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下)▪P23

  ..續本文上一頁是夢中迷夢幻以爲真實,在迷夢中雖爲真實而實非真實。如吾人正作夢時不知是夢,然謂夢中所見雖似實在,及至夢醒則了非真實也。

  

  二、學者的道理真實──此學者所知之道理真實,較前爲進。謂由觀察及推究所證成之道理,推知常識所認爲真實者爲非真實。如人類常識認日環繞于地而轉,日小地大,今經天文學者研究結果,謂日大于地球,且系地球繞日球而行;遂否認常識所認識者爲真實,而以由學所證知之道理爲真實。例此以推,又有四類:甲、科學者的真實:此由注重于五官感覺之經驗,用分析及綜合方法,構成一種理論上之實在,是曰科學者的真實。乙、哲學者的真實:由注重理性思考,由此推論而得之道理,認爲真實,則爲哲學者的真實。丙、神教者的真實:此由說有卓然超越宇宙萬有之上,有一勝于萬有獨一無二之大神,此神及神之所知乃是真實;故此神所啓示我們亦是真實,而注重于此上神,以信仰爲真實,謂之神教者的真實。丁、心教者的真實;神教等之真實,是在超絕之外物,斯則重在內心之修證。如印度之有瑜伽派等哲學,中國有儒家、道家之靜坐修養者等。其所得者,彼謂真實,然唯在意識之經驗,確非五官上之所覺知也。此之四者,若依佛智所教導之道理評製之:則爲夢中之已稍有醒悟者,以漸漸巳能覺知常識上的真實乃是夢幻故;然還在夢中,故雖是悟仍是夢中之悟,可以謂之清夢者。

  

  叁、聖者解脫智所得真實──所言聖者,謂佛法中之已超凡而入聖者。此解脫智,謂能解脫煩惱、生死──即是不受生死之人──苦之智。此解脫智所得真實,既由解脫生死之智而得,則其真實便非未超凡入聖之異生所能了達,亦非世間學者等之所窮知。所以者何?以未能解脫生死煩惱故。證此真實之智者叁:

  

  甲、聲聞的真實:謂由佛聲所說苦、集、滅、道之四谛如實了達,斷生死煩惱之苦,得解脫智。而證此四谛真實,謂之聲聞聖者解脫智所得之真實。

  

  乙、獨覺的真實:言獨覺者,亦日緣覺,出于無佛之世。謂自觀十二緣生之法,知其如何流轉,如何還滅,非由佛之言教而自知斷生死等苦、得解脫智而證真實,斯曰獨覺聖者解脫智所得之真實。

  

  丙、大乘一分的真實:謂此真實,亦大乘人所得之一分真實也。斯叁者,依智慧評之:則是覺中之迷。蓋聲聞等人知宇宙萬有鹹是苦、空、無常、無我;凡夫流轉生死之原因,系由執我迷法,由執著故則迷昧亂動,故由亂動,作種種業受種種苦。欲脫茲苦必先明苦因,然苦因之所在,唯由迷昧執著。其欲去此迷昧執著,而得解脫生死流轉之苦者,必修戒、定、慧等行而對治迷執。迷執一除,苦因無故,亦無苦果,是真獲大解脫而安然無患矣。然于所知者尚未盡知,故猶有迷。

  

  四、覺者正遍知所得真實──所言覺者,即指佛言。謂能覺悟一切而得自在者,則謂之佛,是于真實能圓滿覺悟者也。換言之、即真實是如是,佛即了達其如是。謂常識的真實如是,佛則了達如是;乃如于聖者解脫智中真實如是,佛亦了達其如是;然佛智所了知之真實,則非常識等所知。何以故?以未得正遍知故。蓋得正遍知,則普遍了達如是。恒常了達如是。所以佛以下之聖者等,猶是隨分而知,由此隨分之知慚漸求進,至于圓滿,與佛無二。故雲衆生悉具成佛之可能性也。此覺者正遍知的真實有二:(一)菩薩分證的真實:謂于佛所知之真實少分證得,如十地菩薩等是也。(二)佛陀滿證的真實:謂佛陀于一念頃,普遍圓滿頓知一切,非他之一切菩薩等可知。菩薩尚然,況其余乎!由上觀之,則知超過時間空間、普遍如是,恒常如是之真實,決定是有;以有佛智能證明故。認定其有,欲求得佛智以證明之,由茲吾人有求學之必要。

  

  總上所說,前一是世間俗情所妄知故,但以俗事作真理;後之覺者、聖者、學者之叁,則皆爲真理。進而言之,前之常識,學者二種,猶共世之凡情,故非真實;後之覺者、聖者則唯出世佛法,故爲真實。複進而言之,前叁皆未離限量,故非真實;唯後一無礙通達,故爲究竟之真實。是故唯第四方是究竟了知于真實者,亦爲吾人之目的所在。吾人學佛無他,即是求達此之最高目的而已!

