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恭敬經白話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凡夫白話譯
“善恭敬經”是如來教弟子對老師的態度。現今之人,求法學法均漫不經心,毫不恭敬,故得益甚少。
善恭敬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在如來本所行處寶莊嚴殿。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及諸菩薩摩诃薩等。並余無量百千萬億四部大衆。左右圍繞共會說法。
爾時長老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以十指爪合掌向佛。身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有多聞者有大功德。若複教他立多聞處。世尊。彼善男子。得幾所功德。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我是這麼聽佛陀說的,有一次如來處于他清淨本然的寶莊嚴宮殿時,大比丘及諸菩薩,還有無量的在家出家男女四部弟子,都圍繞在世尊跟前,准備聽法。
這時長老阿難就從座位上起來,先把衣服整理妥當之後,就用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身心都很恭敬的問佛說:“世尊,您常說多聞的人有大功德,如果教別人多聞的善男子,會得多少功德呢?”問完話之後,阿難就靜等佛陀的回答。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汝既問我以是義故。我當爲汝譬喻解釋。所以者何。智者于義譬喻得解。
阿難。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樹木百卉藥草若小若大。乃至似于如橫一指。從地生者彼等樹木。並著枝葉花果子實皆悉備具。
阿難。而彼所有樹木之中。如橫一指最小之者。所生花果多少之數如一恒沙。如向一指所生花葉果實枝等。如橫二指所生草木。還有若幹花果子實。多少之數。如二恒沙。如是次第乃至從地更有出生。如橫叁指還有若幹枝葉花果。多少之數如叁恒沙。
阿難。于意雲何。頗複有人能數彼樹多少以不。
阿難言。不也世尊。
佛陀跟阿難說,阿難,你既然問我這件事,我就用譬喻來解釋給你聽,因爲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從譬喻的引申而了解的。
阿難,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花草樹木,有大有小。如果只有我們小指頭那麼粗的植物,所生長的花果有一恒河沙那麼多。兩根指頭粗的,有二恒河沙那麼多,叁根指頭粗的,有叁恒河沙那麼多。以此類推,叁千大千世界的樹木,總共有多少花果,阿難,有人能算得出來嗎?
阿難回答說:“世尊,沒有人能算得出來。”
爾時佛複告阿難言。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子實。有人尚能數知多少。而彼善男子善女人。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爲他顯示不求果報。發慈哀心憐愍之心。乃至教他令得阿羅漢果。
複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多衆生。以此法施因緣力故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羅漢果。乃至令發菩提之心。以慈愍故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解釋分別顯示。
以此功德。欲比于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數。于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千分不及一。歌羅數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優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彼等福德不可稱量。
阿難。彼之男女多得善根。乃至令他住多聞中。複能向他乃至宣說一四句偈。
佛陀告訴阿難說,粗細如一個手指頭以上的一切花果數目,有人還能知道有多少。而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可就算不出來了。他們以慈哀的心,憐憫的心,不求果報,教人一四句偈語,甚至教人證得阿羅漢果。
他們心想,應該用何種方法,讓很多的衆生,因爲他們法布施的因緣,而證得初果至四果,甚至能發菩提心。他們完全居于慈愍之心,甚至教衆生一四句偈語,爲衆生詳細的解釋分別其中的含意。
前面所說大千世界花果的數目,比起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是千萬億分之一都比不上的,因爲他們的福德根本多得無法稱量。
阿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深厚,能令別人多聞,或者只是向別人宣說一四句偈的真實第一義谛而已。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長老阿難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乃能作如是說。希有。婆伽婆如來。乃能作如是說。世尊。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于是法中及法師所。應作何等恭敬之心。
作是語已。佛告阿難言。阿難。汝莫問我如是之事。何以故。今者衆生無敬法心。
阿難複更重白佛言。善哉世尊。我渴仰法。于是法中深生敬心。如法學法。我作世尊侍者已來。未曾聞此如是之法。世尊。我從今已當作如是恭敬之心。如世尊敕不違聖教。
世尊說完之後,長老阿難又問佛陀說:“希有的世尊,只有世尊您才能說得出這種法。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聽聞佛法,他們應該對佛法及說法的法師,持怎麼樣的恭敬態度?”
