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凡愚仍不能通曉焉。經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蓋是菩薩聖者之道,而非凡夫二乘之教也!釋太虛法師,能究性相蘊奧,夙建法幢,恒演法施,以大菩薩行爲已任,曾應廈門大學文哲學會之聘,講法相唯識學概論,門人筆記成冊子,簡易詳明,敘述井然。或說萬有本因體質;或論吾人自我及價值而擯外典小乘之偏淺;又泛舉泰西唯心論而指摘其缺陷,最後闡述法相唯識學之長,示可遵之故。余一讀至比較批判唯物唯心處,坐使聯想成唯識論廣破外小,起信論對治邪執,歎同工異曲,平易簡明。世有往往試講述斯學者,率多拮屈艱澀,未是如是之詳明!若夫志大乘者,精讀玩味,則得入斯道之門也。余受其惠賜,隨喜難禁,乃摅所懷,是爲序。昭和十年乙亥二月上浣,日本沙門彥明。
五
法相一宗,在印度則有無著、天親、護法;在中土則有玄奘、窺基、慧沼、智周,次第相繼爲之宏揚。惜乎爲時未久,印度有回教之侵入,中土又遇會昌之難,此宗教義摧殘殆盡!宋之永明,元之雲峰,诠釋此宗,以去古未遠,尚能于殘編斷簡中,尋得若幹根據;迨至明、清兩代,明昱、智旭、通潤、普泰、廣承、大真、智素、大惠乃至王肯堂、吳樹虛諸賢,雖各有著述,然于精義則未能發揮,蓋唐疏久失,無可依據故也。清未、先師楊仁山先生,由日本取回唐疏多種,致向之流失千年者,一旦從此獲得,誠可謂殊勝因緣!宣統初元,余與太虛法師遇于廣州時,唯識述記雖已由金陵刻經處镌板,然叢林中尚少流通,余以此持贈法師,法師大歡喜,歎爲得未曾有!去秋,法師講此宗大義于廈門大學,聽衆踴躍皈依,並錄其講義,公之于世,名之曰法相唯識學概論。法師夙具智慧,且有無礙之辯才。研究此宗,又二十余載,宜其析義精當,爲人所傾倒若此也!其中征引歐洲近代哲學家之說,一一加以糾正,俾世之學者,不至墮于無因、邪因、斷、常等等諸見,其功德尤爲無量。法師以此書示余,並囑余爲序,余仰法師之佛學精深,足以引導群倫,故敘述往事,以爲贊歎雲爾。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叁月,南昌梅光羲序。
六
宇宙現象何因而起,其本質若何,複如何由本質而變現此宇宙萬殊之形象?且人生應趨向之鹄的若何,其達此鹄的之方法又安在?此皆世間學者之所急欲與聞,而爲哲學、宗教、科學之所探測研求尚待解決者;能解決此諸問題得其究竟者,厥唯佛法乎?佛法之爲宗教、爲科學、爲哲學,非宗教非科學非哲學,且勿具論。要其所解決者,則固與哲學、宗教、科學之目的無以異也。然哲學、宗教、科學之所解答,已自有正謬淺深之分;而置之佛法大智海中,則尤有正謬淺深之判。佛法之視哲學、宗教、科學,雖不無謬之淺之之慨,而其流派宗尚,又自有偏圓隱顯之別。然則對于上文所述諸問題,欲得究竟之解決者,固舍至正至深至圓至顯之法相唯識學無能爲役矣!雖然、從事于哲學、宗教、科學及法相唯識者夥矣,而未必皆兼及焉,兼及矣又未必皆兼善焉。此法相唯識學之所以未能大行于時,而慈悲方便之大願菩薩,所由機感相應以弘揚之者欤!太虛大師能涵融抉擇夫哲學、宗教、科學而深入法相唯識之理,複具慈悲方便,辯解無礙,固世人所同欽崇,今讀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而益信。茲論于明法相唯識之要義,則楷定斯學之範疇,確立不拔之基礎;明法相唯識學之由起,則抉擇夫哲學、宗教、科學及小乘偏空之執見,銷盡疑滯;明其余唯心論不能成立之故,則破其謬似偏淺,堅無不摧;明法相唯識學能成立之故,則顯其正確深圓,理無不極;複樹立人生應趨向之鹄的,在轉染成淨,得大般涅槃而起四智妙用;其致此之方法,則爲改變心理、改變生理、改變物理之四尋思引四如實智與五重唯識觀;終之以明法相唯識學之利益,在成就破謬斷障、證真顯如,享永久之安樂,得無礙之清淨。佛法之教理行果,攝說無余;異論之迷謬偏淺,掃蕩以盡。俾夫拘囿于哲學、宗教、科學一孔之域者,聞之足以銷僻執、開正見,而向之所迷惘難決者,胥砉然解釋而無余蘊。將見由是入法藏,啓實行,證大覺,以淨化乎宇宙萬類矣。世有智人請試究之!民國二十四年叁月,普悟羅燦謹敘于首都旅次。
