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17

  ..续本文上一页要求生净土,却不学念佛。为什么?因为念佛三昧,具备了一切的四摄法及六度法,是和诸法相伴相行至涅槃的。

  (2)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本文: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闇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第二、此彼禅观,比校劝往。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比校。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办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

  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构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立有文证,不可具引也。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挍,劝往生也。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

  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涂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礔砺,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

  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立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

  “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

  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第五大门译:

  第五个问题: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样证了真如之理体,叫做生到了诸佛之家,自己已经能够做佛,救济运度众生了,何必还要学念佛三昧,发愿要见佛呢?

  答:真如的理体,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和虚空一样,难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一间黑暗的屋子,如果只点了一两盏灯,虽然满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显得很暗。即使灯数渐渐增多,可以说是大大光明了,然而,又那里比得上太阳光呢?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虽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然而,又怎么比得上如太阳光的佛呢?第五大门中,分四部分来讲,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以便快速获得不退之位。第二、分别此土与净土在修禅观照的不同,劝众人往生。第三、此秽土与彼净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与无漏的比较。第四、引用经典证明,劝后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分二部分讲,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二、回答问题。

  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一切的众生,没有不厌恶痛苦,追求快乐的。全都畏惧束缚,追求解脱,也都想早日证成无上菩提。因此,首先必须要发起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很难识知,很难发起。即使发了菩提心,经上说,还必须要修信心、精进、忆念、戒律、禅定、智慧、舍心、护法、发愿、回向等十种修行,才能往菩提路上前进。而且此修道的身体,还必须要相续不绝,有一万劫之久,才能证得不退的果位。而现今的凡夫,目前只能叫做信心想力轻如鸿毛,也叫做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尚未能脱离三界的火宅。何以知道呢?因为根据菩萨璎珞经中所说,完全具备入道的修行果位,就是如此,所以叫做难以修行的道路。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在一万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所烧。如果能够明白相信佛经所言,发愿往生净土,不管这辈子寿命的长短,只要一往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修行一万劫的功德相等。诸位佛弟子呀,为何不想想,而不舍弃难行道,转修易行道呢?

  在俱舍论中,也有提到难行道及易行道这二种道。论上说,难行道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劫,都要具备福德及智慧的资粮,还有六波罗蜜的一切诸修行。而每一种修行中,又都有百万种难行的道路,如此才能进入一个果位,这就叫难行道。

  该论又说,易行道是有特别的方便法门,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就叫易行道。

  现在劝大家归向极乐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业,全都回向净土,只要能专心至极的念佛,命终时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该国,就能获得究竟的清凉,这样岂能不叫做易行道吗?要知道这个道理啊。

  二、回答问题:你说只要发愿往生净土,在此土寿命尽了之后,就能往生,经典上可有证明?

  答:分七部分,引用经论来证明。…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