阿難把話說完之後。佛陀就告訴阿難說,阿難呀,你不要問我這種事,因爲現在的衆生,根本就沒有敬法的心。
阿難又再度請求佛說:“美好的世尊,我非常的渴仰法,我對佛法深深的生出恭敬之心,我都照著佛法所言去做。自從我當世尊的侍者以來,從來都沒有聽過這樣的法。世尊,我從今之後,都要用今天這種恭敬的心,照著世尊所教敕的去做,絕對不違背您的教誨。”
爾時阿難複白佛言。世尊。于後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于諸法中或有渴仰敬重心相。惟有口言。爲衣食故爲利養故。從貧賤中剃發出家。而作是言我能爲法。雖複彼等求諸佛法。世尊。然彼衆生無行法心示下賤相。是人還起下賤之心。
世尊。我爲自身故發是問。我等雲何應住。雲何應行。作是語已。
這時阿難又向佛說:“世尊,未來世會有些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有的內心真正的敬重法,有的只是嘴巴上敬重。他們之中,有人爲了衣食,有人爲了得到名聞利養,于是就脫離貧賤的家庭,而剃除須發出家。雖然他們嘴裏說是爲了求佛法,然而卻沒有修行的心。因此,即使已現出家相,然而所作爲仍屬下賤,于是此人,還是會起下賤之心。
然而世尊,我是在爲我自己而發此問的。請問世尊,我們這些真心求法的人,應該如何求法,應該如何去做?”阿難說完之後。
爾時佛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樂于法者。欲得讀誦。彼等衆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至已應問諸佛法言。隨心所樂所堪說處。應說依止。彼或十臘或十二臘。爲重法故應乞依止。
何以故。如來往昔雖複說言五夏比丘不須依止。而彼學者于前敬心乃能爲法。以是義故應當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學于佛法故。
佛陀就告訴長老阿難說,阿難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樂于求佛法,想要讀誦佛經,他們就要到授戒師和教授師那兒,請問佛法上的各種問題。這時和尚及阿阇梨就要隨問法者的根器和性向,告訴他們要依止老師。求法者有人或許已經受具足戒十年或二十年了,但是爲了敬重法的緣故,還是應該要求依止。
原因何在?我以前雖然說過,受具足戒五年以上的比丘,可以不須要依止師父。然而因爲他對法很敬重,因而對教授師十分恭敬,由于這個緣故,應該要依止師父。也就是說,求學的人想要學佛法,就應該依止師父。
阿難。而彼和上阿阇梨等。爲彼應作如是依止。當如是耶。我許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當謹順莫放逸耶。應練行耶。如是與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則堪能與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別法句。與他依止名依止師。
若有比丘雖複百夏。不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釋種秘密之事。彼人爲法應說依止。雖有百夏上座比丘。不解律法。彼等亦應說于依止。
阿難,如果被依止的和尚及阿阇梨,已經受了具足戒,而且清楚明白下列七個問題,就可以做別人的依止師。這七個問題是:一、此人是否可以教誨?二、是否我該允許此人學法,叁、此人是否會得到佛法的利益?四、是否我該教此人?五、此人是否會恭謹順從不放逸?六、此人是否該修練行法?七、是否該如此教此人?
若是有比丘已經受戒一百年了,卻還不清楚這七個問題,那就應當依止法師。原因何在?因爲自己都不了解佛法,又如何能當別人的依止師呢。因此,假使有出家百年的老和尚,而還不了解沙門佛法的秘密之事,爲了求法的緣故,應該要依止老師。雖然是出家百年的上座和尚,如果不懂戒律的話,也應該要依止老師。
若有比丘從他受法。彼等比丘于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腳。足踝齊整勿令高下。
于彼師前勿升高座。師不發問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叁肘命坐即坐。勿得違教。安坐已訖。于彼師所應起慈心。
向他人求法的比丘,應該要對說法的師父,生起尊貴敬重的心。當要受法的時候,在法師面前不可以隨便笑,不可以露齒笑。不可以把腳交叉,也不可以看腳。腳不可以抖動,也不可以翹腳。足踝要整齊,不可以有高下。
在師父前面,不可以坐高的椅子。師父如果沒有問話,不可以自己隨便說話。凡是師父叫做的事,一概不得違抗。不可以直視老師的臉,和師父要保持叁肘的距離。師父叫坐下即應坐下,不可以違背。坐下來之後就要靜下心來等師父說法,對于老師,應該要起慈愛之心。
若有弟子欲受法時。長跪師前先誦所得。誦已有疑先應咨白。若見聽許然後請決。
是時學者既受法已。右膝著地兩手捧足。一心頂禮師所住處。地若平正即應設敬。若地偏隘即還卻立。乃至師過至彼平所即便請法。若至平處禮師足已。卻縮而行至十肘地。遙禮師已隨意歸還。
又複弟子應作是念。師在我後觀我是非不應放逸。我若即來尋至師前。請決所疑是即爲善。傥不得來應當知時。一日叁時應參進止。若叁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
做弟子的要向法師求教時,要先跪在法師前,背誦將提出問題的經典。背完之後,再請問法師,是否可以提問題,得到允許之後,再把問題提出來。
當法師回答完學者的問題之後,學者就要五體投地,向法師頂禮。如果所跪問之處地不平或很窄,不適于頂禮的話,就要站起來走到平而寬敞的地方,…
《善恭敬經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