七
今人侈談現實,然則言現實者,宜無若法相唯識之深切詳明矣。而舉世猶紛紛淆亂,似皆不知二千年前已有此博大精微之法門者,何也?豈闡揚宣說者之乏其人耶?抑名句幽隱,篇什汗漫領解之匪易耶?或溺于邪見偏執,阻其慧路而不能進修耶?離斯數者,更或曰舍法相唯識學可以得乎現實究竟者,吾敢斷其說之妄也。茍有人焉,成就總持,具足方便,采法相唯識之精要,發爲簡易明暢之文辭,其爲時俗所謬尊之學而假定爲達乎現實之域者,亦擇其說之不背于法相唯識,亦即不背于現實者折衷而裁量之,集爲一編,庶乎契當世之機而誘其研習之興也。今幸其人已于太虛法師見之,其書亦幸于法師所著之法相唯識學概論見之矣。今而後欲證得現實而尚不知習法相唯識者,是棄本逐末之流,烏足與語于現實之道哉!甲戌暮冬,師奘沙門密林謹敘。
八
竊以色塵有見有對,智者猶難窺其邊;況夫心識無形無像,凡愚何能達其際?至若萬有之本原,宇宙之組織,去來之遷流,斷證之行果,現象虛實,本質空有,自變共變,染識淨識,唯屬大覺之親證,遍智之獨境也。若以凡心臆度,分別猜擬,或謂神造,或曰虛無,或計唯物元子而無心,或執唯心主觀而撥物,理性謂共同之心,直覺曰生命之流,莫知之物如,存疑之感事,詹姆士之廣大經驗,叔本華之盲目意志,邪執紛競,固亦宜然。至于舉其執,破其謬,解其疑,明其理,此論蓋詳盡矣。惟法相之與唯識,法謂萬有,相乃體相,其中或有爲無爲,有漏無漏,廣六百余,次攝爲百,瑜伽、集論等決擇已極。然綜其所說,無非爲诠明全宇宙人生之本相,以作修證取舍之所緣而已矣。唯簡離心之外境,亦即破法我執之所執也;識明能變之內因,亦即立真空智之所依也。良以凡情于無計有,迷其能變,執爲境實,在唯識學名曰法執,依之而有人執煩惱,造業流轉,如幻如化之苦,于無所受中而無不受也。若能達乎萬法皆不離識,依多聞熏習,緣法義爲境,以四種尋思,四如實智,漸修止觀,殄除法執,加以叁練磨心,斷四處所,六度成熟佛法,四攝饒益有情,經曆資糧、加行、見修、究竟,攝大乘、成唯識等論之至矣。然總其所說,重在明理、修行、斷障、證果,故爲法相之所宗,亦即佛法之旨歸也。獅子賢論師嘗論之曰:“其造論也,必有所诠,或明境、或談行、或述果,若單明境而離行果,則不知何修何證?斯乃無義之談也”。造論既爾,宗亦宜然。若離唯識而專以述法相爲宗,且不知何爲法我執之所執,如何而能破?況雲修行及證果哉?故大師雲:“法相示唯識之所現,而唯識所現即一切法相;唯識立法相之所宗,故法相必宗唯識”。然于佛法之總綱,或一宗之大義,未得整個之概念及斷章取義者,固不足以悟斯語,亦無望其能悟;唯我大師之後學,願當叁複斯言!民國二十叁年釋迦如來成道日,弟子法尊序于缙雲山雙柏精舍。
九
余別虛公四年矣。二十叁年冬至,虛公招遊雪窦,攀覽既歸,出法相唯識學概論相示。余昔聞時賢分法相、唯識學爲二,心有未安;今讀是論,乃歎定名之允當。吾國譯經至唐,極盛一時,學者群趨于文字。禅宗崛起,直指自心,遂束之藏于高閣,于是法相唯識,成絕學者數百年。清末得佚書,正可一救空疏儱侗之弊,乃學者探討愈深,心量愈狹,甚至謂唯識教外,唯小乘與般若,其余皆非佛說。雖違犯菩薩戒,亦不之惜。甚矣,國人之不善學也!故有人謂唯識學昌明,則佛法之絕滅不遠。蓋其繁細之說,是非至不易辨,既足以破人對他宗之信仰,而本宗則獨詳于境,學之既久,不得身心之受用,徒起堅固之鬥诤,則人將厭棄之。正法不振,極淺至近之邪說外道,反得以倡行。印度前車,可爲殷鑒!籲!是豈唯識學之咎哉?獨虛公本慈悲之心,運廣大之願,見學者多趨于法相唯識之學,則以之融佛法之全部,且舉世出世法而決擇之,使能緣境起行,由行得果,不終困說食數寶之途。如是法相唯識之學,乃誠哉其爲妙法矣!夫佛法者,藥也,衆生之病既變,則藥亦隨之而變。所不變者,原則而已。故奘師之論,密于慈氏,慈氏之說,詳于釋尊。今科哲繁興,又非奘師之時,虛公此論,不啻將舊有藥方加以整理,又從而發明之,較之專持古方以醫時症者,不可同日語也。余此行得觀千丈岩之瀑布,因會孔子逝者如斯之言。又于妙高臺,禮石奇禅師之塔,且讀其碑。因跏坐石上,默誦般若,“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句而供養之,自以爲一時之快。歸讀此論,感虛公之利樂有情,不禁隨喜,又覺前之所謂快者,不足道也。爰書簡端,以領雪山之棒。五臺行者妙觀胡瑞霖。
