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埋藏在自己家裏,沒有告訴他的子孫。這個窮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貴寶藏,爲了爭取生存,到處向人乞討,受盡了人間的痛苦。宅中寶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衆生雖具有本覺佛性,迷而不知,在叁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輪回的苦惱。但是本覺佛性,在聖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點,在凡夫分上也不會減少一點,真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第二始覺。衆生把本覺佛性埋沒在五蘊心身之中,而不自覺,現在看到佛教經書,聽到大善知識的開導,得到這種外薰助緣,明白人人本來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來面目,或無位真人。過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覺,今天方才開始覺悟。正是“宅中寶藏,非指示而莫曉;衣裏明珠,必解說而方知。”就象上面所講那個貧人一樣的,家中雖然埋有寶藏,因其祖先,沒有預先告訴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漢雖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記得圓瑛大師說:“真雖本有,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妄雖本空,不方便破之,則終不能空。”這就是說:“真如妙心,雖是人人具足,個個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門來顯發,那是不能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的。但是妄想煩惱如果不以方便法門,來徹底破除,也是無法得到消滅。”所以《楞嚴經》裏面,佛對阿難尊者指示要經過叁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識無處。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一定的處所。第二破妄識無體。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真實的體性。第叁破妄識非心。就是說這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不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爲令阿難尊者大開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識妄想心之後,就繼續來個十番顯見,顯出我們衆生眼根之中,能見的見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就是真如妙心。這就是佛用種種方便法門,來破妄顯真,要達到妄窮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難尊者與在會大衆,都要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是爲始覺。
第叁究竟覺。一切衆生,由于本覺內薰之因,再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聽教外薰之緣,這叫做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內外交薰,因緣和合,所以才能夠覺悟,發心修行,時時回光返照,以智慧斷煩惱,達到惑淨智圓,複還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淨,圓成佛道,是爲究竟覺。
(二)自覺 覺他 覺滿
第一自覺,是對不覺而說的。衆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過去無量劫以來,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迷而不覺,現在覺悟衆生本來與佛無二無別。諸佛就象一面磨過的鏡子,衆生就象沒有磨過的毛坯。衆生的毛坯雖然未磨,可是鏡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塵細垢磨得幹幹淨淨,那本具光明就顯現出來了,就如諸佛已磨成鏡,豈不是一樣的光明?有智慧的人,要通過譬喻,才易得到開悟。記得《楞嚴經》裏面講了一段故事。在楞嚴法會裏,波斯匿王聽到佛說:“人的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見性,也就是眼根能見色的見性。”大王恭恭敬敬地請佛開示。佛就問他:“大王,你的身體是和金剛一樣堅固常住不滅,還是變壞生滅?”大王說:“我現在這個肉體,將來是要滅亡的。”佛說:“大王,你現在身體還存在,還沒有滅,爲什麼就會知道今後一定要滅亡呢?”大王說:“我這個無常變滅之身,看起來現在雖然還沒有消滅,可是已觀察到我的身體正在念念不停地遷變,就象火燒木頭漸漸燃燒成灰一樣的消滅殒亡。因此我推知這個身體今後一定是要消滅的。”佛馬上就贊許地說:“大王你講得對。”佛又問波斯匿王說:“大王,你的年紀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了起來,你現在的容貌,和你在童年時代的容貌是不是一樣的?”大王說:“那是完全不一樣了,記得我在幼年時候,皮膚是十分潤滑光澤。到了年長,是血氣充滿,身體強壯。可是到了現在真是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形貌也正在不斷地枯悴了,精神也是昏昧了,頭發白了,面孔皺了,我的生命也是不會長久。”佛說:“大王,你的形貌不會一下子就變了吧?”大王說:“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在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的時候老了一些,到了叁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的時候又老了,可是到了現在,我是六十二歲的老翁,當然比我五十歲的時候老多了。我這年齡不但是十年十年的變化,實在是年年變、月月變、日日變。時時刻刻,刹那刹那,念念之間,都在變化不停。因此我的四大色身,一定是終歸變滅。”佛說:“大王,就在你這個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大王,你在什麼時候看見那恒河的水。”大王說:“我在叁歲時候,我的母親帶領了我去參拜耆婆天,就是長壽天神。經過恒河時,就看到恒河的水。”佛說:“汝叁歲就看恒河水與你在十叁歲時看恒河水,是一樣呀,還是不一樣?”大王說:“那完全是一樣的,無二無別。”佛說:“大王,你不要悲傷,你十歲童年時,與六十二歲時,當然是大不相同,發白皺面,身體變壞,可是你叁歲見恒河水時,和你六十二歲看到這恒河水,那能見的見性,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大王說:“完全是沒有二樣的。”
最後佛對波斯匿王開導說:“大王,你的面孔雖然會皺會變,但是你的能見見性永遠不會皺,也不會變。那不皺不變的見性,本來是在你的生滅身中。”大王聽了佛的慈悲開示,就忽然大徹大悟,直下承當。通過佛與大王的一問一答,充分說明了衆生的色身肉體有生有老,而見性是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人的真心實性,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生滅身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就能稱性修行,一定成佛,這就是自覺的道理。
