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于中國文化之影響

  佛教對于中國文化之影響

  太虛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高級中學講──

  今日蒙陝西學界開會邀爲講演,誠屬難得之機緣;然余因昨日略受感冒,對于此題不能詳細發揮,故僅能就其大意約略說明之。

  若論及佛教之曆史,固發源于印度,然印度久已絕迹,早無佛教可言;而現在能代表佛教者,唯有叁處而已。叁處之中,二處皆在中國,即本部與西藏;另一處即錫蘭。此叁處亦可代表叁時期之佛教:第一小乘極盛之時期,傳入錫蘭;第二大乘盛行之時期,傳入中國;第叁小大衰亡之時期,傳入西藏。複由錫蘭傳入暹羅、緬甸,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由西藏傳入蒙古、尼泊爾。叁時之中,最能表明完全佛教之精神者,即笫二時。故欲考見佛教之真象,舍中國莫由,亦可謂中國即是佛教第二之祖國。所以、近來西洋學者探討中國之文化,亦大都以佛教爲主體。故欲使中國文化傳播于世界,非先發揚佛教不可;而佛教于中國文化之關系,亦爲國人應知之常識。譬有中國留學于西洋之學者,常不免要與彼邦之東方學者接觸,若于本國二千年來高上之佛法一無所知,豈不有愧于祖國耶?所以、余有此“佛教于中國文化之影響”之演講。然佛教何時傳入中國,史乘所載不一:有謂周朝穆天子時,西方有化人來;有謂秦始皇時,有室利房等十余人來,始皇投之于獄。彼時雖有蛛絲馬迹,然尚無鮮明確實之曆史,可以置諸不論;應斷定漢明帝時爲佛教正式輸入之時期。然此二千年來之曆史,因地域時代之不同,所發生之影響亦各有異,今先研究其與一般之影響。

  一、佛教來中國一般之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由漢末至宋初,都是翻譯之時期,佛教大藏中五六千卷之經典,皆是此時之産物。而在六朝與唐朝之間,佛教大師輩出,奘師且在印度求得重要之梵本,翻譯之切實,文筆之精美,誠能空前絕後。故當時之思想界多投于佛門,受諸師之熏陶,對于佛教皆有深切之印象。然佛教始終並未參預中國政局之治亂;中國之治亂,皆屬儒、道二家,佛教不過居于旁觀之地位,只向本位中宣傳而已。故在學術上、風俗上,皆能補偏救弊,使人心轉惡向善,趨于安甯之現象,此即佛教與中國文化一般之影響也。

  二、佛教對于中國藝術之影響  一、建築:關于佛教之藝術,法人烈維氏作有“佛教人文主義”等書,從文化上、藝術上、研究佛教之精神,以爲東洋之美術,皆與佛教有關。譬如建築,雖不如西洋之切于實用,然皆能力求美觀,如房屋前後之布置,左右美妙之點綴,尤其是寺院之莊嚴偉大之形式,皆是模仿原始佛教之狀態。如此處之大雁塔、小雁塔等,俱能代表崇高堅強之精神,此皆顯而易見也。二、塑鑄:塑、即是泥塑,中國先雖有圖像雕像,然塑像自佛教入中國後始有。唐時名工之塑像,蔚爲大觀,美麗盡致,現在雖不能窺其真正之作品,然如日人所發現之蘇州某寺唐人之塑壁,後得蔡元培等請政府保存,故今尚能考見當時美術之一般。近來國人一味破壞寺院之塑像,殊不知實是喪失中國文化之元氣也。鑄、即是金鑄,如所鑄之銅觀音、銅彌陀等,亦皆有其特別之風致。又如各寺陳列之銅器大鍾,以及千人之大銅鍋等,亦皆是佛教之産品也。叁、雕刻:雕刻有木有石,至于唐時名工之雕刻,余于遊美國時,曾見有一石像,系自日本購得者,美人以爲是極有價值之美術品,且認爲是考察中國雕刻之依據。又如洛陽龍門與大同雲岡之石佛,以及其他刻像等,每有數丈十余丈之高,其刻工之玲珑,人物之巧妙,皆有飄飄欲飛之勢,在我國之美術界,亦是絕無僅有之作品。四、圖畫:我國雖先已有圖畫,然至唐朝佛教極盛時,才能登峰超極。當時名工畫佛教之故事于壁上而形成一種佛像派,于我國之藝術上增光不少!不唯內容圓滿精致,即作風亦多是帶有印度之色彩。五、音樂:中國古時雖有極好之音樂,但佛教來中國後,更有新調參入,使中國之舊調,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亦有特別之發展。如“魚山梵呗”,是摹佛教中極好之梵音。又如寺院中之磬[木+魚]鼓等,皆是與僧衆起居相應之禮樂,使人聞之,俗念頓消。故中國之詩人,喜聞寺中之晨鍾、暮鼓,而歌詠出絕妙之詩詞,此亦可見佛教音樂神力之大也!六、印刷:印刷爲文明進化之要素,世界各國推中國爲始。中國多以爲馮道印刷五經爲始,但從敦煌石室發見隋唐書藉後,其中大都是佛教之典籍,或是翻譯,或是作述不等,其中且有隋時印刷之通俗宣傳品,故知佛教在隋時早有刻板矣。當時雖是簡陋,亦足以考見是馮道之先河也。七、戲劇:中國之戲劇,多是演前人之故事,或懲惡,或勸善。而佛教之戲劇亦然,如目連救母,歸元鏡等,亦是演佛教之故事,移風易俗,使人回惡向善,皆大有功于教化也。

