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23

  ..續本文上一頁宗趣。若行人不識宗趣,則行業無所歸,怎能領會不思議之妙體,故宗趣不可不知。前顯體俾行者悟理,屬性德;今明宗俾行者起修,屬修德。性德乃秉之于天,人所同具,而修德必須人力進修方得造詣。所謂依性起修,由修證性,自然獲到真實受用。現在來說一個譬喻:家屋喻宗,虛空喻體,虛空雖周遍一切,但須建以家屋方能遮風避雨,居人藏物。若有體無宗,就好像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可一日安住。故顯體之後須明宗也。但一切經論,都各有它的宗趣——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爲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爲宗;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爲宗。可是,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什麼是它的宗趣呢?“觀照般若”便是本經的宗趣,經雲“照見五蘊皆空”。

  第叁明宗竟。

  四、論用:發揮要義曰論,即討論說明的意思。“用”爲功用——修行成就爲“功”,所獲利益爲“用”。又雲力用,“力”有“能力”和“感力”;“用”有“作用”和“受用”。能力和作用屬因約修行方面言;感力和受用屬果約證悟方面言。又滅惡爲“力”屬斷惑,生善爲“用”屬證果。要之,即修行結果,發生效“力”,應“用”之謂。本經是以觀照般若爲“功”行,而獲到下面所說的妙“用”。前明宗是會體之方法,今論用是得體之妙“用”。若無妙用空修無益諸行誰肯爲之,故明宗之後須論用也。每一部經論都各有它特具的妙用——如楞嚴經以離愛得脫爲用;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爲用;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爲用。然則本經以何爲用?乃以破叁妄除叁障究竟成佛爲妙用。經雲:“無色無受……乃至無意識界”此破凡夫著色之妄相;“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此破二乘著空之妄相;“無智亦無得”此破權乘菩薩著空假二邊之妄相;故雲破叁妄。又“心無挂礙”即除“業障”;“無有恐怖”即除“報障”;“遠離顛倒妄想”即除“煩惱障”;故雲除叁障。“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雲究竟成佛。觀此,則本經確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爲妙用,可以了無余疑矣。

  第四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爲教相,謂判別一經所屬之教相。佛陀化導衆生之語言文字叫做教;判別一代時教之次第淺深謂之相。

  釋尊叁十成道,八十入滅,始自寂場,終至鶴林,其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結集爲叁藏十二部聖典。于中大小權實,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若不經判釋,那怎能知道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它所诠的教義究竟是頓是漸,或權或實,就不免要混濫經旨了,所以要判教也。

  如來一代說法浩如煙海,天臺智者大師,靈山親承,大蘇妙悟,以五時八教,把如來一代聖教,有條不紊地,判釋得昭如日月、罄無不盡。五時八教爲佛陀教化衆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五時爲時之順序,八教爲教之順序)。換句話說:如來一代教化衆生其調整機宜的次第,在時間方面分爲五時,在教法方面分爲八教。當知如來一代說法無非對機施教,因爲衆生的根器(個性)千差萬別,所以如來的說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謂時有先後,教有權實。你看,四十九年的說法,時間總算不短,叁藏十二部的結集,教義不算不多。若不加以整理,實在無法探悉其內容——說法的階段——教義的類別。智者大師,特具手眼,把一代說法之次第,嚴格而精密的判釋爲通別五時;把一代所說之教義,明細而適當的判爲兩種四教——八教。先明五時次明八教。

  五時是佛成道後于四十九年中其應機說法的先後,總其次第分爲五個時期,謂之五時。何謂五時?有“通”、“別”兩種,通則五時可以互通,別則五時各別分限。現在先講別五時——

  一、華嚴時:即說華嚴經之時(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于七處八會所說的。世尊初成道時,爲暢演一真法界妙理,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爲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爲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可惜一類鈍根的小乘們都不領解,如聾若瞆,不見不聞,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徒負如來一片婆心。要之,直談大乘圓頓法門,令其頓超直入,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是爲華嚴時。

  二、阿含時:即說阿含經之時(阿含譯爲無比法,謂世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又名鹿苑時。從所說之經立名則稱爲阿含時,從所說之處立名則稱爲鹿苑時;因爲說阿含經最初在鹿苑故。說華嚴後的十二年中,佛爲引誘一類小機,說了四阿含經(一、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明人天因果;二、長阿含二十二卷,破外道;叁、中阿含六十卷,明真寂深義;四、雜阿含五十卷,明諸禅定),專談小乘法門,特被鈍根衆生。因爲華嚴會上小機不契大教,所以如來隱大現小,爲實施權,先于鹿苑爲五比丘(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等說四谛,十二因緣,繼而遊曆十六大國說諸小乘法門——四阿含經;以及九部修多羅(十二部中除去“方廣”及“授記”,“無問自說”之叁部,是爲小乘之九部。若十二部中除去“因緣”,及“譬喻”,“論議”叁部是爲大乘之九部。但常言九部者多指小乘也。詳明參照涅槃經第叁)。要之,專談小乘教義,獨被一類鈍根衆生,令其由小轉大,超凡入聖,是爲阿含時。

