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實踐佛法▪P4

  ..續本文上一頁爲報殺親深仇,雖磷途虎窟,心不退怯。

  4.悲憶念。譬如他鄉遊子,久離慈母,客路顛沛,悲憶不止。楞嚴經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總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號上,自心起念,還念自心,日積月累,功夫純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覺果海,念念冥契客觀實相,將成就一行叁昧,而滿九品往生的本願。

  (叁)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上面我已介紹了各種實踐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在下手的時候,各有不同,但從修持方法的本質上來講,卻是法法可以通融,因爲一切修法,總不出我們現前一念的心,心究竟沒有什麼差別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說明,也很可能使讀者“這山望見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將影響專一修學的信心,因此我覺得有一加論述其統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說的參禅、觀心、修密、念佛四個修持方法的名稱來會通一下。在正“參”時,就寓有“觀”的作用;觀也就是“念”,因爲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至于觀、念和參又都是“修”,這四個動詞,無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謂“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諸佛的叁“密”,究竟不離于覺心,這四個名詞,無非都是所修的心。這樣說來,四種名詞意義上沒有不同,名以表實,實際上豈非一樣。

  其次,一切修法,能修所修,都離不開自性,自性就是真、俗、中的叁谛,從性起修,就是空、假、中的叁觀。從空門入手的,但真空不空;從有門入手的,但妙有不有。正因爲是緣起,所以說性空;正因爲是性空,所以能緣起。可見修一切法門,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圓融無礙,互相資成,究竟歸于中道。所以永明大師說:“即相之性,用不離體,即性之相,體不離用。”陳瓘叁千有門頌說:“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

  虛雲大師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又說:“時時刻刻、單單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自性),就叫做看話頭。”所謂觀心,也就是觀照這不生不滅的自性,蓦直照去,叁觀任運現前,叁觀現時,就是自性叁谛現。可見參禅與觀心,原是相同的。又所謂淨土,原不離自性清淨心,當體無心,就是淨土。所以維摩诘經說:“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宗鏡錄說:“自心遍一切處,所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無生即生,生即無生,禅是淨土之禅,淨土是禅之淨土。這樣參禅與念佛,亦並無二樣。又一聲佛號,能念的體本來空寂,所念的佛也無形相,這就是空觀;一句佛號,雖能所俱寂,但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這就是假觀;一聲佛號,當能所俱寂時,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時,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這就是中觀。所以溫陵禅師說:“念佛一聲,入叁觀門。”可見念佛與觀心,也沒有差別。

  密咒爲法身如來的真實言,雖爲叁密瑜伽的口密,但在顯教的各種修法中,也普遍應用,最普遍的,像往生、准提、大悲、楞嚴等咒,而一句彌陀也正同無上密咒。(南無阿彌陀佛,本爲南無阿迷達補達耶的化音。)且淨宗觀想于西方叁聖,等于密宗的觀想本尊,淨宗以彌陀、觀音爲主,密宗也未嘗離卻彌陀、觀音;而且極樂世界所顯種種清淨莊嚴的事相,正是密宗所謂“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顯現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此外,一般坐禅,也常用法界定印,(就是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也叫十方諸佛定印。)以助定力。至于密法的觀想于四種有相曼荼羅(大、叁昧耶、法、羯磨四種),是從空之中而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叫做妙假。)會歸于中道實際。以般若爲佛母,處處提示谛觀淨菩提心,入于阿字本不生際。又修密法中大圓滿的“徹卻”(意即立斷)和無相密乘“心中心”等,正與禅有相通之點。可見顯密兩教,在修持儀式上雖有差別,從實踐方法上來講,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叁昧,可有叁種分別:一、專念自佛;二、專念他佛;叁、念自他佛。觀心、參禅是專念自佛,以六根爲所觀所參,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爲能觀能參,觀這現前一念的心,豎則窮于時間,橫則遍于空間,非有非空,不生不滅,具足百界千如的叁千諸法,與一切諸佛平等不二。漸漸積功累德,便能圓伏五住煩惱,進而使六根清淨,豁破無明,入于般若、解脫、法身的叁德秘藏(即自性的體、相、用)。又像摩诃般若經說:“菩薩摩诃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爲念佛。”淨土修法是專念他佛,以第六識攝持六根,專注觀念于彌陀的名號、相好或依報,使眼所見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以至意所攀緣的也都是佛法。禅淨雙修是念自他佛,先須大開圓解,徹悟本來,了知心、佛、衆生、自、他、依、正,本來不二,然後托彼佛的果德,顯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願,那麼參禅、持咒都是淨土資糧。又修密法,也是念自他佛,行者住于叁密相應的妙行時,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互相配合融入,而于行者的肉身上,示現諸佛的德相。可見一切法門,原不出念佛的範圍,而淨土法門,乃成爲一切諸法彙歸的法海。

