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人生對于佛學之需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心法,因心法即一切法中之能轉變化的力量,凡有心的──有情──皆能轉變一切法,以其有轉變力量故;故有心的,即爲宇宙諸法之王。複次、轉變雲者,亦有因果規則不可破壞。所重者心,能創造某種之因,故得某種之果,各各有情皆有自由選擇之力,故各各有情、均爲宇宙諸法之王,故雲我爲法王。若至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又即以諸法無非緣起變化故,即無論人、物、色、心,大之世界,小之微塵,無非衆緣和合之團體,在時間上亦有相續之意義,依此和合相續之假相,成爲概念,故一一法得有假立之名相而實無主宰,亦無實體,以無主宰無實體故,故說諸法無我。

  叁、自心衆心唯心所造:唯識所變,唯心所造,乃佛學上重要義理。專闡此義之學說,燦然成爲一大宗,即法相唯識宗。茲所謂自心衆心,謂非僅自己之心,乃各個衆生之心,包括心王及心所有法而言。依唯識宗一切衆生各有八識:即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此八識謂之心王;與心王同起之作用爲心所,各依心王而各成類聚,謂之心心所聚。于此有覺知之部分及被覺知之部分:覺知之部分謂之見分,被覺知之部分謂之相分。一人之心、心所、見分、相分如此,各各有情亦如此。故有一人獨造者,謂之別業所感;衆心互造者,謂之同業所現。譬如現見此屋之光,乃衆燈所成,而一一燈亦不失各有其明。故世界一切自日月之大至草木微塵之小,皆唯識所現,唯心所造。第所謂造者,非從空無所有突然造成,乃謂無始來心力爲因,至今緣具則現。由是各人之心心所聚,固已繁複深邃,不可窮诘,衆生心識,力更強赜,試舉淺近者言之:家、國、社會之創造,固由若家、若國、若社會之人共同心理相互之力量而成,而在各個之吾人,要亦有一份之參加;推而至于世界,亦可知絕非離此世界之外,或超此世界之上,而別有創造者。借曰有之,亦即衆生心共同力量,乃爲創造的原動力而已。

  佛學之要義既明,今得言歸本題。夫以思想、政治、經濟之與古異,而有現代人生之特點;又從此特點引生煩悶;則欲得出路以求離此煩悶,將毋人同此心。上來要義,即正對此煩悶而與以解脫者也。

  五 現代人生對于佛學之需要

  古昔宗教或聖哲之言,亦可以救脫一時代、一地域之人生苦痛;至于現代之人生煩悶,已呈特殊之症,則對治不能再用古方。佛學雖爲一切時地之需要,而現代之需求尤急,茲以前說合而明之:

  一、即醜惡無常而真常淨善:夫以注意現實與人間,而複覺醜惡無常致生煩悶者,要因囿于平常的知識而來。若明佛學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之義,則此種煩悶當下解脫。詳言之,則佛學可即依現實而觀察到現實真相。譬如有杯于此,以吾人所見有此杯相,遂認爲杯之現實止于此耳。但細究此杯,其關系乃遍一切,所謂水、火、土質、模型、色彩、人工,乃至遺傳之文化,自然之演變,缺一不可;而此現實之杯,遂即成無始終、無邊中之全法界。故佛法絕非抛卻現實,別尋真相,乃即此現實微細觀察而明其真相,是故即無常而見真常。複次、以人生世界爲醜惡,亦由束于習俗之謬見,若能以佛理透澈觀察,即見人生亦爲全法界關系之所現起,而最美善最圓滿之佛性,固亦包含在中。譬以黃金造成毒蛇等形,現相雖惡,質地原美,故謂人生真相之淨善,亦非離此現實人間,別于現實人間之外去求天國也。故雲:即醜惡無常而真常淨善。若深明斯義,實可爲解脫現代煩悶之一服清涼散也。

  二、即虛僞無實而圓融自在:人格與公議雖虛僞無實,然以諸法無我之例例之,則人格與公議乃世間事物之一,原無實性,以其本爲衆緣和合,乃有此事實表現,若無衆緣,則事實不存,故欲求固定實體,實不可得。但以衆緣所成即爲真實,故諸法無我,此無我之性即爲實性;諸法如幻如化,而此如幻如化之相,即爲真相。人格與公議,亦複如是。且即以其如幻如化,故得有轉換變動,以無實性,故得有活潑變化。而唯心之義,亦即以活潑變化,轉換變動,而顯現其圓融無礙。故雲:即虛僞無實而圓融自在。如是觀察,微特不生煩悶,且益見其光明。

  叁、即沖突無安而解脫安樂:沖突無安,乃世間當然之事,如法華經說此世界人生之苦痛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火宅之喻,所以形容熬煎逼迫之情形,可謂盡致。現在于自然界之災厄,及各個之一病惱,姑置不論。而社會所生之苦痛,舉要言之;如經濟之恐慌,勞工之失業,帝國主義之壓迫,弱小民族之革命,諸如此類,彼此沖突,任舉其一,皆足以醞釀大戰而爲全人類之紛擾,何況備而有之!則無安之狀,不啻火宅!揆厥原因,皆以不明前來所說之真理,各以注視之點而計若者爲我──包括個人之我,及家、國、社會之我──,若者非我,此人非彼,彼物非此,由是界限劃然,物我角立。故其發動之各利其我,往往不惜由害他以出之,遂各以害他爲手段,以利我爲目的,所謂國家主義、帝國主義,莫不以其他之國家之民族供我犧牲。社會、團體、階級,亦各認其所謂我之範圍,而與其非我之他相周旋。既各以害他爲手段,以自利爲目的,故相沖相突,靡有底止。若明佛學自心衆心唯心所造之義,則譬如此屋之光明,即由此屋之一一燈共同之光明相涉相互融合而成,不容分別,故各個人之力,皆融貫于國家社會中,而每一各個人中亦含有其他一切緣力之存在,以此則可覺知相互關系之中,利害相共,而起心作事,當以普利爲懷。利之普故,則本身當然在中。且本身雲者,不過吾人注視之焦點,其關系實遍于群衆。故爲本身利,亦當于群衆中求之。蓋利他即爲利己,而害他即爲害己也。是故解脫安樂,無事外求,乃即各除私見,各盡自力,以爲社會群衆而服務。所謂依大悲心行方便事,即可沖突不生,而解脫安樂現前矣。

  (談玄、法智合記)(見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現代人生對于佛學之需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