。五蘊諸法本來虛妄不實,不妄執爲實。這樣簡別明了,就與無漏智慧相應。這叫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我們在精進修道時,能夠一心精進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決擇正修,不修外道所修的苦行。精進修持六度、四攝等菩薩所修之道。這叫做精進覺分。叁、喜覺分。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覺了諸法安住真實之境,生大歡喜,這叫喜覺分。四、除覺分。我們在用功時,能夠斷除五利使、五鈍使的十使煩惱。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以真正智慧來破除黑暗煩惱,這叫做除覺分。五、舍覺分。對于現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虛妄不實,如空華、夢影,都是虛幻不實,永遠舍除它,不著于境,這叫做舍覺分。六、定覺分。人在修習禅定時,以智慧來觀察了知于四禅四空天人以及外道所修種種世間禅定,都是虛假不實,生滅無常,並非真實,不生種種愛見貪著之心,定力充足。這叫做定覺分。七、念覺分。修行叁十七道品,可以出離世間生死輪回,可是在修禅定時,應慧照分明,善能覺了。要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車子的兩輪,如飛鳥的兩翼。如果定力太過,心生昏沈,馬上就用擇、進、喜叁個覺分來審察,提起。如果慧力太過,心生浮動,就用除、舍、定叁個覺分來對治、收攝。一定要定慧均等。這叫做念覺分。

  七、八聖道分,又稱八正道。以修行無漏聖法叫做正、能通涅槃叫做道。一、正見。我們修見四谛無漏行觀法門,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修此行觀,可以不漏落生死輪回,這叫正見。二、正思維。與無漏心四谛行觀相應的思維,以四谛智慧,發動四谛觀的覺知,等量四谛之境界,爲使智觀得到增長,可以斷惑證真,入大涅槃,這叫做正思維。叁、正語。修四谛觀,以無漏智慧舍除四種邪命,1、方口食,如遊說四方等,2、維口食,如咒術、算蔔等,3、仰口食,如仰觀星宿等,4、下口食,如不務正業等,不以四種邪命而自爲生活。要收攝口業,不妄言、绮語、惡口、兩舌。這叫正語。四、正業。修無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業,住于清淨梵行之中,不做其它殺、盜、淫等不正的行爲,這叫正業。五、正命。從無漏慧,消除身口意叁業之中的五種邪命,1、詐現異議,做與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對他信仰。2、自說功德,誘動人心。3、占蔔命相,預報吉凶。4、高聲現威,令人敬畏。5、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這五種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謀活命,修行之人,應該住在清淨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夠增長法身慧命,這叫做正命。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疲不倦,念念相應,行智一如,這叫做正精進。七、正念。修無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專念真如實際,佛果菩提乃至萬行莊嚴的道果。就叫做正念。八、正定。與無漏慧,得到相應,得入正定遠離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這叫做正定。

  以上所講叁十七助道品法門,就是說我們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這就是出世間的道谛,依因感果得成滅谛涅槃。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谛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爲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爲滅的因。若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爲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故四聖谛,照順序來說,該是先因後果,則爲集苦道滅。因爲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繼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爲苦集滅道。

  第二節 緣覺行果 十二因緣法門

  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門,緣覺是中乘聖人,有緣覺與獨覺之分,出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緣覺,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就叫做獨覺。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之法,而覺悟無生的道理。獨覺無師自悟,在深山居住單獨修行。

  (一)十二因緣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以爲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于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爲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叁、識: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爲受生的種子,納于父精母血之中,而爲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爲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爲六根能入于六塵,又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于色塵,其它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叁和合是觸,因爲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系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爲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刹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于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製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又如惡馬,不加控製,將牽人墜于坑阱。”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于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衆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裏最爲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世界無邊塵擾擾,衆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叁、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欲。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爲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爲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叁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于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叁支是于現世造作的未來叁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叁支苦因,依因…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