  根據上面的說明,我們只要就性之相近,來修任何一法,即具足一切法味,既不必見異思遷,也不要爭論勝劣。藥無貴賤,能愈病的就是妙藥;法無高下,能契機時即是妙法。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僅僅以解脫一己的生死苦惱爲滿足,而當以慈愍衆生、利樂他人爲重心。換句話說: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利人才是自利的目的;但是所謂利人,實際上又何嘗不是用萬行來嚴淨自性的刹土。像華嚴經說:“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大乘起信論說:“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薰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所以我們既決心實踐佛法,必須以四宏誓願爲根本,隨分隨力逐步修習六度、四攝等廣大微妙法門,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布施度,就是以財施利濟他人,解其急難;以法施化導有情,教育群衆;以無畏施協助衆生,拔諸災橫。二、持戒度,就是以攝律儀戒,從消極方面禁製惡行,造成嚴肅的生活;以攝善法戒,從積極方面攝受、學習一切智慧德行,培養優秀的品質;以饒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願,積極地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叁、安忍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衆苦,與艱苦的環境奮鬥,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精進度,就是對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剛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驕不怠,精進不退。五、禅定度,就是要做寂定功夫,使散漫紛亂的主觀思維,能專注一境,心力統一集中,隨遇一境,便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脫。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所啓發的覺照力量,對于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觀察,發揮其應付無窮的差別作用,而能不違反其共通真理。其次,所謂四攝:一、布施,就是關心別人的生活,予以物質上的幫助。二、愛語,就是以慈愛慰喻的言詞,使衆生生歡喜心而受感化。叁、利行,就是對一切身、語、意的行動,都從有利于人的觀點出發,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就是深入群衆,接近群衆,共同工作,以身作則,使人們歸信大法。華嚴經說:“了達自身及以衆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這樣,妙行雲興,萬善同資,探華嚴的性海,入一真的法界,又是一切大乘行者,所須勉力學習,共同遵循的道路!

  六、實踐的過程

  (一)除習氣的過程

  實踐佛法的過程,也就是降伏、斷除煩惑習氣的過程,習氣除到怎樣程度,就是開發佛知佛見到了怎樣程度。所謂習氣,原是自心的虛妄作用,有善、惡、無記的叁性,是由六塵緣影的妄心,數數薰習造作而成。我們現在既要斷除煩惱習氣,還得從煩惱習氣上下手,躲避壓製是絕對無用的;而且習氣是往往隨人事而發露,因此借一切順逆人事來磨練,把病苦作良藥,把患難作解脫,甚至“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曆境驗心,刻苦忍受,實是除習氣的重要關鍵。二祖開悟以後,韬光混婦,或入酒肆,或習街談,正是做這個除習氣功夫。我們平時的習性,不論好壞善惡,凡是執著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惱生死的根本,便應用大精進力、大忍耐力,常常與自己習氣戰鬥,練個無住無著的功夫,由小戰而大戰,由小勝而大勝,學習再學習,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樣子。華嚴經說:“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衆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除習氣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功力愈深,習氣翻騰出來也愈多,它常會忽然而來,突然興起,如果不經過長久的努力磨練,督饬照顧,絕不能一覺便直下頓消,必得用種種善巧方便,使它消落,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問題。概括說來,除習氣有下列的過程:一般人們終日煩惱妄想,認妄作真,總是墜入于主觀的迷陣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覺,知妄想習氣爲害不淺,方肯修習佛法,來作對治。但在初修時,其意境必定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沒有事證,說戒則偏于事相,說定則執于死定,說慧則用禅門的口習,習氣來時,仍無力和它相抗,正是“說時則有,用時則無。”經過專精地修習佛法,千百次的磨練、抵抗之後,意境逐步開朗,力量逐步充足,便能悟見自己本來的體性。這時便知一…

《怎樣實踐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書簡節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