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的教法,總的說來是說阿羅漢、辟支佛、大乘權教菩薩、實教菩薩實踐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法、叁心、四願各種法門。現在介紹如下:
第一節 聲聞行果 四谛法門
(一)阿羅漢的概念
阿羅漢有叁層意思
第一殺賊:意即殺掉煩惱之賊。阿羅漢在因地修行滅受想定,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五陰中的受陰與想陰的煩惱,也就是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幹幹淨淨,得到我空真智,證入阿羅漢果,了脫分段生死。阿羅漢人子縛煩惱雖斷,還有果縛這個色身,他知道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未知當體即空,認爲實有五陰之法,所以說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羅漢又叫做愚法聲聞,得證有余依涅槃,還要努力前進,加行用功,來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從空出假,才能稱爲大阿羅漢,得證無余依涅槃。這就是殺賊的道理。
第二無生: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跳出了叁界生死輪回苦惱,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叁個階段。
須陀洹初果聖人,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外,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聖人,一生天上,一來人間,進斷欲界的後叁品思惑。阿那含叁果聖人,雖不來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進斷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說只有阿羅漢果,才是真正無生。這就是無生的道理。
第叁應供:就是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因爲阿羅漢,既然證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養禮拜,爲衆生作大福田。我們寺廟裏如果有信衆打千僧齋時,就會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化身來應齋主的供養,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裏有這樣四句祝願的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弟子名叫阿少兔樓陀,我們中國話稱爲無貧尊者,在因地修行時,做一個種田的農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裏種地,帶了一包粗米飯菜,用作午餐。正巧來了一位辟支佛遊戲神通,隨緣出現,再到世界上來化現做一個貧僧。他遵守佛的乞食製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們乞食。這一天,化來化去,連化七家都沒化到,就空缽回來。路過田間,這位農民見到老和尚就問:“老師父您今天緣法好嗎?飯菜化到了嗎?”老和尚歎了一聲說:“不用提了,什麼都沒有化到。”農民一聽,立即産生同情憐憫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師父沒有化到飯菜,回去就要挨餓七天,再下山來化。因此就發大心,把自己所帶的飯菜,誠誠懇懇地雙手捧著供養老師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這份飯菜。飯吃完以後,就遵照佛陀的教導,念誦祝願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布施,後必得安樂。”老和尚祝願完畢,就回去了。再說這位老農民餓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時候,對面突然跳出來一只金光閃閃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農民的背上不肯下來。這位農民吃了一驚,趕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金兔子呀!從此以後這位農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來。這是現世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報。轉生以後做一個名叫無貧尊者。他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內,生生世世不受貧困的果報,享受榮華富貴。這件事說明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勝的果報。以上所講的即是阿羅漢具足有殺賊、無生、應供的叁種道理,也是五種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什麼叫做五不翻呢?印度佛教經典,翻譯到我國,有五種的內容不能翻譯。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二個字,如果翻譯爲智慧,就不夠尊重,所以經中依舊保留般若二個字,如果一定要翻譯,翻做淨智妙慧(智慧),也只是勉強的翻譯。第二順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要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具足名號,但古來譯經法師,都保留不翻,表示對佛尊重的意思,所以不翻。第叁是多含不翻。例如阿羅漢。因其意義包含有叁種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詞也是多含不翻。第四秘密不翻。例如經中諸陀羅尼,系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第五此方所無不翻。例如庵摩羅果等,因爲這個果品是印度特有,我們中國沒有,所以不翻。
(二)四谛法
阿羅漢小乘聖人所修學的是四谛法門。四谛是苦集滅道四種,是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道理。也是釋迦牟尼佛對小乘聖人阿羅漢說的。佛成道以後,經過了叁七二十一天的思維研究,觀機施教,就到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門。這就是叁轉四谛十二行*輪。什麼叫做叁轉呢?