一0
依義淨法師底南海寄歸內法傳:大乘佛法,有中觀、瑜伽兩系。而這兩系,是從空有兩方面,闡明宇宙人生底真實相的。中觀一系,從諸部般若流出;用空慧掃蕩一切相對的觀念,差別的認識;說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諸法空不可得;彰顯言語道斷,尋思路絕,非有非空底中道。實在博大宏深!然而一超直入,空諸所有,和世間尤其是現代人一味執著實在有法、實在有我底成見,相去太遠,不是一般人所能夠了解,因而不容易得一般人底信仰。
瑜伽一系,從深密等經流出,說萬法唯識。雖然說萬法唯識,和說諸法皆空,一樣宏深,一樣不容易了解。然而瑜伽師先把萬法,就是宇宙間所有萬事萬物底體性相狀縷陳;然後才結歸唯識所變。而這個所謂識,是心底別名,就是人類以及其他一切有情各自具有底心識。萬法唯識底真理,固然必須修瑜伽行才能夠親切的體驗。然而所謂識,既然人人皆有,假如稍微作一點內省底功夫,就也不難印證他底一麟一爪。況且唯識家底治學方法,和科學相近;而他底理論,又往往和科學哲學相發明;義蘊底精深,更有時超過科學、哲學很遠,足以滿足現代人理智底需要。所以要想在現代建立佛教,必須先弘闡唯識。
我曾經說過:釋迦覺者一代底教法,拿一切法因緣生唯識現做他底中心。其余的學說,都是從這個中心放射底光芒所绮互。所以從事佛學研究的,無論如何,總應當懂一點唯識學。其次、對于宇宙人生底解釋,以唯識學爲最詳盡,也以唯識學爲最精確;所以就連作世間學問的,也應當懂一點。
但是、唯識學以離僻處中爲鹄的,一方面高建唯識中道底法幢,一方面摧破外道小乘乃至惡取空底大執,廣包衆義,總攝大乘。其次、自從釋迦覺者,在華嚴、深密等六部大乘經中,說唯識中道真實了義之後;彌勒論師,接著說瑜伽、中邊等五部論藏。過後、又有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等論師,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等學匠,發揚光大。而且世親有千部論師之稱,窺基有百部疏主之號,關于唯識底論著,幾于汗牛充棟。經典既極其夥多,文辭又極其古奧,名句文身更極其繁赜。又所謂萬法唯識底真理,是修瑜伽行底先覺聖者定中所得,定力有深淺,定境有廣狹;因而定中所見有出入,有異同;而出定後所造論,也就不無多少的相違。
唯識學有以上種種的特點,所以要弘闡唯識,必須于唯識學曾經極深研幾,尤須于瑜伽行曾經躬行實踐;然後才能夠批卻導窾,提要鈎玄,而不流于支離曼衍。然後才能夠叫一般人心領神會,起大乘正信。
像這樣的論著,唐代唯識師以後,差不多繼起無人──憨山蕅益當然說不上──,然而現在卻有了一本像這樣的論著了,那就是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黃忏華序。
一一
法相唯識,爲佛學中最精粹之學問。其構畫之嚴密,盡萬有之本然,皆源源有自。惟其精粹,故亦難言,一般瞞盰佛性之流,固勿論矣。即標爲佛學專家,其所诠釋之文字,亦多屈曲艱深,不便初學;宜其非理說理,非義說義,非法說法,種種計執也。惟我太虛大師,才通叁藏,學融古今,能將艱深之學理,以通俗方便之法出之。近數十年來,佛學有由隱晦而臻光明,蔚成學術上之一大主流,此運動促成之最有力,無論知與不知,莫不歸之大師。蓋大師殚志內典,曆時二十余年;內典之外,又能貫通科、哲、社會諸學故也。余好法相唯識多年,間嘗參互中西哲學作爲比度,知法相唯識學,確有不可磨滅之理者在。唯時節因緣皆未成熟,不能作一番澈底研究,然耿耿此心,未曾稍忽。適本校文哲學會敦請大師講演法相唯識學概論,俾聞勝義,喜可知也!大師囑筆記,爰是自忘谫陋,遂以耳識所聞執筆輯成,公諸同好。中間凡有忽略未達之處,唯大師及明懸智鏡者,幸留心匡正矣!德元附識。
《法相唯識學概論序(十一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