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恭敬经白话

  善恭敬经白话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凡夫白话译

  “善恭敬经”是如来教弟子对老师的态度。现今之人,求法学法均漫不经心,毫不恭敬,故得益甚少。

  善恭敬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在如来本所行处宝庄严殿。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及诸菩萨摩诃萨等。并余无量百千万亿四部大众。左右围绕共会说法。

  尔时长老阿难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以十指爪合掌向佛。身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有多闻者有大功德。若复教他立多闻处。世尊。彼善男子。得几所功德。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我是这么听佛陀说的,有一次如来处于他清净本然的宝庄严宫殿时,大比丘及诸菩萨,还有无量的在家出家男女四部弟子,都围绕在世尊跟前,准备听法。

  这时长老阿难就从座位上起来,先把衣服整理妥当之后,就用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身心都很恭敬的问佛说:“世尊,您常说多闻的人有大功德,如果教别人多闻的善男子,会得多少功德呢?”问完话之后,阿难就静等佛陀的回答。

  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言。阿难。汝既问我以是义故。我当为汝譬喻解释。所以者何。智者于义譬喻得解。

  阿难。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树木百卉药草若小若大。乃至似于如横一指。从地生者彼等树木。并著枝叶花果子实皆悉备具。

  阿难。而彼所有树木之中。如横一指最小之者。所生花果多少之数如一恒沙。如向一指所生花叶果实枝等。如横二指所生草木。还有若干花果子实。多少之数。如二恒沙。如是次第乃至从地更有出生。如横三指还有若干枝叶花果。多少之数如三恒沙。

  阿难。于意云何。颇复有人能数彼树多少以不。

  阿难言。不也世尊。

  佛陀跟阿难说,阿难,你既然问我这件事,我就用譬喻来解释给你听,因为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从譬喻的引申而了解的。

  阿难,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花草树木,有大有小。如果只有我们小指头那么粗的植物,所生长的花果有一恒河沙那么多。两根指头粗的,有二恒河沙那么多,三根指头粗的,有三恒河沙那么多。以此类推,三千大千世界的树木,总共有多少花果,阿难,有人能算得出来吗?

  阿难回答说:“世尊,没有人能算得出来。”

  尔时佛复告阿难言。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子实。有人尚能数知多少。而彼善男子善女人。教他乃至一四句偈。为他显示不求果报。发慈哀心怜愍之心。乃至教他令得阿罗汉果。

  复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多众生。以此法施因缘力故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罗汉果。乃至令发菩提之心。以慈愍故教他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解释分别显示。

  以此功德。欲比于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数。于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亿千分不及一。歌罗数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优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彼等福德不可称量。

  阿难。彼之男女多得善根。乃至令他住多闻中。复能向他乃至宣说一四句偈。

  佛陀告诉阿难说,粗细如一个手指头以上的一切花果数目,有人还能知道有多少。而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可就算不出来了。他们以慈哀的心,怜悯的心,不求果报,教人一四句偈语,甚至教人证得阿罗汉果。

  他们心想,应该用何种方法,让很多的众生,因为他们法布施的因缘,而证得初果至四果,甚至能发菩提心。他们完全居于慈愍之心,甚至教众生一四句偈语,为众生详细的解释分别其中的含意。

  前面所说大千世界花果的数目,比起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是千万亿分之一都比不上的,因为他们的福德根本多得无法称量。

  阿难,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深厚,能令别人多闻,或者只是向别人宣说一四句偈的真实第一义谛而已。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长老阿难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乃能作如是说。希有。婆伽婆如来。乃能作如是说。世尊。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于是法中及法师所。应作何等恭敬之心。

  作是语已。佛告阿难言。阿难。汝莫问我如是之事。何以故。今者众生无敬法心。

  阿难复更重白佛言。善哉世尊。我渴仰法。于是法中深生敬心。如法学法。我作世尊侍者已来。未曾闻此如是之法。世尊。我从今已当作如是恭敬之心。如世尊敕不违圣教。

  世尊说完之后,长老阿难又问佛陀说:“希有的世尊,只有世尊您才能说得出这种法。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听闻佛法,他们应该对佛法及说法的法师,持怎么样的恭敬态度?”