  叁、佛教對于中國文學之影響  一、切音:中國之反切與音韻,六朝時由“華嚴字母”等翻譯,始有萌芽,至唐朝我國之切音學乃得以完成。二、文法:中國向來作文,只是神而明之,或是“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並無文法可言至。于佛教傳入中國,初或是直譯,或是意譯,皆不甚切當;迨唐時,我國沙門學者多至印度求得原本,不唯明經中之教理,且能通彼邦之文法,于翻譯上亦多別開生面,故知唐時即有梵文之文法輸入我國。其“八啭聲”,即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助詞等,與西洋文法無異,然因當時無人應用,所以不能傳播于民間。我們若看唐譯之佛經,尚能考見其一般。又如大藏中之六離合釋,亦是梵文文法之一種。現在國人多以馬氏文通爲我國文法之鼻祖,殊不知唐時即有佛教文法之輸入也。叁、名詞:從佛教傳中國後,我國文學中亦增加數萬新興之名詞。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未能將所有之名詞完全搜盡,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爲觀止矣!再如現在最流行自由、平等之名詞,皆是佛典之成語。諺雲:“世間好語佛說盡”,非過言也。所以、中國之文人皆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精妙。四、文體:佛教之經典翻譯到我國,或是五七言之新詩體,或是長行。長行之中,亦有說理、述事、問答、乃至譬喻等,與中國之文學方面,亦有極大之裨助。至于唐朝以後之文體,多能近于寫實順暢以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教之薰陶也。五、詩歌:佛教原始之經典,多不易懂,故後人或作淺顯之詩歌以詠之。如馬鳴菩薩所作之佛所行贊經,其于描寫記述方面,無不盡致。梁啓超謂:我國之孔雀東南飛之長詩,即受此經影響,或可近信。又如禅宗之頌古,唐時寒山、拾得深入淺出之新詩,實皆開白樂天與蘇東坡之先河。六、語錄:唐朝雖能改以前堆砌之骈體,然如韓昌黎等,終未離古文別創新體,至于佛教當時之大師,則能獨辟蹊經,創白話之語錄體,說明佛教之要義;宋時程、朱之語錄,皆是模仿于禅宗。又如民國七八年時,胡適提倡白話,主張多讀語錄。且謂余曰:宋時佛教禅宗之語錄,爲我國古代極好之白話,亦可見其在我國文學中之重要矣!七、小說傳奇雜記等:唐以後,傳奇、雜記之小說,多帶有儒、釋、道叁教之色彩。如明人所作之歸元鏡,是說明淨士宗之事實;西遊記是演述玄奘法師求法之故事,其他筆記形式,亦有如百喻、賢愚、因緣諸經者;而西遊記且是我國四大奇書之一,亦足以見價值矣。又如西洋之天方夜譚,相傳曾參有波斯之故事──見周越然天方夜譚序──,蓋波斯古時亦爲佛教之國家,其故事亦有與佛教傳說相關,天方夜譚采用之,故能成爲述事精詳,充滿詩意之第一等作品。複次、如近代世界大文豪俄國之托爾斯泰,其作品能夠充滿美麗性、普遍性、而成爲寫實之鼻祖,傳播于全世界,皆是因爲他能夠模仿佛教述實之體裁故也──參看胡寄塵所作之托爾斯泰與佛經──。如此、則佛教不唯于我國文學上有極大之幫助,而于世界文學上亦有其不可磨滅之影響也。

  四、佛學對于中國科學之影響  一、論理學:在世界各國論理學發生最早者,是希臘與印度。中國雖有墨經之上下,荀子之正名,然皆語焉不詳。而希臘與印度俱爲文明最早之國家,人民之知識亦異常發達,多有哲學之思想,重于辯論,故在希臘有邏輯,在印度有因明,爲運用思想言論之法則,使自己之意見有條不紊。因明雖在唐朝即傳入我國,惜唯用于佛學;現在因新學之輸入,中學以上皆有論理學一科,亦漸知佛教因明之重要。若稽考西洋邏輯之進化,初本是演譯法,培根後始創有歸納法,至現在乃進爲符號之理論;然佛教之因明,則能兼有其叁者之長。故日本之學論理學,往往以二者作合並之研究。我國學者若能于此詳加探討,使之傳于世界,則中國在學術史上必另增一番光彩也。二、醫藥:我國現在之各大都市,皆通行西藥,實不知東方藥材有其不可磨滅之價值,即印度之醫藥亦然。如唐時義淨法師所作寄歸傳,亦多稱贊我國之藥材;其傳中並有二篇專論印度之醫學,有療瘡、醫身病、小兒病等八種,並有如何使身體強健康甯之說明。後二者可謂之衛生學,即是佛在世時亦有醫學之說明,如所謂“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等皆是。不過、中國之醫學是療病于已然,不能防病于未然,關于通常日用之衛生,尚少有說明;而印度之醫學則不然,且能注重到健康延壽方面,于佛律之中皆能見其大概。如早晨之嚼楊枝,飯後經行靜坐之調養身心,寺院之靜潔,殿堂之禁止涕吐,飯時之節製,俱是衛生之良法也。又如印度之醫病,常主張減食或者斷食。故百丈大師謂:“疾病以減食爲良藥”,亦即此義。現在西醫之療病亦主張減食或斷食,此亦可見到佛教于醫學之貢獻也。叁、天文:我國從唐代至明朝,皆是用一行禅師所定之曆;蓋一行大師之根據,即印度之天文,迨至明朝,始由西人改之。如此、亦可見佛教之天文學,在中國有其相當之勢力也。四、數學:此學在印度認爲非常重要,即五明中工巧明之本也,與西洋之代數、幾何有同等之價值。據羅什法師傳,當時曾有印度之婆羅門來…

《佛教對于中國文化之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