第一示相轉:佛對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實之相。佛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勸修轉:佛說此是苦、你當離。此是集,你當斷。此是滅,你當證。此是道,你當修。
第叁作證轉:佛說此是苦,我已離。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勸修、作證叁轉,叁四十二,因稱叁轉四谛十二行*輪。
使阿羅漢聽了以後,發心修行,知苦谛生死,斷集谛煩惱,慕滅谛涅槃,修道谛法門。使他們覺悟,苦是叁界內分段,變易生死的苦果;集是叁界內見、思二惑煩惱的苦因;滅是叁界外涅槃的樂果;道是叁界外叁十七助道品的樂因。這就是叁界內、叁界外的二重因果,稱爲示相轉。佛對小乘人指示出苦集滅道四谛的體相以後,又積極地勸勉他們,既知之後,就要精進修行,叁十七助道品法門,斷見惑與思惑煩惱,跳出生死輪回,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稱爲勸修轉。由于小乘人,雖然願意修道或恐中途發生懷疑,這樣修行是否能夠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經曆來作證說:“我對于苦集滅道四谛,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我就是經過這樣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稱爲作證轉。
四谛法門的具體內容:
第一,苦谛:是叁界內的苦果,苦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
叁苦,一、苦苦。衆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風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衆苦根本,所有種種苦惱環境要逼迫此身,由這個身體去受苦。古人說:“身是衆苦之本。”又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無身,夫複何患。”獅子峰禅師說:“只這色身,唯信身爲苦本,縱貪世樂,示知樂是苦因。”這叫做苦苦。
二、壞苦。我們現前所受一切環境、無論是苦、是樂、都是生滅無常,虛僞不實,如夢中之境,空中之華一樣,幻化非真。縱然有些環境所謂是“樂”,可是樂不長久,樂盡悲生,又是痛苦。須知世界有成、住、壞、空,萬物有生、住、易、滅,衆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生滅敗壞。這叫做壞苦。
叁、行苦,即第七識行陰遷流,刹那刹那,念念生滅,時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時,感歎地說:“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這就是說,行陰遷流之苦,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衆生具有叁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叁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雖然是離欲清淨,沒有苦苦,可是還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四空天的天人雖然修四空定,還是難免行陰遷流,念念生滅的痛苦。總之叁界諸天,就是最高一層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壽命八萬大劫之長。但是他們和所有的天人一樣,天福一旦享盡,還要墮落下來,隨業受報。經裏說過:“八萬劫終是空亡,叁千界悉從淪沒。”又說:“布施持戒生天福,尤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時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從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陰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聖旨,召集全國名山古寺大德高僧,來朝晉見。許多大和尚都衣冠齊整來見皇帝,同時陛下又囑咐侍衛人員說:等到各位高僧來到時,要他們從刀叢之下進來,而且要大振軍威。就在這個時候,許多大和尚突然聽到此事,大吃一驚,十分害怕,紛紛跪下。只剩下一個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卻安然不動地從刀叢中進來朝見。皇帝問:和尚,難道你不怕死嗎?答:“我從無量劫以來,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難道今天還怕死嗎?”皇帝聽了這話,非常歡喜地說:“你知道行陰了!”這就是行陰遷流之苦啊!
什麼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爲有風刀刮身之苦,更有許多痛苦,唯有嬰兒自己知道,他是啞子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長,由長而老,這是發展規律。過去有位禅師說得好:“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老病衰殘。”說來真是有許多痛苦臨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體會。叁、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調,百病叢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長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醫務工作者,更會有深刻體會。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沒有一個人是生而不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千古不變的客觀事實。任你縱有千般快樂,可是無常終要到來。所謂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終歸磨滅。人至死時,四大分散,百苦臨身,無常一到,萬事皆休,苦不可言。釋迦牟尼佛有次問幾個弟子:“人命在幾許?”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間。”佛說:“不對。”又問另一個弟子,答曰:“人命在飲食間”,佛說:“也不對。”我們一起來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時間裏呀!佛最後又問一個弟子,那人說:“人命在呼吸間。”佛說:“對了。”我們人的生命,實實在在是一息不來,嗚呼哀哉,千秋永別,萬事皆空。佛經裏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決自己和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惱,堅決出家修行。五、愛別離苦。我們人對于眷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愛。一旦生離死別,真是萬分痛苦,所謂回天無術,代替不能,淚如雨下,心似刀割,悲傷慘痛,十分痛苦。古人說“夫妻是緣,或善緣,或惡緣,因緣相會。兒女爲債,或要債、或還債、無債不…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