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P21

  ..續本文上一頁經雲,人壽百歲,夜消其半,即是減卻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內,十五年已來,未知善惡,八十已去,昏耄虛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于中外則王官逼迫,長征遠防,或系在牢獄。內則門戶吉凶,衆事牽纏,茕茕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計,可有幾時得修道業?如此思量,豈不哀哉,何得不厭?又彼經雲,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一念起惡,受一惡身。十念念惡,得十生惡身。百念念惡,受一百惡身。計一衆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惡,惡即遍滿叁千國土,受其惡身。

  惡法既爾,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計一衆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叁千國土善身亦滿。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彌陀佛,或至多年,後生無量壽國,即受淨土法身,恒沙無盡,不可思議也。今既穢土短促,命報不遠,若生阿彌陀淨國,壽命長遠,不可思議。是故無量壽經雲,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國者,壽命長遠,億百千劫,與佛同等,故號阿彌陀。”各宜量此利大,皆願往生也。又善王皇帝尊經雲,其有人學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憶念晝夜一日,若二日,或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複于中欲還悔者,聞我說是善王功德,命欲盡時,有八菩薩,皆悉飛來,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終不得止。

  自此已下,又引大經偈爲證,贊雲:“其有衆生生安樂,悉具叁十有二相。智慧滿足入深法,究暢道要無障礙。隨根利鈍成就忍,叁忍乃至不可說。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雜惡趣。除生他方五濁世,示現同如大牟尼。生安樂國成大利,是故至心願生彼。”第九大門中,分二部分來說,第一、痛苦快樂及善惡的相對照。第二、比較兩邊壽命的長短。

  第一中又分二部分:苦樂善惡的相對照。引用無量壽經來證明。

  第九大門譯:

  苦樂善惡相對照是說,在此娑婆世界,雖然有苦樂二種果報,但大多是樂少苦多。重的苦就是叁惡道中被燒的痛苦,輕的苦就是諸天及人間的戰爭和疾病,連續不斷的發生,從久遠劫以來,就沒有斷過。縱然人間和天上稍有快樂,也像泡沫和電光般,發生和滅亡都十分迅速,所以說娑婆世界只有痛苦,只有惡事。而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則是流水、鳥雀和樹林,經常吐露出道法之音,講說修道及教理,內容既清淨又明白,能夠使聽聞的人悟入佛性。二、引用經典證明。淨土論說,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安樂國的,就和心地清淨的菩薩沒有兩樣。心地清淨的菩薩和上地菩薩,最後都同樣證得寂滅忍,所以是不會退轉的。

  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有五種大利益:第一、經上說:“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如果身體不是真金色的話,我就不取證佛果。”

  二、經上說:“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如果身形色貌不相同,有美好醜陋之分別的話,我就不取證佛果。”叁、經上說:“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如果沒有宿命智,連百千億那由他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話,我就不取證佛果。”四、經上說:“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沒有天耳通,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的法都聽不到,而且不全部照著做的話,我就不取證佛果。”五、經上說:“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國土,沒有他心智,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的衆生,心想什麼都不知道的話,我就不取證佛果。”該國利益的事,根本就講不完,只要發願往生,一定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西方淨土只有善事,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也沒有惡事。

  第二、說明壽命的長短。這裏人們的壽命,大多不超過一百年,而且超過百歲的少,少于百歲的多。有人出生的那年就夭亡了,有人在兒童期就死亡,甚至在母胎中就受傷而墮胎的。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衆生造業很複雜,所以人們所受的果報也就大不相同。

  因此涅槃經說:“造作黑色的業,果報也是黑的。造作白色的業,果報也是白的。造作清淨的業,或造作雜業,果報也如此。”淨度菩薩經說,人在一百年的壽命中,夜晚就去掉了一半,也就是減了五十年。在剩余的五十年中,十五歲以前,不知道何謂善惡。八十歲以後,頭腦昏沈身體虛弱,只能感受到年老的痛苦。除此之外,就只剩十五年了。這十五年中,外面有政府官員的逼迫,要服兵役到遠方打仗或駐防,或是被關在監獄中。裏面則要管家門的吉凶之事,家務衆事牽纏不已,獨自忙個不停,經常追求缺乏之物。如此推計之下,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修行道業呢?細細思量,人生如此豈不可悲,怎能不厭倦呢?

