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徐恒志居士著

  一、總綱分

  二、色空分

  叁、本體分

  四、妙用分

  五、果德分

  六、證知分

  七、秘密分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曆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臺叁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今融會大德們的注釋,結合自己的點滴體會,簡要地講解此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先釋經題。般若是梵語,翻爲智慧,也稱無分別智,故非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見真空實相的清淨智慧,或譯爲妙智,是指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大智慧。“波羅”翻爲彼岸,“密”翻爲到,“多”翻爲上,意即智慧觀照,息妄顯真,到達解脫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爲定的,意即解脫生死煩惱之大定。“岸”是假名,也無所謂彼此,以迷妄顛倒假名此岸;靈明覺照,假名彼岸。“心”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爲諸佛之母,此經又是大般若經的心要,故稱心。“經”有恒常的意思,諸佛言教,莫能改動,故曰常;又有“徑”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經的路徑,又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天臺宗解釋經典先講五重玄義,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般若波羅密多是法,故此經是單法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是單人立名;妙法蓮華經是法喻立名。)是以實相爲體,以觀照爲宗(宗即修行綱要),以度苦爲用,以熟酥爲教相,在五時八教中,屬第四般若時。佛說般若曆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帶通教、別教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

  全經可分爲七部分:一、總綱分,二、色空分,叁、本體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于理解。

  一、總綱分

  此分總的攝持心經主要含義,即修甚深觀照法門,照見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證無上菩提。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從菩薩大悲濟世,尋聲救苦來說,名觀世音;從菩薩智慧廣大,觀照無礙來說,名觀自在。從悲德與智德立此二名。菩薩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爲利濟衆生,現菩薩身。

  觀自在的“觀”字很重要,修心關鍵在一“觀”字。此觀並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又:“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在初下手時,必先放下一切妄想雜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奔馳不停,要既不隨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久觀純熟,妄想分別便能逐步歇落,達于空寂。這是慧以資定,楞嚴經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要繼續前進,時時處處從寂定的性體上,起觀照妙用,這是定以資慧,久久便能達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華手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觀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見性,自在無礙的意思。“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指一切衆生),合稱“覺有情”。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覺覺他爲行願,功行圓滿,便成爲福慧具足的佛陀。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對淺而言。凡夫無明障覆,般若不開;二乘人只證我空,知五蘊假合,並無實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蘊諸法,也是緣生性空,並無實法,所以見理不徹;至于初發心下位菩薩,觀力微薄,都是淺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觀自在這樣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能以甚深智慧覺照,而證入定慧圓明,自在無礙的境界。“時”正是寂照同時,體用不二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即般若觀照,“見”即親自證知。菩薩依實相般若之體,起甚深觀照般若之用時,證知五蘊身心等一切諸相,無不是運動變化,幻生幻滅,其性本空。實相之體,猶如鏡體,五蘊諸法,比喻塵垢,般若妙智,正像鏡光,觀照功夫,則如磨鏡,鏡體本具光明,雖爲塵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盡明生。楞嚴經所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都屬色法,因爲是有形色、質礙之物。“受”即感受,是五個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種。“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識”即了別,是八識心王。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緣所生,也即各種條件和合而有,並無自性,所謂緣生性空,故曰“五蘊皆空”。五蘊之性雖空,但體即真空,譬如波相雖幻,但體即是水,水與波是不一不異。這裏的“照見”如渡船,“五蘊”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全體現前了。

  “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歸根屬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見五蘊本空,心便得解脫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沈淪于煩惱此岸。若能照見事事物物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種執著,不被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煩惱所纏縛,而能解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出離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說明五蘊諸法,與真如空性,無二無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裏所說的“色不異空”等四句,正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據文獻報導,在現代科學領域裏,已以實驗表明微觀粒子不僅具有顆粒性,並具有波動性(如無線電波)。正像有些科學家所指出,所謂顆粒只是場強較高的空間,其中並無一物,這不是“色即是空”嗎?在宏觀世界裏,已以實驗證明“空生萬法”的論點。如天文編號爲:M八七無線電波星雲旋系能從非物質的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電子,這種從非物質之中,也即從虛空之中,能射出物質,這不是“空即是色”嗎?心經關于色、空問題的精辟理論,正由科學實驗不斷證實。但這些僅是從物質世界方面,說明緣起性空,變幻無窮的情況,藉此作爲比喻。實際上心經所說的涵義,則是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所徹證的、超邏輯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嚴經)、色空不二、性相圓融的圓覺境界!

  當大弟子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請問般若法門時,菩薩便以親身所證答之。“色不異空”就是說萬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就是說,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故曰“不異”。不異就是無差別、無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離,說明並非離色別有空,離空別有色。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現象與本質不二。譬如水與波不二,同是濕性。又如鏡與影的關系,所現的影,就是能現的鏡。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楞嚴經所謂色身、虛空、山河、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但真空自性與物質不二,而且與種種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即有形之相,與無形之相,都與自性無二無別。影雖多種,同爲實相。總之,覺性如寶珠,五蘊如珠體所現的五色。這就說明了色空不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宇宙間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實相。

  我們在觀心、看念時,寂寂無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處悟入,便能徹悟空有不二,性相不二,體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證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了。

  叁、本體分

  此分說明本來之體性,實無生滅、垢淨、增減等相,無相之相,正是當人的本來面目。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菩薩又告舍利子:此五蘊諸法的真空實相亦即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此六字,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此心體離一切虛妄對待諸法——人我、是非、順逆、得失、美醜、憎愛。分別既息,則無分別之妙智,昭然現前,非空非有,無實無虛,法爾如是,所以叫本覺,或本體。

  我們如能時時返照這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便知現前念念生滅的,無不是空華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隨順法性,歸于空寂。而念佛之人,執持一句名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明明曆曆,念念轉化習氣惑業,而達到一心不亂,這正是由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所以般若與淨土二門,畢竟不曾分家。

  四、妙用分

  此分由體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文中有許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釋。“五蘊”的蘊是積聚的意思,亦叫五陰,“陰”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講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十二處。“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識;“塵”是染汙的意思,能染汙真性。“十二處”的“處”即方…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有關佛性答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