  叁、方等時:即說方等經之時。方等爲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爲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爲普應群機,說維摩诘經、思益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大集經等;贊揚大乘,彈诃小乘。雖雲方等融談四教,實則意在倡導大乘法門,策進小機。因爲小乘人得小爲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于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要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爲目的,是爲方等時。

  四、般若時:即說般若經之時。說方等後的二十二年中間,佛爲蕩空破執,于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靈鹫山七會;二、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七會;叁、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鹭池邊一會),說諸部般若(有十類八部之別,大般若共六百卷),開示真空實相,真俗圓融之理。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則心慕大乘,而情執未銷,故見未亡,不敢直下承當,對于淨佛國土,沒有好樂之心,于是如來特以般若而淘汰之。要之,破妄顯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余執,融通轉教,趨進中道實相之門,爲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是爲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即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時。說般若後,于七年間佛見衆生根基已經成熟,爲開權顯實(開除權小之執,顯示圓實之理),說法華經七卷,淳談圓滿法門,開示一乘因果。說法華後叁個月于佛將臨涅槃的前一晝夜,爲收拾群機,說涅槃經二卷,重示常住佛性。

  法華乃如來四十年來最後之極談,由前彈斥(方等時),融會(般若時),至此機已純熟,猶如長子堪承家業,太子當紹王位。乃于靈山會上直下開示佛之知見,二乘至此各蒙授記作佛。固知法華爲開權顯實,會權歸實之究竟一乘教也。據此,則前四時是權設,今爲實義,蓋前四時雖然亦明圓教,但是兼說前叁教之權理,是對待之法,非法華時之純圓一實之教。要之,會叁乘之權,歸一乘之實,所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是爲法華時。

  涅槃爲如來最後之顧囑,是具談四教,然有二種不同:一、追說四教,如來恐怕法華會上有漏落之機,未預圓妙之旨,故追說以收拾之,使其同歸一乘之實。但除收拾當時殘機之外,亦爲末代鈍根衆生重施方便,故雲追說。二、追泯四教,泯者,滅也除也。謂雖追說前四時所說教義,然而隨說隨除(開除權小),故雲追泯。總之,“追說”爲施權,“追泯”爲顯實。也可說,追說是爲實施權,追泯是廢權立實。因爲佛陀在臨涅槃時,還有一類突來之機,如須跋陀(是一位老梵志,年百二十歲)來求佛出家,佛陀先爲說權法令得阿羅漢果,此爲施權——追說;後爲說常住佛性,指歸叁德秘藏,此爲顯實——追泯;這也就是廢權立實的意思。要之,重施教法,收拾余機——追說,追泯,是爲涅槃時。因爲涅槃與法華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爲一時。如來大事至此才算完畢,出世本懷于茲始暢。

  茲當申明數語:方等與涅槃雖說同是具談四教,但其內容有兩種不同的地方,學者不可不知的。一、方等四教中之圓教,初後皆知常住佛性與涅槃一樣。別教初則不知而後方知。藏通二教則初後俱不知。至于涅槃的四教則初後俱知常住佛性,此一不同也。二、方等是對“叁藏”半字法門說“通別圓”滿字法門;涅槃乃用藏通別叁教之權法助顯一實之理,此二不同也。以上爲別五時——所謂:“阿含十二方等八(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華嚴最初叁七日”。

  上來所說別五時,是明如來施教之次第,此爲一往之言,未可絕對肯定,其理由後面自有說明。因恐學人偏執誤會,故其次當明通五時也。

  次通五時:謂五時所說教法可以前後相通而不局于某時說某經。蓋如來說法本無定時,亦無定法,因衆生機宜各別,根性利鈍不等,而如來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隨機隨時教化而攝受之。當知一座的說法,尚有大小頓漸偏圓之機,況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後相融呢?如說華嚴頓教時,遇有漸教小機預會(參加)者,亦當爲之方便開示,豈有棄而不度之理。或說阿含小教時,值有菩薩大機,又豈待至涅槃或法華會上方爲攝取的呢?不然的話,是會發生不妥當的議論出來。須知這五時的分配,大概因爲結集經藏之時,爲了要使後來學者研究便利起見,其間以文意教義相同者依類結歸別五時攝。因此,如果單明別五時,則對于一代時教總覺得不能圓該普攝——未盡穩妥。所以須要再明通五時而融洽之。此爲通五時也。

  總之,別五時是明說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