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着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着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槃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着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槃。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槃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槃。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现在将三十七助道品作大略的介绍。

  一、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一、观身不净,我人发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从过去方面来观察就是种子不净,它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身体。从现在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窍九孔常流不净东西。例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狮子峰禅师说:“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都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这个法语,真是说得很透彻。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有九想观:一膨胀、二青瘀、三坏想、四血涂、五脓烂、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因病下药对症开方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坏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四、观法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我相可得。众生一向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妄执心身,以为实我,妄认诸法,以为真实之法。这如同翳眼见空华一样,空中从来没有花、因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无中生有,见有空华。生起贪嗔痴三毒三心,做出种种恶业,依因必定感果,有业必定受报。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到觉悟,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无我观,一定可以了生脱死,断惑证真。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法门的重要性,可以想见。总之佛教所讲的因缘观点,真是普遍真理,无论是大乘小乘,同是一个论点,时节因缘是不可思议。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论是善法恶法,因法果法,佛法众生法,生死法,涅槃法,统统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

  二、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勿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正好精进,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把四正勤作为助道法门来勤修苦练、断恶生善,故名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因为它能够发出种种神通妙用,凡是所有的愿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称心满足。现以修行净土法门,来解释四如意足道理。一、欲如意足,欣慕西方极乐净土、发愿念佛。二、精进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够得到三种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圆满证入。三、念如意足。现在所发的菩提行愿,已经正是念念不舍。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够一天天任运增长。这就是四如意足。

  四、五根,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种意义。一、能持,譬如一棵树有了根,就能生出枝叶,不会枯焦。二、能生,譬如树有了根,就能开花结果得到成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善法勤求不息。三、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种种的善法外,更没有其它散心杂念。四、定根。收摄其心,要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应不使散失放逸。五、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够慧照分明。澫益大师说:我们修观,观照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慧照分明。观苦谛当体就是法身;观集谛贪嗔痴三毒,当体就是般若妙智;观道谛本来就是解除之因;观灭谛当下就是解脱之果;即是慧根。这就是五根的道理。

  五、五力,五力就是五根得到发展和增长,所以就能够…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