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梦中迷梦幻以为真实,在迷梦中虽为真实而实非真实。如吾人正作梦时不知是梦,然谓梦中所见虽似实在,及至梦醒则了非真实也。
二、学者的道理真实──此学者所知之道理真实,较前为进。谓由观察及推究所证成之道理,推知常识所认为真实者为非真实。如人类常识认日环绕于地而转,日小地大,今经天文学者研究结果,谓日大于地球,且系地球绕日球而行;遂否认常识所认识者为真实,而以由学所证知之道理为真实。例此以推,又有四类:甲、科学者的真实:此由注重于五官感觉之经验,用分析及综合方法,构成一种理论上之实在,是曰科学者的真实。乙、哲学者的真实:由注重理性思考,由此推论而得之道理,认为真实,则为哲学者的真实。丙、神教者的真实:此由说有卓然超越宇宙万有之上,有一胜于万有独一无二之大神,此神及神之所知乃是真实;故此神所启示我们亦是真实,而注重于此上神,以信仰为真实,谓之神教者的真实。丁、心教者的真实;神教等之真实,是在超绝之外物,斯则重在内心之修证。如印度之有瑜伽派等哲学,中国有儒家、道家之静坐修养者等。其所得者,彼谓真实,然唯在意识之经验,确非五官上之所觉知也。此之四者,若依佛智所教导之道理评制之:则为梦中之已稍有醒悟者,以渐渐巳能觉知常识上的真实乃是梦幻故;然还在梦中,故虽是悟仍是梦中之悟,可以谓之清梦者。
三、圣者解脱智所得真实──所言圣者,谓佛法中之已超凡而入圣者。此解脱智,谓能解脱烦恼、生死──即是不受生死之人──苦之智。此解脱智所得真实,既由解脱生死之智而得,则其真实便非未超凡入圣之异生所能了达,亦非世间学者等之所穷知。所以者何?以未能解脱生死烦恼故。证此真实之智者三:
甲、声闻的真实:谓由佛声所说苦、集、灭、道之四谛如实了达,断生死烦恼之苦,得解脱智。而证此四谛真实,谓之声闻圣者解脱智所得之真实。
乙、独觉的真实:言独觉者,亦日缘觉,出于无佛之世。谓自观十二缘生之法,知其如何流转,如何还灭,非由佛之言教而自知断生死等苦、得解脱智而证真实,斯曰独觉圣者解脱智所得之真实。
丙、大乘一分的真实:谓此真实,亦大乘人所得之一分真实也。斯三者,依智慧评之:则是觉中之迷。盖声闻等人知宇宙万有咸是苦、空、无常、无我;凡夫流转生死之原因,系由执我迷法,由执着故则迷昧乱动,故由乱动,作种种业受种种苦。欲脱兹苦必先明苦因,然苦因之所在,唯由迷昧执着。其欲去此迷昧执着,而得解脱生死流转之苦者,必修戒、定、慧等行而对治迷执。迷执一除,苦因无故,亦无苦果,是真获大解脱而安然无患矣。然于所知者尚未尽知,故犹有迷。
四、觉者正遍知所得真实──所言觉者,即指佛言。谓能觉悟一切而得自在者,则谓之佛,是于真实能圆满觉悟者也。换言之、即真实是如是,佛即了达其如是。谓常识的真实如是,佛则了达如是;乃如于圣者解脱智中真实如是,佛亦了达其如是;然佛智所了知之真实,则非常识等所知。何以故?以未得正遍知故。盖得正遍知,则普遍了达如是。恒常了达如是。所以佛以下之圣者等,犹是随分而知,由此随分之知惭渐求进,至于圆满,与佛无二。故云众生悉具成佛之可能性也。此觉者正遍知的真实有二:(一)菩萨分证的真实:谓于佛所知之真实少分证得,如十地菩萨等是也。(二)佛陀满证的真实:谓佛陀于一念顷,普遍圆满顿知一切,非他之一切菩萨等可知。菩萨尚然,况其余乎!由上观之,则知超过时间空间、普遍如是,恒常如是之真实,决定是有;以有佛智能证明故。认定其有,欲求得佛智以证明之,由兹吾人有求学之必要。
总上所说,前一是世间俗情所妄知故,但以俗事作真理;后之觉者、圣者、学者之三,则皆为真理。进而言之,前之常识,学者二种,犹共世之凡情,故非真实;后之觉者、圣者则唯出世佛法,故为真实。复进而言之,前三皆未离限量,故非真实;唯后一无碍通达,故为究竟之真实。是故唯第四方是究竟了知于真实者,亦为吾人之目的所在。吾人学佛无他,即是求达此之最高目的而已!
