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所,就是說根在內,塵在外,眼對色,耳對聲,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說根塵互相涉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十八界。“界”是說各成界限。六根爲內界,六塵爲外界,六識爲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成十八界。此蘊、處、界叁者,通常稱爲叁科。主要爲了破凡夫我執,根據對色、心所迷執的偏重,而有開合的不同。

  文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簡略之詞,其內容即十二因緣,以前者爲因,後者爲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緣。“無明”是過去世的無始煩惱;“行”是依煩惱所作的行業;這二者是過去因。“識”是受胎的業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識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將出胎;“觸”是二、叁歲時,不識苦樂,而能接觸外境;“受”是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這五者是現在果。“愛”是十四、十五歲時,生起強盛愛欲;“取”是到處求取;“有”是有種種新業。這叁者是現在因。“生”是隨業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這二者是未來果。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著叁世因果的道理,總不離惑、業、苦叁道。凡夫是順生死流,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死,是流轉門。緣覺從十二因緣悟道,知生死根本在無明,故首先滅去它。“滅”就是盡的意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便是還滅門。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了脫生死,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譯爲緣覺或獨覺。)

  “四谛”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就是說生死苦果,是由惑、業集合而生,所以說“苦、集”;寂滅樂果,是由修道斷惑所得,所以說“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知“苦”便應斷“集”,慕“滅”便應修“道”。小乘弟子聞佛聲教,悟“四谛”理,斷見思惑(簡單說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疑,叫見惑;貪、嗔、癡、慢叫思惑),而出叁界分段生死,即阿羅漢(意爲殺賊、應供、不生)。

  今菩薩以般若觀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實相中,不但凡夫所執之蘊、觸、界,皆不可得,即緣覺所觀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觀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薩六度萬行,其能證的智慧與所得的理體,亦皆說無,即都不可執著,都歸于空。若執著有智有得,仍不離法執、法見,仍有挂礙而非究竟。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應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淨心。總之,自凡夫以至菩薩,自五蘊以及智與得,都不可取著,因諸法本空,無所得故。這正說明,此經是大乘法門,不僅破凡夫我執之病,並破二乘法執之病,乃至無智亦無得。修行到這一境界,寂照現前,了知本無生死可斷,亦無涅槃可證,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證入大自在之境了。(“無智亦無得”一句,有些解釋仍作爲空聲聞乘法,而按文勢,作爲空菩薩乘法,更覺圓融完備。)

  經文所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中“無無明”及“無老死”,是空去流轉門,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無無明盡”以及“亦無老死盡”是空去還滅門,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又經文說了許多“無”字。此“無”字是自性空、無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無之“無”解,便成斷滅了。

  五、果德分

  此分證果。以上明體、起用、空相,而證解脫之果德。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挂礙爲因,恐怖爲果;顛倒爲因,夢想爲果。菩薩依靠般若覺照,諸法空淨,心無挂礙,遠離顛倒,惑業究竟淨盡,功德究竟圓滿,名究竟涅槃。這是菩薩證涅槃斷德,斷盡一切妄惑。不但菩薩,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得無上正等正覺——果超九界叫無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覺。這是諸佛證菩提智德。可見般若是十方諸佛共由之路。

  六、證知分

  此分說明由證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裏“故知”的“知”字,是證知,有親見實相之妙!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從此自性所出,所以稱般若爲咒,即以密咒來表達此真空實相。般若無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測,所以叫神;無所不照;所以叫明;無可比擬,所以叫無上;無與倫比,又畢竟平等,所以叫無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句,是說以智慧覺照,能轉化、滅除一切惑、業、苦果,是真實不虛的,這與“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後呼應。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議心地。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以上是顯說般若,這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語來表達,故以咒表達之。咒是佛菩薩的真言密語,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誦,便能滅罪生福,速成佛道。

  總之,般若觀照是大法門,是諸佛之母,若能當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無住而生淨心,離相而證實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實受用。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有關佛性答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