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議印度之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派別,持咒叩藥叉求延身命俟決彌勒;啓部派诤習,苦诤莫決,退求密咒神助。令印度佛教衰滅,除外來政治社會原因外,咎莫大于此執空诤者。然此時在中國,則開展了攝末歸本、本末融貫的綜合論,故印度趨衰滅而中國則成全盛。

  四期──原著五期,如來爲本之佛梵一體,可無異議。而如來爲本之不同佛陀爲本者,則如來兼有“外道神我”之含義,故易轉佛梵一體,其表現者爲持行密咒。考今西藏所傳,大抵爲空論師之轉變。龍智亦爲中論師,傳玄奘曾從學中論,龍智欲授玄奘密法,玄奘辭不受,亦爲密教開端空論師之證。蓋依中觀內修觀行,高者可證入空性,從容中道,如龍樹,或成中國禅宗;而執空論者,善壞他論,自無可持,不流惡取空撥無因果,則惟有如清辨轉入神秘密咒延續身命之一途。而他論被壞者,亦厭倦苦诤,同趨密咒爲息心之地。中、日之密宗傳來,已在臺、賢教盛行後,故應用圓教理論。其在印度則仍依宗見各持理論,故即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並各派理論,尤以中觀爲主重,在密法中排成系統之行列,遂爲外內、小大、空有融合之持修。中國于印度所傳,雖前攝第二期而後涉第四期,然以第叁期大乘上溯第一期佛本爲主。其譯史與宗史應分別言之。不完全之般若、華嚴、法華,開始譯傳魏、晉間,均唐世始譯完;昙無谶、羅什、佛陀跋陀羅、道泰所譯傳者不相前後,則佛本論與性空論在印度均已先行,可以推知。菩提流支等譯傳無著、世親論稍後,亦征識論之爲後起。此從譯史可得馬鳴、龍樹、無著叁系之次序相符者。至宗史,則中國在道安前後雖尚空義,亦重毗昙有義。羅什、僧肇、盛空義,而覺賢、道生亦兆端真常義,然大抵示其所見,未據爲宗義以衡量全部之佛法。羅什下先行者爲成實空義,與毗昙爲印度第二期續傳余勢。而嶄然豎示判教者,當創始地論師,尤以北地論師立真心爲本;後南地論師受真谛攝論義,說本心真妄和合,綜合之等于馬鳴真如門心生滅門心之起信義,則亦真心宗先起也。肩隨北魏地論宗,南梁攝山道朗以對成實空,乃以折毗昙、抑成實之雄姿出現叁論空,恍然龍樹之出印度。稍後、真谛亦以攝論宗無著。所承印度叁系粗備,而不走印度宗見各持之路。由陳入隋、承國政統一之雄勢,智者透過中論,綜合地論、攝論、爲攝末歸本本末該通之立宗開教;傳嘉祥吉藏晚年亦有歸宗天臺之說。循前叁系而達摩禅宗、清辨空論、護法唯識在中國又分途更進,賢首承轉天臺,透過地論,更綜新傳而爲末本該通攝歸根本之立宗開教。俱含在真谛、玄奘原僅附行,彌勒、彌陀淨土亦只是兼帶。但從臺、賢後禅宗更深展進,故由臺、賢、禅奠定中國佛教;其後印度小大、空有諸诤及密咒雖傳入,亦僅居輔屬而不能奪之矣。故譯史雖隨逐印度第叁期第四期,而宗史則于印度第叁期末,不隨印度第四節而入衰運,別開批判融貫之教宗,遂迥然不同印度矣。

  印度之佛教:佛世根本爲一期,初五百年小行大隱爲一期,中五百年大盛小衰爲一期,後五百年密興顯附爲一期;此按著教史常識,灼然可知者。原著于此千五百年中乃在馬鳴後、無著之前短短百余年爲龍樹提婆獨立一時,馬鳴爲大乘興印度之本,抑令湮沒,無著與密教極少關系,乃推附後時密咒爲一流;約爲第一時六百年,第二時一百年,第叁時八百年,則除別存偏見者,無論何人難想其平允也。

  四

  原議“基佛世之淳樸,由握得馬鳴、龍樹、無著一貫大乘”,至是當可大明矣。“前融聲聞分流”,則深有取于原著第四章至第十章之分析探究,而第十一章則應加以批判而擇取焉。蓋部派思想雖可漸趨大乘,而大乘實起佛陀爲本。至于“後擇宗見各持與如來一體”,則殊有討論需要。吾分佛理爲五乘共理、叁乘共理、大乘特理之叁級,前二級之理,原著第叁章已明;第叁級之理,則開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叁宗攝之,許皆平等究竟。故于法界圓覺宗所通攝之臺、賢、禅、淨、密,都應修正其原持意念。臺之藏、通教,與賢之小、始教,有一分應歸叁乘共理;另一分之唯屬大乘者,則無論藏、通、別、圓,與小、始、終、頓、圓,均應收入大乘特理。但將藏教、小教者可視爲由十信入初住菩薩所看大乘法,通教、始教者可視爲由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入初地菩薩所看大乘法,別教、終教者可視爲由初地至七地菩薩所看大乘法,圓教、頓教者可視爲由七地入八地、八地入佛地所看大乘法;貫通前後惟一大乘法,特由菩薩解行淺深,所見有殊。如此、則雖無五類斷證因果,但不妨有五重菩薩位看法。特臺、賢較重地上菩薩看法,性空、唯識較詳地前入初地菩薩之看法耳。禅則等于天臺離言谛,不須另開頓教,亦非別趨在諸教之外,乃對教義特示證德。淨、密應複其輔行原位,不令囂張過甚。淨非可廢諸乘解行之另一獨特法門,密非判余爲顯教而獨超其上之密教,亦非各宗各派宗見各持下之唯一修證。但如社會立法中,淨爲保壽險法,令死時有一依怙;密如災病失業等保險法,令困厄時有其救濟。以社會力補助于自力,仍須自力積注于社會力,不惟不能懈廢自力,且由加多自力集成,故悟修仍以自力爲本位。經此決擇修正所成新體系,人生向上發達漸進菩薩乘,遂可得而言矣。