四 世俗胜义之差别智境世俗谛,或云世谛、俗谛、安立谛;胜义谛、或云真谛、第一义谛、非安立谛。
此亦依智以谈境别,谓依俗智此亦为谛,然在真智此即非谛;故真智之谛境异于俗智之境。论云:法与法性,非一非异,胜义、世俗、相待有故。龙猛、圣天以来,广宣斯义。而瑜伽等论分世俗、胜义,各为四重,始穷了其幽致。兹略表之如左:
世间世俗……………人物军林等和合相续假名相
世俗谛 世间胜义──┐
道理世俗──┴──色心等因缘所生法
道理胜义──┐
证得世俗──┴──苦集灭道四圣谛法
胜义谛 证得胜义──┐
胜义世俗──┴──二空智所显真如相
胜义胜义……………非安立谛一真法界
世间世俗谛,为有情常识之所知境,即为个体团体之事。道理世俗谛,是学者理智之所知境;胜前世间义故,亦名胜义。由集因缘证得苦果,由道因缘证得灭果。复次、由八忍智所证知之相故。然此证得,是差别相,故名世俗;胜前道理,亦名胜义。二空观智所证显真如相,所谓生空所显真如,法空所显真如,其所证得一味平等,故名胜义。然随观智有差别可安立,复名世俗。真如为最胜智所证知之,以不可施设安立故,言思亦绝,故曰胜义胜义。前一唯世俗谛,后一但胜义谛,中间三重亦真亦俗,可云中谛。
五 三相三无性之智境
三相亦云三性,或三自性。解深密经卷二云:
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复次、德本!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眩翳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天台三谛,依此三相而立。达遍计所执空,即是真谛;了诸法依他众缘起,即名俗谛;于缘起法空理所显真如,即是中谛。然观深密之喻,眼中眩患即遍计执,眩眼所现华翳即依他起,离眩净目见清净空即圆成实。可知三相亦为三重智境。故唯识云:此三非异,无别体故;亦非不异,妄执缘起真义别故。三无性者,解深密云:
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以是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华,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处。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此中之譬喻,亦可知为三重之智境也。
六 能知心上之所知诸法
所知诸法者,例观于百法,则百法为所知,观为能知;故所知诸法摄能知在内。
此云能知心上所知诸法,即显所知诸法、都非离能知可单独存在。在能知有差别,则所知亦随异。喻如常人眼见,大概无异,如以X光或显微镜所见,固已大异;天眼、慧眼,其异更可比知。盖以吾人同类业报上之眼识,以同类故乃相类似,然亦有许多之参差不齐;若天趣之天眼,直可透视无碍。其他旁生、饿生所见,由其所感业报之根识不同,而所见者亦递有等差。
人及诸趣犹属凡见,进言圣知;初三乘共般若,即为悟生空人无我之慧,乃佛、菩萨、辟支,声闻所共同者。证智之所知相。迥非凡愚之所能知,而吾人所知天地万有等,亦绝非三乘共慧之所知境也。在三乘共慧之证境,实无天地万物,唯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耳,所谓唯蕴无我是也。
前言生空人无我,乃三乘之所共者,大乘则修法空、法无我观。修法空观,自然具足生空人无我智。初伏二障,至分别所起我法二执断,俱生二障亦随断一分时,得根本智;在根本智现在前时,即证真如实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当其亲证真如,非离天地万物外别有真如法,即于常人所知之天地万物,如实证得其真实常如之妙体。在根本智不现前时,虽言真如,实为名言假相;待根本智现前亲证,即此万法离相之体,即是真如,或执法外有真如者、非也。故在大乘根本智上,一切全是真如,无有少法非真如者。所谓离分别、绝思虑、不可施设,不可安立。
初地见道有二:一曰真见道,即笫一剎那根本智现前亲证真如。二曰相见道,即第二剎那仿照前根本智所证真如,变似真如相及种种业果无量差别法。在此后得智上,方有佛、有法、有净土、有众生等可说。若未得根本智以前,带有我执法执;此已离执证如,显一切唯识所现,如幻不实。虽如幻不实而诸法各各不相混杂,各有种子所起现行、与现行所熏之种子。在大乘后得智上,方能证明诸法如幻、唯识所现之真义。
佛之如实境界,唯佛与佛方能了知。菩萨前一剎那根本智现时、非后得智,后一剎那后得智现时、非根本智,佛智则无如此区别,无一剎那不亲证真如,亦无一剎那而不遍知诸法,故佛号为正遍觉者。性相之分,亦由能证之智而异。根本智所证者为法性,后得智所证者为法相,而佛智则无法性与法相区别可得。故在佛之自证能知上,其所知者,唯可强名曰圆融法界而已,无差别可说,亦无无差别可得。古德杜顺和尚有偈云;『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膊上』。志公亦有偈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均谓此也。由能知地位之差别而观所知诸法,大略如此。(二十九年秋中华书局单行本)
《真现实论宗依论(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