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句是明所观境——悟境;“度一切苦厄”句是明所得益——修行结果(行深一句约修行工夫言——自利——属因;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此二句约所证功德言——利他——属果)。(2)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三藐三菩提”为详明般若真空实义,其中“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句是遣执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句是显性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句是破妄文,于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这是破凡夫我相;“无无明……无苦集灭道”这是破二乘法相(无无明句破缘觉法,无苦集灭道破声闻法);“无智亦无得”这是破权教菩萨法相。“以无所得故……三藐三菩提”此为证果文——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槃,这是明菩萨得断果;三世诸佛依般若……三藐三菩提,这是明诸佛得智果。以上为显说般若。
其次,“故知般若……是无等等咒”是先出名叹益,“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即说咒曰……娑婆诃”是正说咒语。以上为密说般若。
又“色不异空”等四句为略说般若,“是故空中,无色……以无所得故”为广说般若。五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等为权法;无所得,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为实法。扼要的说:“照见蕴空”句是破妄显真,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色不异空至无智无得”句是悟妄即真,广阐般若真空实义;“以无所得”句是总结般若功能和实相境界;“依般若波罗密多……”句是明诸佛菩萨皆依般若得解脱而成就无上菩提,以显本经之殊胜(依般若句属修行方面;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句属断妄方面;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属证果方面)。
复次,本经若照文字方面看来,虽然没有开端的序分——前言,和最后的流通分——结论。若变通办法来说,无妨把“观自在至度一切苦厄”句,为“序分”,因为这几句话是结集经的人叙述菩萨修证工夫而加上的,是一种叙由语。“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至菩提娑婆诃”句,可以代替“流通分”,因为这段文是明显密兼胜,且首句是结叹般若功能的。是否有妥愿先觉者有所指教!
本经五重玄义
何故讲经须先解释经题?盖题为一经之总纲,全卷经文为一题之别目。题目既明则经文易懂,故须先释题。这可比——如网提其纲则众目自彰,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先释题目亦复如是。
释题之法,贤首则用十门玄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处会,八、传译时代,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此为贤首释经的方法。天台则用五重玄义,内容分为通别二种。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释。七番共解者:
一、标章——即分科也。所谓标其章段,如标五重,层次分明,使人容易忆持,令起念心故。
二、生起——如五重次第相生而起。凡标章段者,必有其次第之生起,使不散乱,令起定心故。
三、引证——凡所发言论,欲使人深信者,当引经据典,或古人名训,以证所说不谬,令起信心故。
四、观心——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所以闻法要须句句指归自己。如现在所讲的般若心经,般若译为智慧,智慧是对愚痴而言。智慧是觉,愚痴是迷,觉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现前一念本觉真心,此心不被尘欲所蔽,境界所转,当体历历明明,此觉理之智,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即自性天真佛——本觉真心。余“波罗密多”,例之可知。此约观心释名也。如了达实相,即观心“体”也,修因证果,即观心“宗”也,断惑证真,即观心“用”也。分别浅深大小,即观心“教”也。所以须明观心者,意在要人即闻即解,令起精进心故。
五、料简——就是问答。问答可以解释群疑,所谓疑破暗消,慧心开朗,令起慧心故。
六、开合——谓开广合略,以顺众生根性之利钝。如本经所明——若有众生迷心者则合色开心,如五蕴是也。若迷色者则开色合心,如十二处是也。若心色俱迷则心色俱开,如十八界是也。若心色俱不迷者则心色俱不开。因为要使众生随机获益,所以明开合以示广略,使各随机宜,亦是令起慧心故。
七、会异——谓会通异名,使其正确了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以坚固其信心,并令起慧心故。当知以此七番共解——标章,生起……是具有令人生起信、进、念、定、慧之五心而成其五根、五力,以破五障(信破疑障,精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舍,除,念,定),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此,就是钝根的亦能证得罗汉果,大乘则能证无上菩提。释题须七番共解者是很有意思的。
其次,五重各释,即用五种玄义各别解释经题。现在虽依天台释经规范,但当舍繁取简,以便初学,故不用七番共解,单取五重各释。何谓五重玄义?即初、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幽微难见曰玄,深有所以曰义。用此五重释题,预先发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理,挈示经前,使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中大意,故曰五重玄义。
因为一经有一经之名,一论有一论之名,所以凡讲一切经论须先出名。尤其是由假名而会实体(真理);所谓实体当借假名而显示,故释名之后,接著即须显体;既识其体,则从体起修(宗),所谓依真理而立行,故显体之后,接著即明宗趣;依实行而获功用,所谓由修因而证果,大用乃彰,故明宗之后,接著即须论用;由功行之浅深,分力用之胜劣,所谓以胜劣而判教相之权实,因用有大小胜劣不同,故论用之后,当判教也。这种道理可举一个例子:比方要结交一个朋友,第一步要先知其姓名(释名),这是不消说的,其次则识其面目(显体),三知其性质(明宗),四知其才学(论用),五知其人格(判教),于是方不滥交于人,用五重解释经题,亦复如是。
初、释名:释为解释,名为名目,即解释一经之名目。古人讲解一切经论,均用七种立名。那七种呢?