  此經又說,人生在世間,一天一夜之間,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惡念,就會受一個惡業之身。十個惡念的念頭,就會受十生的惡業之身。一百個惡念,就受一百世惡身。如此一個衆生,在一輩子之中,一百年都生惡念的話,叁千大千世界的國土中,全部都充滿了此衆生的惡業之身。惡法既然如此,善法也是如此。一念起善心,就受一個善業之身。百念起善心,就受一百個善業之身。如此一個衆生,在一輩子之中,百年都起善念,則叁千大千世界,充滿此衆生的善業之身。

  如果衆生能夠以十年或五年,來念阿彌陀佛,或者很多年念佛,後來生到無量壽國土時,就會受淨土的法身,此法身猶如恒河沙般無有窮盡,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穢土生命短促,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如果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壽命的長遠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無量壽經上,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彼佛爲什麼叫阿彌陀?舍利弗,因爲十方世界的人天往生到該國的,壽命都很長遠,有億百千劫,和佛一樣,所以叫做阿彌陀。”各位要思量這種大利益,要發願往生啊。

  善王皇帝尊經說,有人學道,想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晝夜憶念佛,一天、二天、叁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如果中途後悔的,由于聽了這部善王經的功德,在命欲終時,會有八位菩薩飛來,迎接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而不會不往生。下面引用無量壽經的偈語證明,偈語贊歎說:“衆生生到安樂國的話,就會具備叁十二相,智慧充滿足以得入深法中,能究竟暢達佛道而沒有障礙。隨往生者根器的利鈍,而成就忍法,不僅成就叁忍,乃至不可說忍。往生者獲得宿命通等五通,經常能自由自在,一直到成佛都不再投胎惡道。除非爲了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所以才生到其他的五濁惡世之中。往生安樂國能夠成就這麼大的利益,因此要以至誠的心發願往生。”

  (7)第十大門

  第十大門本文:

  第十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依大經引類證誠。第二、釋回向義。

  第一、依大經引類證誠者。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十方菩薩無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齊歸,故知不可思議事也。是故大經贊雲:“神力無極阿彌陀,十方無量佛所贊。東方恒沙諸佛國,菩薩無數悉往觐,亦複供養安樂國。菩薩聲聞諸大衆,聽受經法宣道化,自余九方亦如是。”

  第二、釋回向義者。但以一切衆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願成佛心,然依所修行業,未滿一萬劫已來,猶未出火界,不免輪回。是故聖者愍斯長苦,勸回向西,爲成大益。然回向之功,不越于六。何等爲六?一者、將所修諸業,回向彌陀。既至彼國,還得六通,濟運衆生,此即不住道也。二、回因向果。回下向上。回遲向速,此即不住世間也。回施衆生,悲念向善。回入去,卻分別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是故大經雲:“其有衆生,生我國者,自然勝進,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無回複之難。”故大經贊雲:“安樂菩薩聲聞輩,于此世界無比方,釋迦無礙大辯才,設諸假令示少分,最賤乞人立帝王,帝王複比金輪王,如是展轉至六天,次第相類皆如始,以天色像喻于彼,千萬億倍非其類,皆是法藏願力爲,稽首頂禮大心力。”

  第十大門譯:

  第十大門中,分二部分來講,第一、引證無量壽經。第二、解釋回向的意義。

  第一、引證無量壽經。十方的諸佛,沒有不勸人往生西方淨土的。十方的菩薩,沒有不同生西方淨土的。十方的人天,也都有意要往生淨土。所以可以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因此無量壽經贊歎說:“神通力量沒有極限的阿彌陀佛,是十方無量諸佛所贊歎的。東方如恒河沙數般多的諸佛國中,有無數的菩薩都去西方淨土觀看,也都供養安樂國。菩薩及聲聞等諸聖人,聽了阿彌陀佛的佛法之後,都到處宣化,其余九方的聖人也都如此。”

  第二、解釋回向的意義。一切的衆生,既然都有佛性,人人也都有成佛的願心,然而依照各人所修的行業來看,如果尚未滿一萬劫的話,就出不了叁界火宅,而免不了仍要輪回。所以聖人憐愍衆生要長久受苦,于是勸衆生要把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成就大的利益。回向的功用,不出下面所說的六種,一者、將所有修行的功業,回向彌陀淨土。往生淨土之後,獲得六種神通,再去濟度衆生,這就能夠不住著于道法之中。把修因回向果報。把下界生回向上界生。把遲成就回向速成就,也就是不住在世間。悲念衆生,希望衆生向善,而把功德回向衆生。回向入與去,也就是除卻分別之心。回向的功用,可以成就這六件事,所以無量壽經說:“衆生生到我的國土,自然能夠獲得殊勝的進步,超出平常每一地修行的常規,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都不會有任何的困難。”因此無量壽經贊歎說:“安樂國中的菩薩及聲聞,在娑婆世界找不到可以相比擬的。以釋迦牟尼佛無礙的大辯才,稍微來說一下此種比喻。譬如最微賤的乞丐與帝王相比,猶如帝王與金輪王相比,如此展轉一直相比到第六天,次第相比都如此。再以第六天子的色像,比喻淨土的菩薩衆,美醜相差有千萬億倍,這都是法藏菩薩願力所爲,所以我們向偉大心力的阿彌陀佛頂禮。”

  (8)第十一大門

  第十一大門本文:

  第十一大門中,略作兩番料簡:第一、勸一切衆生,托善知識,作向西意。第二、死後辨…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見聞錄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