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P20

  ..續本文上一頁是截斷它的果報。惡道自然關閉,是關閉它的因緣,以上說明往生淨土所脫離的東西。上升之道無有窮盡,達于極點,是彰顯往生淨土所獲得的東西。如果能夠下定決心,回願往生西方淨土的話,最多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一生到該國,就進入正定聚,這就和修道一萬劫的功德相等。

  (5)第八大門

  第八大門本文:

  第八大門中,有叁番料簡。第一、略舉諸經來證,勸舍此忻彼。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挍。第叁、釋往生意。第一、略舉諸大乘經來證,皆勸舍此悕彼者。一、謂耆阇崛山,說大經二卷。二、觀經一部,王宮耆阇兩會正說。叁、小卷無量壽經,舍衛一說。四、複有十方隨願往生經明證。五、複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一會正說。六、更有十往生經一卷。

  諸余大乘經論,指贊處多,如請觀音、大品經等。又如龍樹、天親等論,歎勸非一,余方淨土,皆不如此丁甯。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挍者,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諸天,不至一日。又釋迦在時,救緣亦弱。如毗舍離國救人現患等,何者?時毗舍離國人民,遭五種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叁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爲粗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訖拏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時有月蓋長者爲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求哀。爾時世尊,起無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等一心合掌求見。”于是大衆,皆從佛勸,合掌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觀音勢至,一時俱到,說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複如故。

  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衆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歎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奉贊雲:“安樂聲聞菩薩衆,人天智慧鹹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顔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第叁、釋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釋往生意。二、問答解釋。

  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叁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晖心,有無二谛、因果先後、十地優劣、叁忍叁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爲盡無邊生死海故。問有叁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衆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衆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舍衆生,自求菩提樂也?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雲,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立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衆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衆生。

  二、大論複雲,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衆生時,尚不能令衆生生善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阙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

  第八大門譯:

  大經贊雲:“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于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塵。往來進止若泛舟,利安爲務舍適莫。彼已猶空斷二想,然智慧炬照長夜。叁明六道皆已足,菩薩萬行觀心眼。如是功德無邊量,是故至心願生彼。”

  第八大門中,分叁部分來講。第一、略舉諸經來證明,勸大家舍棄此間,欣悅彼處。第二、比較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第叁、解釋往生的意思。第一、略舉諸經來證明,勸大家舍棄此間,欣悅彼處。一、佛陀在耆阇崛山,說了二卷的無量壽經。二、在王宮及耆阇崛山二處法會,說了觀無量壽佛經一部。叁、在舍衛國說了阿彌陀經一部。四、十方隨願往生經證明往生淨土。五、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六、有十往生經一卷。

  其余的大乘經論,贊歎西方淨土的有很多,譬如請觀音及大品般若經等。而龍樹菩薩及天親菩薩等的論著,也處處贊歎往生西方淨土,至于其他的淨土,他們都不如此叮咛後學之人。

  第二、比較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釋迦如來住世只有八十年,只是暫時的出現,馬上就走了,而且一去就不複返。停留的時間,還不滿忉利天的一天。釋迦如來在世的時候,救度衆生的機緣也很微弱。就拿毗舍離國的人生病這件事來說,當時該國人民,生了五種怪病。眼睛變紅,好像充血般。兩耳流出膿來。鼻子流血。口不能言。所吃的東西,味道變成粗澀,六識閉塞,好像喝醉的人。

  有五個夜叉,叫做訖拏迦羅,臉黑得像墨,有五只眼睛,狗牙向上突出,吸人們的精氣。當時的良醫耆婆,盡了他的能力,也救不了這些人。于是月蓋長者就帶領了這些病人,來歸向佛陀,向佛陀叩頭求救。這時世尊起了無量的悲愍之心,告訴病人說:“西方有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你們要一心合掌,哀求要見他們。”

  于是衆人都聽從佛陀的勸告,合掌哀求西方叁聖。這時阿彌陀佛就放出大光明,和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一起來到該國,他們說了大神咒,結果衆生的一切病苦都消除,恢複了以往的健康。這二尊佛的神通力量,應該是齊平的,而釋迦如來不顯出自己的能力,卻讓彌陀佛發揮長處,是爲了要使一切的衆生,全都歸向阿彌陀佛之故。要知道釋迦如來處處贊歎歸向西方的用意,也正是昙鸾法師往生西方的意思。

  無量壽經稱贊說:“安樂世界的聲聞及菩薩衆,對于諸天及人們的智慧全都洞徹通達。他們的身相莊嚴都相同,爲了順應他方衆生所以列名于極樂世界。佛陀的容顔端正無人可比,精致微妙的身軀非是人天之身,佛身是虛無而無有極限的,所以向有平等力量的世尊頂禮。”

  第叁、解釋往生的意思,分二部分來說,解釋往生的意思。回答問題。

  第一問:現在我們發願要往生淨土,但不知該如何起心意?