  阿难把话说完之后。佛陀就告诉阿难说,阿难呀,你不要问我这种事,因为现在的众生,根本就没有敬法的心。

  阿难又再度请求佛说:“美好的世尊,我非常的渴仰法,我对佛法深深的生出恭敬之心,我都照著佛法所言去做。自从我当世尊的侍者以来,从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法。世尊,我从今之后,都要用今天这种恭敬的心,照著世尊所教敕的去做,绝对不违背您的教诲。”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于后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于诸法中或有渴仰敬重心相。惟有口言。为衣食故为利养故。从贫贱中剃发出家。而作是言我能为法。虽复彼等求诸佛法。世尊。然彼众生无行法心示下贱相。是人还起下贱之心。

  世尊。我为自身故发是问。我等云何应住。云何应行。作是语已。

  这时阿难又向佛说:“世尊,未来世会有些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有的内心真正的敬重法,有的只是嘴巴上敬重。他们之中,有人为了衣食,有人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于是就脱离贫贱的家庭,而剃除须发出家。虽然他们嘴里说是为了求佛法,然而却没有修行的心。因此,即使已现出家相,然而所作为仍属下贱,于是此人,还是会起下贱之心。

  然而世尊,我是在为我自己而发此问的。请问世尊,我们这些真心求法的人,应该如何求法,应该如何去做?”阿难说完之后。

  尔时佛告长老阿难作如是言。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彼等众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至已应问诸佛法言。随心所乐所堪说处。应说依止。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为重法故应乞依止。

  何以故。如来往昔虽复说言五夏比丘不须依止。而彼学者于前敬心乃能为法。以是义故应当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学于佛法故。

  佛陀就告诉长老阿难说,阿难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求佛法,想要读诵佛经,他们就要到授戒师和教授师那儿,请问佛法上的各种问题。这时和尚及阿阇梨就要随问法者的根器和性向,告诉他们要依止老师。求法者有人或许已经受具足戒十年或二十年了,但是为了敬重法的缘故,还是应该要求依止。

  原因何在?我以前虽然说过,受具足戒五年以上的比丘,可以不须要依止师父。然而因为他对法很敬重,因而对教授师十分恭敬,由于这个缘故,应该要依止师父。也就是说,求学的人想要学佛法,就应该依止师父。

  阿难。而彼和上阿阇梨等。为彼应作如是依止。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则堪能与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别法句。与他依止名依止师。

  若有比丘虽复百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释种秘密之事。彼人为法应说依止。虽有百夏上座比丘。不解律法。彼等亦应说于依止。

  阿难,如果被依止的和尚及阿阇梨,已经受了具足戒,而且清楚明白下列七个问题,就可以做别人的依止师。这七个问题是:一、此人是否可以教诲?二、是否我该允许此人学法,三、此人是否会得到佛法的利益?四、是否我该教此人?五、此人是否会恭谨顺从不放逸?六、此人是否该修练行法?七、是否该如此教此人?

  若是有比丘已经受戒一百年了,却还不清楚这七个问题,那就应当依止法师。原因何在?因为自己都不了解佛法,又如何能当别人的依止师呢。因此,假使有出家百年的老和尚,而还不了解沙门佛法的秘密之事,为了求法的缘故,应该要依止老师。虽然是出家百年的上座和尚,如果不懂戒律的话,也应该要依止老师。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彼等比丘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足踝齐整勿令高下。

  于彼师前勿升高座。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命坐即坐。勿得违教。安坐已讫。于彼师所应起慈心。

  向他人求法的比丘,应该要对说法的师父,生起尊贵敬重的心。当要受法的时候,在法师面前不可以随便笑,不可以露齿笑。不可以把脚交叉,也不可以看脚。脚不可以抖动,也不可以翘脚。足踝要整齐,不可以有高下。

  在师父前面,不可以坐高的椅子。师父如果没有问话,不可以自己随便说话。凡是师父叫做的事,一概不得违抗。不可以直视老师的脸,和师父要保持三肘的距离。师父叫坐下即应坐下,不可以违背。坐下来之后就要静下心来等师父说法,对于老师,应该要起慈爱之心。

  若有弟子欲受法时。长跪师前先诵所得。诵已有疑先应咨白。若见听许然后请决。

  是时学者既受法已。右膝著地两手捧足。一心顶礼师所住处。地若平正即应设敬。若地偏隘即还却立。乃至师过至彼平所即便请法。若至平处礼师足已。却缩而行至十肘地。遥礼师已随意归还。

  又复弟子应作是念。师在我后观我是非不应放逸。我若即来寻至师前。请决所疑是即为善。傥不得来应当知时。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

  做弟子的要向法师求教时,要先跪在法师前,背诵将提出问题的经典。背完之后,再请问法师,是否可以提问题,得到允许之后,再把问题提出来。

  当法师回答完学者的问题之后,学者就要五体投地,向法师顶礼。如果所跪问之处地不平或很窄,不适于顶礼的话,就要站起来走到平而宽敞的地方,…

《善恭敬经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