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求生淨土,卻不學念佛。爲什麼?因爲念佛叁昧,具備了一切的四攝法及六度法,是和諸法相伴相行至涅槃的。
(2)第五大門
第五大門本文:
第五問曰:初地已上菩薩,與佛同證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濟運衆生,何須更學念佛叁昧,願見佛也?答曰:論其真如,廣大無邊,與虛空等,其量難知。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燈二燈,其明雖遍,猶爲闇也。漸至多燈,雖名大明,豈及日光?菩薩所證智,雖地地相望,自有階降,豈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門中,有四番料簡,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第二、此彼禅觀,比校勸往。第叁、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比校。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問答解釋。
明延促者,但一切衆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皆欲早證無上菩提者。先須發菩提心爲首,此心難識難起,縱令發得此心,依經終須修十種行,謂信、進、念、戒、定、慧、舍、護法、發願、回向,進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迳一萬劫,始證不退位。
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璎珞經,具辦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難求易也?
如俱舍論中,亦明難行、易行二種之道。難行者,如論說雲,于叁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六波羅蜜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難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論雲,若由別有方便,有解脫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回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得生彼國,即究竟清涼,豈可不名易行之道?須知此意也。
二問曰:既言願往生淨土,隨此壽盡,即得往生者,有聖教證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經論證成。一、依大經雲,佛告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故大經贊雲:“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爲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複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二、依觀經,九品之內,皆言臨終正念,即得往生。
叁、依起信論雲,教諸衆生,勸觀真如平等一實。亦有始發意菩薩,其心軟弱,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以常見佛故,永離惡道。
四、依鼓音陀羅尼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爲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精勤修習念佛叁昧。若能令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皆得往生。”
五、依法鼓經雲:“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雲:“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爲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
是故彼經雲:“現在眷屬爲亡者追福,如饷遠人,定得食也。”
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又大悲經雲:“何名爲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是故涅槃經雲,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衆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經雲,佛告阿難:“其有衆生,供養一閻浮提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得功德,甯爲多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數量。”
佛告阿難:“若有衆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構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量,無有能量者。”
大品經雲:“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若人散花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議也。十往生經,諸大乘經等,立有文證,不可具引也。第二、次明此彼禅觀比挍,勸往生也。但此方穢境亂想難入,就令修得,唯獲事定,多喜味染。又複但能伏業報,生上界,壽盡多退。
是故智度論雲:“多聞持戒禅,未得無漏法,雖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習,事境光淨,定觀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進,究竟清涼。”如大經廣說。問曰:若西方境界勝,可爲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應爲禅定招。答曰:若論修定因,該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並有他力持,是故說爲勝。此處雖複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無他力攝,業盡不免退,就此說不如。
第叁、據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者。若論此處境界,唯有叁塗丘坑,山澗沙鹵,棘刺水旱,暴風惡觸,雷電礔砺,虎狼毒獸,惡賊惡子,荒亂破散,叁災敗壞。語論正報,叁毒八倒,憂悲嫉妒,多病短命,饑渴寒熱,常爲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穢惡,不可具說,故名有漏,深可厭也。
往生彼國勝者,據大經雲,十方人天,但生彼國者,莫不皆獲種種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國者,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
一切聖衆,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爲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翺翔,八德池中遊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學則衆門立進,止則二谛虛融。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晏安暫時則坐叁空門,遊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一切衆生但至彼國,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願往者。依觀佛叁昧經雲,爾時會中有十方諸佛,各于華臺中結跏趺坐,于空中現。東方善德如來爲首,告大衆言:“汝等當知,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彼佛出時,亦如今日說叁乘法。彼佛滅後,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將弟子九人,往詣佛塔,禮拜佛像。
“見一寶像嚴顯可觀,觀已敬禮,目谛觀之,各說一偈,用爲贊歎。隨壽修短,各自命終。“即命終已,即生佛前,從此已後,恒得值遇無量諸佛,于諸佛所,廣修梵行,得念佛叁昧海。既得此已,諸佛現前,即與授記,于十方面,隨意作佛。“東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禮塔一偈贊,故得成爲佛,豈異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是時十方諸佛,從空而下,放千光明,顯現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釋迦佛床。
告阿難言:“汝知釋迦文佛,無數精進,百千苦行,求佛智慧,報得是身,今爲汝說。汝持佛語,爲未來世,天龍大衆,四部弟子,說觀佛相好,及念佛叁昧。”說是語已,然後問訊釋迦文佛。問訊訖已,各還本國。
第五大門譯:
第五個問題:證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同樣證了真如之理體,叫做生到了諸佛之家,自己已經能夠做佛,救濟運度衆生了,何必還要學念佛叁昧,發願要見佛呢?
答:真如的理體,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和虛空一樣,難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一間黑暗的屋子,如果只點了一兩盞燈,雖然滿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顯得很暗。即使燈數漸漸增多,可以說是大大光明了,然而,又那裏比得上太陽光呢?菩薩所證得的智慧,雖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然而,又怎麼比得上如太陽光的佛呢?第五大門中,分四部分來講,第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以便快速獲得不退之位。第二、分別此土與淨土在修禅觀照的不同,勸衆人往生。第叁、此穢土與彼淨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與無漏的比較。第四、引用經典證明,勸後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分二部分講,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二、回答問題。
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一切的衆生,沒有不厭惡痛苦,追求快樂的。全都畏懼束縛,追求解脫,也都想早日證成無上菩提。因此,首先必須要發起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很難識知,很難發起。即使發了菩提心,經上說,還必須要修信心、精進、憶念、戒律、禅定、智慧、舍心、護法、發願、回向等十種修行,才能往菩提路上前進。而且此修道的身體,還必須要相續不絕,有一萬劫之久,才能證得不退的果位。而現今的凡夫,目前只能叫做信心想力輕如鴻毛,也叫做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尚未能脫離叁界的火宅。何以知道呢?因爲根據菩薩璎珞經中所說,完全具備入道的修行果位,就是如此,所以叫做難以修行的道路。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在一萬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所燒。如果能夠明白相信佛經所言,發願往生淨土,不管這輩子壽命的長短,只要一往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修行一萬劫的功德相等。諸位佛弟子呀,爲何不想想,而不舍棄難行道,轉修易行道呢?
在俱舍論中,也有提到難行道及易行道這二種道。論上說,難行道是在叁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劫,都要具備福德及智慧的資糧,還有六波羅蜜的一切諸修行。而每一種修行中,又都有百萬種難行的道路,如此才能進入一個果位,這就叫難行道。
該論又說,易行道是有特別的方便法門,而達到解脫的目的,這就叫易行道。
現在勸大家歸向極樂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業,全都回向淨土,只要能專心至極的念佛,命終時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該國,就能獲得究竟的清涼,這樣豈能不叫做易行道嗎?要知道這個道理啊。
二、回答問題:你說只要發願往生淨土,在此土壽命盡了之後,就能往生,經典上可有證明?
答:分七部分,引用經論來證明。…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