  裴休,禅宗、華嚴人也,其序圓覺經曰:“諸天正樂,修羅方嗔,禽獸懷獝狖之悲,鬼獄沈幽囚之苦,端心慮、趨菩提者、惟人道爲能”。則分析有情界中以人生爲菩薩之階,且亦爲叁乘解脫之所共階,卓然不惑。非一言衆生皆具佛性,即不重人間之端慮趨行也。令衆生都脫苦安樂而發菩提願,忘己爲他,不求自利,大悲爲根,大乘所共,安見無著系之缺此。起信不限時劫,華嚴短劫亦入長劫,禅頓悟不廢漸修,天臺六即尤解圓行漸,豈必違任重致遠精神。唯識與臺、賢、禅俱注重盡其在我之自力,但令淨、密返于輔護修行之原質,則都無可訾議。其實宗喀巴派以菩提道次爲主,早降密宗于輔護行矣。五乘共法以淨化人間,進善來生。叁乘共法以出離世系,解脫苦本。大乘特法以圓覺懸示最高目標,唯識統貫始終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觀行,由此以發達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則均組入佛法新體系中,不應偏棄。本是以言中國之所宜:則大一統之國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統貫一切之道不足以盡其情,非圓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而就其知識思想言論之所及,必于變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圓爲滿足,非錫蘭或西藏等邊附國民之偏霸一方可自安者。嘗論中國重統持融貫,唐以後教理僅行臺、賢者,亦由乎此。故中國易取西藏、錫蘭所長,而任舉彼二之一不足以代替中國之所有。至于注重人事,固爲中國之特性。但近人汪少倫說:中國過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學不發達,爲近代瀕危之病根。則雖重人間,而下基無邊衆生,上仰最高佛陀,適救儒術之隘,足以充實國族之精力。又中國人向稱佛教爲空門,虛無寂滅,诋爲蔑倫逃世,使聞者因而卻步,不敢一究佛法。今若更盛張“解脫同歸寂滅、法性皆空唯名”之說,不益將示佛教爲畏途,拒人千裏乎?

  更進言現世之所宜:一、交通之便捷,縮萬裏于比鄰,隔重洋如對面,使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等等相影響之關系,密切深遍。非有一聯貫融化之道,不能安定,則一發牽而全身動,動亂將無底止,故長久之世界平和,遂爲凡富思維力者所共求。二、知識之發達,盡物之性,徹見無有所謂神者爲物之本主;而由物類生生進化、息息聯通所成之人世,已有其演達極真至善完美之超人入佛可能性。則即人而下基一切衆生,上極無等佛陀之人生,向上漸進菩薩乘,正適和平演進之仰望。

  基上民國與人世之時機所宜,則于佛法首應強調闡明者,乃爲五乘共理之因緣所生法。進之乃爲對因緣生法深一層闡明之法相唯識學。再進揭示衆生至佛之人群淨化、世間解脫、法界圓覺之叁重進境,堅定信仰之目標。對確求世間解脫或直趨法界圓覺者,乃專明叁界皆苦,諸法性空促深悟證。其主潮乃在闡明因緣生法,懸示法界圓覺,策進人間淨化。而苦空寂滅但爲過程或旁果,不應偏事激揚,阻國民及世人接近佛法之機會。原著亦以適于今爲言,故茲及之。

  五

  闡明萬有因緣生滅之遍理,懸示法界圓覺之佛境,在衆生有達現之可能性,導由人間淨化以漸漸上趨,爲一再議建“佛法新體系”之理論。然理論必繼以實踐之行事,乃成共仰而垂久存。禅宗以禅林製度,故唐末、宋初風行全國,迄今雖精神枯竭,亦猶賴形製而未滅。必須有適應現代社會之教團組織,方足展開實際之運動。原著雖假想龍樹曾欲創建菩薩僧,曷若隋唐曾有叁階教團建立,唐季百丈曾有不即小大乘、不離小大乘之禅林規製,日本早成只受十無盡戒菩薩僧,中國久行連受沙彌、比丘之菩薩戒僧爲事實乎?則吾今擬創菩薩學處,固將依佛法新體系論,增損斟酌古近中外之製而出之,不容偏執乎一端也。

  要之、原著由印度兩次教難而說印度佛教之叁期演變等頗多精義,特今爲明“完型佛教”,建適時體製,故一再扼要核議耳。卅二年八月卅日,在缙雲。(見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再議印度之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閱入中論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