  

  四 世俗勝義之差別智境世俗谛,或雲世谛、俗谛、安立谛;勝義谛、或雲真谛、第一義谛、非安立谛。

  

  此亦依智以談境別,謂依俗智此亦爲谛,然在真智此即非谛;故真智之谛境異于俗智之境。論雲:法與法性,非一非異,勝義、世俗、相待有故。龍猛、聖天以來,廣宣斯義。而瑜伽等論分世俗、勝義,各爲四重,始窮了其幽致。茲略表之如左:

  

      世間世俗……………人物軍林等和合相續假名相

  世俗谛  世間勝義──┐

      道理世俗──┴──色心等因緣所生法

      道理勝義──┐

      證得世俗──┴──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勝義谛  證得勝義──┐

      勝義世俗──┴──二空智所顯真如相

      勝義勝義……………非安立谛一真法界

  

  世間世俗谛,爲有情常識之所知境,即爲個體團體之事。道理世俗谛,是學者理智之所知境;勝前世間義故,亦名勝義。由集因緣證得苦果,由道因緣證得滅果。複次、由八忍智所證知之相故。然此證得,是差別相,故名世俗;勝前道理,亦名勝義。二空觀智所證顯真如相,所謂生空所顯真如,法空所顯真如,其所證得一味平等,故名勝義。然隨觀智有差別可安立,複名世俗。真如爲最勝智所證知之,以不可施設安立故,言思亦絕,故曰勝義勝義。前一唯世俗谛,後一但勝義谛,中間叁重亦真亦俗,可雲中谛。

  

  五 叁相叁無性之智境

  

  叁相亦雲叁性,或叁自性。解深密經卷二雲: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複次、德本!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如眩翳人眩翳衆相:或發、毛輪、蜂、蠅、苣蕂,或複青、黃、赤、白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翳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天臺叁谛,依此叁相而立。達遍計所執空,即是真谛;了諸法依他衆緣起,即名俗谛;于緣起法空理所顯真如,即是中谛。然觀深密之喻,眼中眩患即遍計執,眩眼所現華翳即依他起,離眩淨目見清淨空即圓成實。可知叁相亦爲叁重智境。故唯識雲:此叁非異,無別體故;亦非不異,妄執緣起真義別故。叁無性者,解深密雲:

  

  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于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爲勝義無自性性。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華,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虛空,唯是衆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處。善男子!我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此中之譬喻,亦可知爲叁重之智境也。

  

  六 能知心上之所知諸法

  

  所知諸法者,例觀于百法,則百法爲所知,觀爲能知;故所知諸法攝能知在內。

  

  此雲能知心上所知諸法,即顯所知諸法、都非離能知可單獨存在。在能知有差別,則所知亦隨異。喻如常人眼見,大概無異,如以X光或顯微鏡所見,固已大異;天眼、慧眼,其異更可比知。蓋以吾人同類業報上之眼識,以同類故乃相類似,然亦有許多之參差不齊;若天趣之天眼,直可透視無礙。其他旁生、餓生所見,由其所感業報之根識不同,而所見者亦遞有等差。

  

  人及諸趣猶屬凡見,進言聖知;初叁乘共般若,即爲悟生空人無我之慧,乃佛、菩薩、辟支,聲聞所共同者。證智之所知相。迥非凡愚之所能知,而吾人所知天地萬有等,亦絕非叁乘共慧之所知境也。在叁乘共慧之證境,實無天地萬物,唯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耳,所謂唯蘊無我是也。

  

  前言生空人無我,乃叁乘之所共者,大乘則修法空、法無我觀。修法空觀,自然具足生空人無我智。初伏二障,至分別所起我法二執斷,俱生二障亦隨斷一分時,得根本智;在根本智現在前時,即證真如實體,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當其親證真如,非離天地萬物外別有真如法,即于常人所知之天地萬物,如實證得其真實常如之妙體。在根本智不現前時,雖言真如,實爲名言假相;待根本智現前親證,即此萬法離相之體,即是真如,或執法外有真如者、非也。故在大乘根本智上,一切全是真如,無有少法非真如者。所謂離分別、絕思慮、不可施設,不可安立。

  

  初地見道有二:一曰真見道,即笫一剎那根本智現前親證真如。二曰相見道,即第二剎那仿照前根本智所證真如,變似真如相及種種業果無量差別法。在此後得智上,方有佛、有法、有淨土、有衆生等可說。若未得根本智以前,帶有我執法執;此已離執證如,顯一切唯識所現,如幻不實。雖如幻不實而諸法各各不相混雜,各有種子所起現行、與現行所熏之種子。在大乘後得智上,方能證明諸法如幻、唯識所現之真義。

  

  佛之如實境界,唯佛與佛方能了知。菩薩前一剎那根本智現時、非後得智,後一剎那後得智現時、非根本智,佛智則無如此區別,無一剎那不親證真如,亦無一剎那而不遍知諸法,故佛號爲正遍覺者。性相之分,亦由能證之智而異。根本智所證者爲法性,後得智所證者爲法相,而佛智則無法性與法相區別可得。故在佛之自證能知上,其所知者,唯可強名曰圓融法界而已,無差別可說,亦無無差別可得。古德杜順和尚有偈雲;『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炙豬左膊上』。志公亦有偈雲:『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均謂此也。由能知地位之差別而觀所知諸法,大略如此。(二十九年秋中華書局單行本)

  

  

《真現實論宗依論(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告全世界佛教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