  答:只需要發願,希望很快就能自利利他,利他要深廣,證十信位、叁賢位,攝受一切的正法,以契合融會不二法門,見佛性並證佛性,明白曉了諸法實相,以心觀照有無二谛、因及果的先後次第、十地的優劣比較,得到喜忍、悟忍、信忍的叁忍,見道、修道、無學道的叁道,獲得無障礙金剛定,證得大涅槃。大乘法寬大運轉,希望能無時間限製的住著,以盡無有邊際的生死之海。

  問:發願往生淨土,必須要利益衆生,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救拔的衆生,現在就在此地。而既然行者已經發了度衆之心,就應該在這裏救拔苦惱的衆生,因此爲何在發了菩提心之後,卻先發願往生淨土?好像舍棄衆生,而自己追求菩提的快樂般。答:這種比喻不對,爲什麼?正如大智度論所說的,有二個人,都見到父母及眷屬,掉在深淵之中。有一個人就直接跳下深淵,盡力去救他們,然而能力不夠,結果和被救者一起滅亡。另一個人則走到遙遠的地方,去找一艘船,然後乘船來接濟溺水者,最後共同出離此災難。菩薩也是如此,在尚未發心之前,在生死中流轉,和衆生沒有差別。但是在發了菩提心之後,就先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取得大悲船之後,再乘著無礙的辯才,進入生死海之中,來救濟運送衆生出難。

  二、大智度論又說,菩薩生到淨土之後,具備了大神通力,又有無礙的辯才,到娑婆世界教化衆生之時,都還不能使衆生把惡心滅掉生出善心來,以增加道業,增進果位,合菩薩的心意。如果菩薩不往生淨土,立即就在此穢土救拔衆生的話,連大神通力及無礙辯才都沒有,簡直就好似把雞逼入水中般,這樣雞怎能不濕呢?

  叁、無量壽經上贊歎說:“安樂佛國土的諸菩薩,具有隨衆生根器而宣講佛法的智慧,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也沒有了我所有的一切萬物,他們清淨得像蓮花一樣,不沾染一點灰塵。他們的來去動止好比在泛舟,只爲了要利益安樂衆生,沒有任何的愛好或厭惡。他們已經證空性,斷了有無二想。他們燃燒智慧火炬以照明黑暗的長夜。他們具足了叁明及六通,這些菩薩用心眼來觀察萬行。淨土的菩薩具備了如此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衆生以至誠心發願要往生。”

  (6)第九大門

  第九大門本文:

  第九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苦樂善惡相對。第二、明彼此壽命長短比挍。

  就初段中有二:苦樂善惡相對。引大經爲證。初言苦樂善惡相對者,在此娑婆世界,雖有苦樂二報,恒以樂少苦多,重則叁塗痛燒,輕則人天刀兵疾病,相續連注,遠劫已來,無有斷時。縱有人天少樂,猶如泡沫電光,速起速滅,是故名爲唯苦唯惡。

  彌陀淨國,水鳥樹林,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清白,能令悟入。

  二、引聖教爲證者,淨土論雲,十方人天生彼國者,即與淨心菩薩無二。淨心菩薩即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忍,故更不退轉。又引大經四十八願中,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經雲:“有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二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叁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四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天耳通,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五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欲論彼國利益之事,難可具陳,但當願生,必不可思議。是故彼方唯善唯樂,無苦無惡也。

  第二、明壽命長短者。此方壽命,大期不過百年。百年之內,少出多減。或生年夭喪,乃至童子身亡,或複胞胎傷墮。何意然者?良由衆生作因時雜,是以受報亦不得齊同也。

  是故涅槃經雲:“作業時黑,果報亦黑。作業時白,果報亦白。淨雜亦爾。”又據淨度菩薩…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見聞錄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