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芽無所從來。若來者芽應從余處來。如鳥來棲樹;而實不爾,是故不來。問曰:若不來應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出。若有出應見芽從谷出。如蛇從穴出;而實不爾,是故不出。
若從因緣明八不之深義,則入下節現事實性──“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等。今以八不義說明因緣所生法,故爲現變實事。龍樹菩提心論雲:“知此諸法空,而依業果者”;是就業果而明空性,雖空而不壞業果也。
此節現變實事總有十段,亦可從第五段色、心的刹那起滅,直接第十段八不的因緣義。以就業果所依之色心法上,直明八不因緣義,其中四段不須亦可;以業因緣果法即不生不滅等八不因緣法也。由此、故後期之中觀論師,每每排斥唯識論之色、心等種子現行實因緣法。然細究色心等種現因緣法義,在龍樹根本論中不但可容納,而亦正須引申闡明。故今以八不的因緣義,列于六至九之四段後,以明色心種現諸因緣法,皆八不因緣法,皆性空緣起法。故唯識與中觀義不相違。(法舫記)第二節 現事實性一 現變事之真實性所謂“現事”,即前節講的現變實事;所謂“實性”,即于現變實事中的真實性。“現事”就是現前變化密移轉動生滅有爲無常的全宇宙事事物物,于此中尋求某種事物爲固定不變的真實體性,是沒有的。所以“現變事之真實性”,就是在現前刹那生滅變化的事物中,考究其有否普遍如此、永久如是的“真實性”。且先從平常人對于現變事的錯誤觀念中,反顯出真實性來。
一般普通的人們,對于現前刹那生滅的無常事物,不能如實了知它是無常,生起整個或部分爲常住的誤認謬執。然而現有事的真實性,卻是無常的。“性”是甚麼?就是遍諸事物的不變真理。這無常性的事物都是“無常性”的,不能說它是常;若計爲常,那就是顛倒。一切無常敗壞的事物,都是不自在的,爲無常所逼迫的;佛經中說──苦苦、壞苦、行苦的叁苦中──的行苦,即是就其遷流變動的無常性說的。一切現變實事,既皆是無常的,當然也就是屬于行苦的。愚迷的有情既不能如實了知遷流的無常性,自也不能如實通達了知逼迫性的“苦的真實性”,而反計爲樂,也是顛倒。其次、諸苦法又都是不淨的。就其狹義來說,如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通觀每個有情身,從上至下,徹頭徹尾,都是腐臭不淨,無有毫末是清淨的。就廣義來講,一切有漏的雜染法,悉雜染汙,沒有一法說得上是純淨的。但在一般人的思想上,無論在狹義的有情身方面,或在廣義的一切有漏法方面,皆不能知其不淨,反以爲多分是淨的。不如實知“不淨的真實性”,反認爲淨,這又是錯誤顛倒。複次、生滅的有爲法,不生滅的無爲法,于中求其我相,是了不可得的。所謂“諸法無我”,就是一一法沒有固定的獨自實體。然常人于諸法不能如實了知無我,以爲有個固定的實我,于有情身中執有各個實我,于諸法上執有各個實體;于“無我的真實性”中,一定要去計執有個我體,這更是絕大的錯誤顛倒。如有論雲:“以于無常不如實知故:于無常法起常顛倒,于苦起樂顛倒,于不淨起淨顛倒,于無我起我顛倒”。
無常無我義,在古近東西的學說中,也有多少講到的。他們認爲宇宙萬有時刻都在生滅變化中,初則微細的變化,由微細的變化,漸漸變化到某一階段,成一大的變化。這與佛學上說的刹那生滅,及有情世間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成、住、壞、空,大致相符。如辨證法的世界觀,也見到萬物的無我無常性,由見到萬物的無我性,因而也就見到萬物的無常性。在他們的思想中:萬物之所以不停留的流轉變化,以都是矛盾對立的統合物,沒有固定的獨自實體。生存在現實界的事事物物,既都是矛盾對立的統合,自不能穩定保持它的常態,而要時時刻刻一階段一階段的發生變化;就在這變化無常中,更見到存在的事物,是無我的。
在世間學說中,雖亦有見及無常無我義的,但對佛教所說的“不淨性”與“苦性”,大都沒有說到。以世間的學說,即在世間求自己所希望的境界;佛教是超出世間的解脫法,故由無常、無我,更進而說明世間法都是苦的、不淨的。
人們最高的理想,最究竟的目的,是在求真、善、美。然而世間有沒有真善美爲人求得呢?是沒有的。世間的一切法,既是無常故無我,無我故無常,就沒有永久的絕對的真實。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可見沒有真的可求。真的既是沒有,而卻有它敗壞不自在的逼迫性,有逼迫就沒有快樂;縱有世俗的快樂,究竟的真實的安樂絕對沒有。無樂即是苦,所以世間也沒有善的可得。無我、無常、逼迫的世間法,都是有漏雜染而不淨妙的,這也正是表示世間無完美的。所以、真善美在世間法中,的確是了不可得的。簡括的說:現起流行生滅變化的一切事事物物,以無常、無我故,所以非真;以是逼迫的苦性故,所以非善;以雜染不淨故,所以非美。
