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种法门。现在介绍如下:
第一节 声闻行果 四谛法门
(一)阿罗汉的概念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着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什么叫做五不翻呢?印度佛教经典,翻译到我国,有五种的内容不能翻译。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二个字,如果翻译为智慧,就不够尊重,所以经中依旧保留般若二个字,如果一定要翻译,翻做净智妙慧(智慧),也只是勉强的翻译。第二顺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要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具足名号,但古来译经法师,都保留不翻,表示对佛尊重的意思,所以不翻。第三是多含不翻。例如阿罗汉。因其意义包含有三种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词也是多含不翻。第四秘密不翻。例如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第五此方所无不翻。例如庵摩罗果等,因为这个果品是印度特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
(二)四谛法
阿罗汉小乘圣人所修学的是四谛法门。四谛是苦集灭道四种,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道理。也是释迦牟尼佛对小乘圣人阿罗汉说的。佛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轮。什么叫做三转呢?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轮。
使阿罗汉听了以后,发心修行,知苦谛生死,断集谛烦恼,慕灭谛涅槃,修道谛法门。使他们觉悟,苦是三界内分段,变易生死的苦果;集是三界内见、思二惑烦恼的苦因;灭是三界外涅槃的乐果;道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乐因。这就是三界内、三界外的二重因果,称为示相转。佛对小乘人指示出苦集灭道四谛的体相以后,又积极地劝勉他们,既知之后,就要精进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门,断见惑与思惑烦恼,跳出生死轮回,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称为劝修转。由于小乘人,虽然愿意修道或恐中途发生怀疑,这样修行是否能够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经历来作证说:“我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我就是经过这样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称为作证转。
四谛法门的具体内容: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尤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着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