一、单人,二、单法,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而“人”有因人、果人;“法”有修法、性法;“喻”有片喻、全喻。
一、单人立名者——如维摩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维摩是人,乃因地修行之人,为“因人”。佛说阿弥陀经——上佛字即能说人,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下阿弥陀是所说人,即乐邦教主,二俱果上之人,为“果人”,经题无法无喻。
二、单法立名者——如圆觉经、涅槃经等。“圆觉”、“涅槃”二者皆为修行成佛之法,经题无人无喻。
三、单喻立名者——如宝云经、梵网经(经云尔时世尊观诸大梵天王七宝所成之网罗幢,因而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广说如华严经)等。“宝云”、“梵网”二者是喻,经题无人无法。
四、人法立名者——如文殊问般若经、药师如来功德经等。“文殊”、“药师”是人,“般若”、“功德”属法,经题无喻。
五、人喻立名——即如来狮子吼经、菩萨璎珞经等。“如来”为佛十号之一,是人(果人),“狮子吼”是喻(狮子为兽中之王,一吼则众兽俱伏,佛为法中之王,无畏说法而十界同遵,故以狮子吼喻如来之说法);又“菩萨”是人(因人),“璎珞”是喻,经题无法。
六、法喻立名——即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等。“妙法”、“般若”是法,“莲华”、“金刚”是喻,经题无人。
七、人法喻立名——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性法,“佛”是果人,“华严”是喻(因行微妙,如大宝华庄严一乘佛果);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佛”是人,“雨宝”是喻,“陀罗尼”是法,三者具足,故以人法喻立名。
佛经虽则多至万卷,但以此七种立名,可以赅括无余了。
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到底以何立名?“般若”是法,“波罗密”是喻,经题中无人,又不是“人法”、“人喻”、“人法喻”立名,那末,正以“法喻”立名也。
┌一、单人—佛说阿弥陀经、维摩经。
├二、单法—涅槃经、圆觉经。
├三、单喻—梵网经、宝云经。
七种立名表├四、人法—文殊问般若经、药师如来功德经。
├五、法喻—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
├六、人喻—如来狮子吼经、菩萨璎珞经。
└七、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第一释名竟。
二、显体:显是显示,体为性体——真理——即显示一经的真理。前释名是假名如宾,为能诠;今显体是实义如主,为所诠。经之名目如人之姓名,经之实义如人之身体。经若无体,则不符佛说,而邪倒无印,不可流传于后世,犹人之但有其名,而无其身,则张三李四莫知所指,那就等于龟毛兔角无事实了。须知经中文字无非方便语言,其意在令人循名得体,这正与“因筌得鱼”,“由指见月”的意思相同。若逐名迷体,虽则遍览三藏十二部圣典,咬文嚼字是获不到真实利益,好像老鼠啮生姜——得不到什么好处;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一切经论分为大小两乘,常言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大乘经以一法印为体;或云以实相为体。这是一种笼统的说话,据实研究起来,每一部经论都各有其特具之理体。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弥陀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然则此经以何为体?乃以第一义空为体,本经所说的“无所得”三字就是第一义空的意思。或云以实相为体,经云:“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体竟。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为宗要,即明白一经之宗要。亦云宗趣——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乃趣向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良以体非宗莫会,宗非体不立,欲会正体,须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