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我希望大家把這種道理認識清楚,自然會心安理得,離煩惱苦,得清淨樂。六、冤憎會苦。我們每當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別是眷屬之中的冤家對頭,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開,離也離不了,生活在一起觸目驚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這類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環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萬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們求功名顯耀,反而名落孫山,求人丁興旺,反而斷子絕孫,求發財致富,反而貧窮困苦,求長壽健康,反而夭亡短命,這是所求不如意,所願不從心,痛苦萬分。八、五陰熾盛苦。這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我們心中焚燒,我們常時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悶,有口難言,說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講這八種苦,都是人人親身感受,無法避免的苦惱。叁界之內的衆生,尤其是人道衆生,都是隨業因而感受苦果,不單有叁苦、八苦。其實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無量無邊的苦惱。所謂“千人千般苦,個個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當,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業報各人受,各人吃飯各人飽,說明無量諸苦,皆由人們起惑造業的結果,要知道苦的來源,須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是叁界內的苦因,集意謂集聚,把見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煩惱,統統集聚起來而成業因,隨業感報,所以招感苦谛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的苦果。見惑就是由知見方面所産生業因。見惑是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五利使爲主體。
什麼是五利使呢?一、身見:衆生因爲有了身體,所以就有我見的生起,然後就會産生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煩惱心,這叫做身見。二、邊見:就是有了我,所以就産生了斷見或常見二種邊見,斷見認爲我們人死後,魂歸于地,什麼都沒有了,一滅永滅了。常見,認爲人死後,今生是做人,來生也會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遠不變。不管是斷見,不管是常見,都會使我們衆生做出種種惡業的,故稱邊見。叁、邪見:指反對因果,不相信佛法僧叁寶。四、見取見:指非果計果。外道所修種種無益的苦行,取著我見、邊見、邪見,未證聖果,妄執已證。五、戒禁取見:指非因計因。外道所修種種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錯誤執著修此苦因,可獲最上涅槃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業受報速度快。
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叁界四谛來分配,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滅、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滅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叁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滅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無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滅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叁界四谛合起來總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見惑煩惱。古人對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叁,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業因,是以貪、嗔、癡、慢、疑五鈍使爲主體。五鈍使:一、貪心,指衆生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者是財、色、名、食、睡五種可欲環境,生起執著貪愛的妄想心。二、嗔心,對違背了我所貪愛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憤恨惱火。叁、癡心,是癡迷無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別,糊裏糊塗,昏昏擾擾,做諸惡業。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爲是,輕慢別人。五、疑心,對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對一切事物心懷疑慮,妄生煩惱,是非紛起,做諸惡業。五鈍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業受報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叁界九地來分配,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離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叁、離喜妙樂地。四、舍念清淨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叁十六品。無色界四空天: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叁、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叁十六品。這樣叁界九地,總共合爲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煩惱。依惑造業,隨業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回的規律,這叫做集谛。
第叁、滅谛:是出世的果。滅是寂滅,就是羅漢所證的寂滅涅槃。他們在因地之中修行叁十七助道品,斷除了見思煩惱之惑,滅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有余依和無余依涅槃樂果,這叫做滅谛。
滅谛是指的滅除煩惱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滅去貪嗔等煩惱和善惡諸業,就可以不再受叁界中的生死,但還有現在殘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連現前的果報色身也抛棄了,便名無余依涅槃。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叁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個叁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門,不但小乘阿羅漢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薩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論不同,觀點不同。以四谛爲例,就有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作四谛,無量四谛,漸次增進,步步高深。《智度論》說:“叁十七品、無所不攝,就是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經》說:“若人能觀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現在將叁十七助道品作大略的介紹。
一、四念處,念是我們能觀照的智慧,處是所觀照的境界。以智觀境,叫做念處。一、觀身不淨,我人發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來觀照四大合成的身體,本來就是一個不清淨的軀殼色身。從過去方面來觀察就是種子不淨,它是父母精血結合而成身體。從現在來觀察。我們身體是七竅九孔常流不淨東西。例如痰淚精液,大小便等種種不淨,真是一個皮包膿血的臭皮囊。獅子峰禅師說:“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都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膿血。”這個法語,真是說得很透徹。到了死後,又有未來的不淨。有九想觀:一膨脹、二青瘀、叁壞想、四血塗、五膿爛、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多貪衆生要修不淨觀。這是因病下藥對症開方的辦法,藥到病除,可以出離生死苦海。二、觀受是苦,受是領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領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這叫做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舍受叁種、當六根緣六塵時,接受不稱心,不愉快的環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煩惱,這是苦受。如果根塵相對産生稱心合意,愉快歡樂的感覺,這是樂受。可是世間之樂,樂不長久,樂極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說樂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樂的壞境,是舍受。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惡,無所記別、悶悶無知、亦是痛苦。因此說明,凡有領受都是痛苦,所以稱爲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心指第六意識妄想心,此心生滅不停,緣慮塵境,種種分別,作善作惡。但我們發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識妄想心爲依據,所以此心是善惡的根源,此心以生滅無常爲特征。我們修行就是要收住這個心猿意馬,不令它東奔西馳妄想紛飛。《金剛經》說:“雲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這個妄想心。四、觀法無我,法是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衆生,無情萬物總稱爲諸法。我們以智慧來觀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因緣別離,虛妄幻滅。都是虛妄不實。生滅無常,于諸法之中,本來沒有我相可得。衆生一向妄認地、水、火、風四大爲身,六塵緣影爲心。根本就是錯誤的,是妄執心身,以爲實我,妄認諸法,以爲真實之法。這如同翳眼見空華一樣,空中從來沒有花、因爲眼睛生了翳子,所以無中生有,見有空華。生起貪嗔癡叁毒叁心,做出種種惡業,依因必定感果,有業必定受報。我們能夠從觀照而得到覺悟,一切諸法無我可得,一切諸法虛妄不實。修無我觀,一定可以了生脫死,斷惑證真。所以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囑咐弟子要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法門的重要性,可以想見。總之佛教所講的因緣觀點,真是普遍真理,無論是大乘小乘,同是一個論點,時節因緣是不可思議。真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論是善法惡法,因法果法,佛法衆生法,生死法,涅槃法,統統都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
二、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勿生。叁、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理。我們以智慧來觀察,正好精進,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把四正勤作爲助道法門來勤修苦練、斷惡生善,故名四正勤。
叁、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因爲它能夠發出種種神通妙用,凡是所有的願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稱心滿足。現以修行淨土法門,來解釋四如意足道理。一、欲如意足,欣慕西方極樂淨土、發願念佛。二、精進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夠得到叁種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圓滿證入。叁、念如意足。現在所發的菩提行願,已經正是念念不舍。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夠一天天任運增長。這就是四如意足。
四、五根,五根就是信根、進根、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種意義。一、能持,譬如一棵樹有了根,就能生出枝葉,不會枯焦。二、能生,譬如樹有了根,就能開花結果得到成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門。二、進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種種善法勤求不息。叁、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種種的善法外,更沒有其它散心雜念。四、定根。收攝其心,要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應不使散失放逸。五、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門,能夠慧照分明。澫益大師說:我們修觀,觀照苦集滅道四谛的時候,慧照分明。觀苦谛當體就是法身;觀集谛貪嗔癡叁毒,當體就是般若妙智;觀道谛本來就是解除之因;觀滅谛當下就是解脫之果;即是慧根。這就是五根的道理。
五、五力,五力就是五根得到發展和增長,所以就能夠…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