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20

  ..续本文上一页是截断它的果报。恶道自然关闭,是关闭它的因缘,以上说明往生净土所脱离的东西。上升之道无有穷尽,达于极点,是彰显往生净土所获得的东西。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回愿往生西方净土的话,最多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一生到该国,就进入正定聚,这就和修道一万劫的功德相等。

  (5)第八大门

  第八大门本文: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忻彼。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挍。第三、释往生意。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悕彼者。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耆阇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

  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挍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何者?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势至,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

  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问有三番,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立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二、大论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也?

  第八大门译:

  大经赞云:“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已犹空断二想,然智慧炬照长夜。三明六道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八大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略举诸经来证明,劝大家舍弃此间,欣悦彼处。第二、比较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第三、解释往生的意思。第一、略举诸经来证明,劝大家舍弃此间,欣悦彼处。一、佛陀在耆阇崛山,说了二卷的无量寿经。二、在王宫及耆阇崛山二处法会,说了观无量寿佛经一部。三、在舍卫国说了阿弥陀经一部。四、十方随愿往生经证明往生净土。五、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六、有十往生经一卷。

  其余的大乘经论,赞叹西方净土的有很多,譬如请观音及大品般若经等。而龙树菩萨及天亲菩萨等的论著,也处处赞叹往生西方净土,至于其他的净土,他们都不如此叮咛后学之人。

  第二、比较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释迦如来住世只有八十年,只是暂时的出现,马上就走了,而且一去就不复返。停留的时间,还不满忉利天的一天。释迦如来在世的时候,救度众生的机缘也很微弱。就拿毗舍离国的人生病这件事来说,当时该国人民,生了五种怪病。眼睛变红,好像充血般。两耳流出脓来。鼻子流血。口不能言。所吃的东西,味道变成粗涩,六识闭塞,好像喝醉的人。

  有五个夜叉,叫做讫拏迦罗,脸黑得像墨,有五只眼睛,狗牙向上突出,吸人们的精气。当时的良医耆婆,尽了他的能力,也救不了这些人。于是月盖长者就带领了这些病人,来归向佛陀,向佛陀叩头求救。这时世尊起了无量的悲愍之心,告诉病人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你们要一心合掌,哀求要见他们。”

  于是众人都听从佛陀的劝告,合掌哀求西方三圣。这时阿弥陀佛就放出大光明,和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该国,他们说了大神咒,结果众生的一切病苦都消除,恢复了以往的健康。这二尊佛的神通力量,应该是齐平的,而释迦如来不显出自己的能力,却让弥陀佛发挥长处,是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全都归向阿弥陀佛之故。要知道释迦如来处处赞叹归向西方的用意,也正是昙鸾法师往生西方的意思。

  无量寿经称赞说:“安乐世界的声闻及菩萨众,对于诸天及人们的智慧全都洞彻通达。他们的身相庄严都相同,为了顺应他方众生所以列名于极乐世界。佛陀的容颜端正无人可比,精致微妙的身躯非是人天之身,佛身是虚无而无有极限的,所以向有平等力量的世尊顶礼。”

  第三、解释往生的意思,分二部分来说,解释往生的意思。回答问题。

  第一问:现在我们发愿要往生净土,但不知该如何起心意?

  答:只需要发愿,希望很快就能自利利他,利他要深广,证十信位、三贤位,摄受一切的正法,以契合融会不二法门,见佛性并证佛性,明白晓了诸法实相,以心观照有无二谛、因及果的先后次第、十地的优劣比较,得到喜忍、悟忍、信忍的三忍,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三道,获得无障碍金刚定,证得大涅槃。大乘法宽大运转,希望能无时间限制的住著,以尽无有边际的生死之海。

  问:发愿往生净土,必须要利益众生,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救拔的众生,现在就在此地。而既然行者已经发了度众之心,就应该在这里救拔苦恼的众生,因此为何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却先发愿往生净土?好像舍弃众生,而自己追求菩提的快乐般。答:这种比喻不对,为什么?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的,有二个人,都见到父母及眷属,掉在深渊之中。有一个人就直接跳下深渊,尽力去救他们,然而能力不够,结果和被救者一起灭亡。另一个人则走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艘船,然后乘船来接济溺水者,最后共同出离此灾难。菩萨也是如此,在尚未发心之前,在生死中流转,和众生没有差别。但是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取得大悲船之后,再乘著无碍的辩才,进入生死海之中,来救济运送众生出难。

  二、大智度论又说,菩萨生到净土之后,具备了大神通力,又有无碍的辩才,到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之时,都还不能使众生把恶心灭掉生出善心来,以增加道业,增进果位,合菩萨的心意。如果菩萨不往生净土,立即就在此秽土救拔众生的话,连大神通力及无碍辩才都没有,简直就好似把鸡逼入水中般,这样鸡怎能不湿呢?

  三、无量寿经上赞叹说:“安乐佛国土的诸菩萨,具有随众生根器而宣讲佛法的智慧,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我所有的一切万物,他们清净得像莲花一样,不沾染一点灰尘。他们的来去动止好比在泛舟,只为了要利益安乐众生,没有任何的爱好或厌恶。他们已经证空性,断了有无二想。他们燃烧智慧火炬以照明黑暗的长夜。他们具足了三明及六通,这些菩萨用心眼来观察万行。净土的菩萨具备了如此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众生以至诚心发愿要往生。”

  (6)第九大门

  第九大门本文:

  第九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苦乐善恶相对。第二、明彼此寿命长短比挍。

  就初段中有二:苦乐善恶相对。引大经为证。初言苦乐善恶相对者,在此娑婆世界,虽有苦乐二报,恒以乐少苦多,重则三涂痛烧,轻则人天刀兵疾病,相续连注,远劫已来,无有断时。纵有人天少乐,犹如泡沫电光,速起速灭,是故名为唯苦唯恶。

  弥陀净国,水鸟树林,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清白,能令悟入。

  二、引圣教为证者,净土论云,十方人天生彼国者,即与净心菩萨无二。净心菩萨即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忍,故更不退转。又引大经四十八愿中,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经云:“有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二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三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四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天耳通,下至不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五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欲论彼国利益之事,难可具陈,但当愿生,必不可思议。是故彼方唯善唯乐,无苦无恶也。

  第二、明寿命长短者。此方寿命,大期不过百年。百年之内,少出多减。或生年夭丧,乃至童子身亡,或复胞胎伤堕。何意然者?良由众生作因时杂,是以受报亦不得齐同也。

  是故涅槃经云:“作业时黑,果报亦黑。作业时白,果报亦白。净杂亦尔。”又据净度菩萨…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