以現在最流行的進化思想看來,事物的時刻變化,都是進步的表現,也就是進化的象征。以變化是進步進化的,所以現在雖猶有苦,但于進化中可望得樂;現在雖然尚非淨美,但于進化中可臻美妙。采用這進化論的思想,故認這世間爲不完全是苦、不淨,將來可能進化到快樂完善、美滿淨妙的境地。佛法的意思,于“現變事真實性”上,見到無常、無我、苦、不淨;世間的學說,始終只能見到無常、無我的一分,苦與不淨是見不到的。我國古代的易經中,說宇宙由陰陽和合,就是無我;陰或陽有一偏毗時即起變化,就是無常。但也只講明世間相的一分,沒有說到苦、不淨性。前就苦、無常、無我、不淨四義,爲佛教思想與世間一般思想的不同點。在佛典中,又說四揾柁南:“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與前面講的有不同者,就是于無常、無我、苦上,加一諸行、諸法、有漏的範圍。無常是生滅有爲的諸行,凡是有爲行動的,都是無常。無我遍通一切有爲、無爲諸法,凡可稱爲某一法的,皆是無我。苦指一切有漏雜染諸法,凡屬有漏法的,悉皆是苦。這裏沒有說到不淨,但已包含在有漏皆苦中;以有漏法就是雜染法,雜染就是不淨義。由此、亦可反顯出無漏法是清淨的,是不苦的。倘若能夠脫離了有爲有漏,那就是涅槃寂靜。世間有漏既皆是苦、是不淨,是則要得圓滿究竟的安樂,真正的善美,唯有證寂靜的涅槃。生滅無常性寂滅了,就得不生滅的寂靜;有漏不安穩性寂滅了,就得安穩快樂的涅槃。現變事原都是無常、無我的,但在迷情顛倒不知,妄起種種的謬計,造出種種的染業,成了種種的痛苦。煩惱及業若能寂滅了,就能永久得著安穩寂靜涅槃的安樂性,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前面的四顛倒,是從說明世間的真相上建立的;這四揾柁南,即更加上解脫了世間性──證得涅槃寂靜的真實安樂性。還有他處講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較四揾柁南不過少說了一句有漏皆苦,這可攝于無常句中。
這裏所講的真實性,又可引瑜伽論真實義品中所講的二真實來說。二真實:一、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一切法中恒常如此、普遍如此的,就是遍一切法的真實性;這在別處也叫做真如,以諸法常常如此、普遍如此,所以是真的。以如故真,真就是如。若從一切法中,另指出一種法體來,那就不是如所有性;惟是遍一切法都無自性的空性,法法如此,永永如此,這才是諸法真實性,也才叫做如所有性。遍明一切法的無量差別相,是苦性就說它是苦,是樂性就說它是樂,不淨的即明其不淨,無常、無我的即明其無常、無我;以及世出世間,無不各各窮盡其性、相、因、果、事、理差別,這名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根本無分別如理智所證;盡所有性,是後得無分別如量智所證。前者正明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所以是真實的;後者是明一切諸法的差別相,適如其量不錯不謬,所以也是真實的。比方一切有爲法是無常性的,真實了知它是無常,不顛倒、不錯誤,這就是真實義。
諸經論中所明的二空真如,也是真實性。二空真如,亦名二空性,亦說爲二無我性。二空真如,就是我空真如,法空真如。在有情身究其真實性,就是我空性;遍一切法究其真實性,就是法空性。一切現行生滅變化事事物物中,其究竟真實性,即生空真實性,法空真實性。除這二空真實性外,更無其他的真實性。空性,原是遍一切法的,不過在證智上,有粗細淺深的差別不同,有僅證生空性的,有通證法空性的,就有了二空性的差別。若離名言與證智,而直接從所證法性上明,換句話說,舍去主觀而純客觀的,則無二空的差別,名“一真法界”,亦名“一真如性”。謂遍一切法的唯一真實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絕能所心境的對待。實則一真法界的名也不可立,不過無以名之,強立其名曰“一真法界”。今明現變事的真實性,亦就從這“一真法界”而立。
二 無創造主宰性上來推究現變事之真實性,爲一真法界,這是從正面說明的;現在再從破斥一般世間的邪執說。以世間學術思想中,有許多不正確的見解,若不把它破斥,則前面說的正確的真實性,不能昭明于世。
世間有種學說,謂世間的一切事物,皆由一種能創造主宰的神所創造出來的。以爲萬物的産生,都有原因,這原因就是創造神。這神在萬物未有之前,先已存在。若問這神以何爲因,則無所因,謂神不從因生,只爲生萬物之因。這創造的神,無始無終,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神是全知全能,不但創造一切事物,吾人的一切苦樂等等,亦由他所主宰。被它所創造所主宰的萬物,是無常、無我、不自在、不美善、不真實的;能創造能主宰的神,是常住、自在、美善、真實、清淨微妙的。所以、創造主宰之神,是真、善、美的。
先有神,後有宇宙一切物,而一切物由神所創造主宰;這在…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