第二就是覺他。佛開悟以後,以大慈大悲之心,憐念衆生在迷不覺,就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再來輾轉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發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執著,顯現真如妙性。個個成佛。二乘聖人沒有利他行願,觀叁界如牢獄,非常可怕,視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們自覺以後,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濟衆生,自覺以後,更要覺他。所以經中說:“自覺已經圓滿,再去覺悟他人,所有古佛如來,應現人間度生。”這就是覺他的道理。
第叁就是覺滿。菩薩爲了上求佛道,斷除五住煩惱,(五住煩惱:見惑一住、思惑叁住、塵沙惑無明惑合一住)證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爲了下化衆生,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習相好莊嚴的福因,具足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兩足,自他二利,功圓果滿,所以稱爲兩足尊。是叁覺圓滿,萬德具足,爲人天導師。堪稱爲覺行圓滿之人。這就是覺滿的道理。
(叁)法身 報身 化身
佛有叁身。第一法身。身是積聚義。凡夫衆生,是積聚業報以爲身,隨業受報,感召四大色身。佛是業盡識空,只有一個清淨之身,妙色之體。法身是理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爲身。真如是圓滿清淨,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毗盧遮那,意譯爲遍一切處,清淨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二種。自性清淨法身:是衆生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衆生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萬物方面,叫做法性。經中有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離垢妙極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離了五住煩惱,斷了二種生死。(二種生死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得證無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過去有一位香岩禅師,聽到撲竹聲音,忽然大悟,他說:“撲竹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蘇東坡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清淨身,就是法身佛。
第二是報身佛,報身是智慧積聚,就是積聚一切種智以爲身,智慧究竟圓滿,妄惑徹底斷除,叫做圓滿報身。盧舍那意譯爲淨滿,就是惑淨智滿的意思。報身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二種。自受用報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證菩提覺法樂,與涅槃寂滅樂,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是佛自己受用的報身。(真境:指常寂光淨土),他受用報身,就是《華嚴經》說的:“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可是二乘聖人,是有眼看不見佛的盧舍那身,有耳不能聞佛的圓頓大教。十地菩薩根機大,智慧大,就能夠看到報身佛的無量無邊相好莊嚴,這是得後得智。正如贊佛偈說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報身佛的莊嚴相好,是爲十地菩薩發心大士所得受用,這是他所受報身。
第叁化身佛。化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以爲身。佛是“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能以妙觀察智,觀機施教,隨類現身,普度衆生。化身佛有示生化身與應生化身二種。示身化身佛就是應衆生之機,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夠大權示現。從兜率宮降生人間,到淨飯王皇宮爲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離兜率、降皇宮、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轉*輪、成佛道。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說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換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與佛有緣衆生統統度盡,到了八十歲,就入大涅槃。于無生之中示現受生,于無滅之處而示現滅度。這就是《釋迦如來成道記》開頭說的二句:“淨法界身,本無出殁。大悲願力,示現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應生化身佛就是隨類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乃至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所以說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一段時間裏,能夠雙垂兩種的相好莊嚴。一種是劣應身,一種是勝應身,也就是說:一方面在寂滅場,示現一千丈高大的盧舍那佛的身,爲地上菩薩說圓頓大教的《華嚴經》,這是現勝應身。另一方面,同時又在鹿野苑現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爲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叁轉四谛*輪。(四谛就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是佛現劣應身。總之釋迦牟尼佛,他能夠分身十方世界,微塵刹土,普度衆生。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以無違。”就像洪鍾挂在架上,扣之則鳴。月亮懸在天空,能于水現影。古人說得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力的境界。這就是化身佛。
上面所說佛的本覺、始覺、究竟覺。自覺、覺他、覺滿。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的種種道理,本來都是相互聯系,互爲因果的。就是說:因爲有了本覺、才說始覺、然後就有究竟覺。因爲有了自覺,才有覺他,最後達到覺滿。因爲有了法身佛,才有報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這正是《大乘妙法蓮華經》說的:“由本垂迹,開迹顯本,廢迹立本。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的道理。恰如蓮花一樣的,爲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
總的說來,釋迦牟尼佛,一生應化事迹,不可思議境界,實在太多,舉不勝舉,說不能盡。就講到這裏。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