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爲了祈福避禍才斷惡修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積善必定福蔭子孫,積惡必定禍延子孫,這本來就不會有所差錯。自召就是自己招來,自作自受。天地並沒有私心,吉凶禍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頭未動時,心地是清淨的,如同虛空一般,哪有善惡之別!只因念頭剛動,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最初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後來日積月累,就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于起心動念之時,所以太上一開始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動念時,要加緊提醒自己保持警覺,若有絲毫差錯,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故事】宋朝的趙康靖,備置瓶子和豆粒兩種東西,每當起了一個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內;若是起了一個惡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內。剛開始投入瓶內的黑豆非常多,後來漸漸減少,最後連善惡兩種念頭都沒有了,瓶與豆也就棄而不用。這是因爲心地已經清淨而光潔明澈。
【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裏的草一樣,雖然沒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長,但它卻每天增加;作惡有如磨刀用的石塊,雖然不能明顯發覺它在減損,但實際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禍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增減,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人們的心地。”佛經上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善與惡的報應,就像是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永遠都不會分離。
【分析】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報應是就天理而言。形體端正,影子就會端正;形體歪斜,影子也會歪斜,總是不會有絲毫的偏差。種善因得樂果、造惡因得苦果,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無奈愚癡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惡。因爲他看到現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運坎坷,而有些爲惡的人卻能享有高壽。看到現世所受的種種果報都不一樣,于是就會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要知道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結的案子;世上純善或純惡的人少,時而爲善、時而爲惡的最爲普遍。念頭會轉變,報應也會隨之斟酌。有的報在自己身上,有的報在子孫;有的報在現世,有的報在來世。報應的大小快慢,雖然經常會有變化遷移,但絲毫都不會産生錯誤。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所以,不要只是談論目前,應該觀察究竟,善惡果報哪裏不是如影隨形呢?
【故事】清朝時崇明島有一位黃永爵,曾有相士斷定他一生無子,而且壽命只有六十歲。後來有一條南洋的船,在海上遇到風難正要翻覆時,黃永爵急忙拿出十兩銀子,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叁條人命。後來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驚訝地說:“你現在滿臉陰骘紋,一定是累積了很大的功德,不但會有兒子,而且兒子還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獲享高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則活到九十幾歲,得到了善終。天道之可靠就是如此,人們爲何不肯去惡從善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解釋】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依照人們所犯的輕重,來削減他們的壽命。
【分析】天有叁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爺、土地神;又有舉意司,專門主管人們起心動念的善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天心是仁慈博愛的,希望世人在獨知之處能夠生起行善去惡之念,因此才會有司過之神在暗中檢察人們的過失,衡量輕重以作爲減除壽命的依據。所以說:“人間的私語,上天聽起來像響雷;暗室中所做的虧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閃電一樣明亮。”《詩經》提到:上帝一直都對著你,天天在鑒察著。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諸神就在面前仔細傾聽著。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我們心中獨知處,自然有鬼神監視,比公開宣布衆多罪狀時更嚴格,這就是須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華嚴經》說:人出生後就有兩位天人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經常見到人,人卻看不到天人。這兩位就是主管善惡的二部童子,人們每天廿四小時之中,凡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們跟隨在身邊,不可以讓惡念持續不斷。若是偶然生起了惡念,也要立刻警覺,予以滅除。所以克己必須先從較難克製之處開始,一直窮究到念頭的生滅處;如果能夠這樣子去用功,那麼我們的業障瞬間就能清淨湛然,如同虛空一般。能夠這樣,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禅師,在禅定中看見兩位僧人在談話,起初有天神在旁護持,傾聽很久以後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惡鬼唾罵他們,而且掃除他們的足迹。這是因爲兩位僧人最初是在談論佛法,接著卻談論俗事,最後竟論起財利供養。談論世間俗事,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更何況今人的身口意叁業,有還不止如此的呢!他們受到鬼神的責備,又會是怎樣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解釋】壽算被減除之後,就會變得貧窮家破,經常遭遇憂愁災難。
【分析】從此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實際說明減除壽算之事。因爲不善之人那種欺騙掩飾的行爲被神明察見,以至于減除壽算,所以貧窮家破、憂愁災難相繼到來。福善禍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們若想趨吉避凶,必定要改過遷善;其中最重要的,應當先調治本心,檢點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不可以讓它放逸,墮入邪惡的業網。應當互相勸誡,心口相互誨勉。從一日一時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刹那,都要保持簡默,自我克製心念、謹慎言語、調治身行。久久不令間斷,自然不因外境而影響心境,心地自然清淨,沒有任何欲念,這樣全體都是善的,怎會到減除壽算而貧困家破的地步呢?
【故事】奉符縣令錢若愚,爲人奸險固執,年輕時就補了官職,但所到任之處大都不能完成任期;晚年生活更爲窘困,兒女相繼死亡,衣食因而不繼,于是向神明祈求。後來夢到神明告訴他說:“你因爲做了太多惡業,壽命已經被奪盡了,你還要以貧窮家破爲苦,而來求我嗎?”
人皆惡之。
【解釋】人人都厭惡他。
【分析】道教《玉樞經》說:“人若不修善業,上天必定斬他的神、攝他的魄,使他顛倒錯亂,被人厭惡、嫌棄、迫害。”現在怨恨別人欺負我的人,哪知這是上天已經奪除他的審察能力,使他在世上處處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實,就應洗心革面,改惡向善。天心是仁慈寬厚的,不會誅滅已經悔過的人。從前的過失是可以彌補的,往後的善行是可以謀求的。不論是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只要能改過遷善,成功則是一樣的,千萬不可以自暴自棄。造作惡事的人爲何會令大家討厭呢?這是因爲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爲人性本善,良知是人人本具的。盼望大家都能夠推此一念,努力行善,就像是怕落于人後似的;見到不善,就像以手探入熱湯一樣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勵,修到純善無惡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討厭別人的過惡,卻不去除自己的過惡,這樣怎能不遭受他人的厭惡呢?
【故事】宋朝的秦桧,平生欺君誤國、殘害忠良,百世以來,世人莫不厭惡他的奸詐;而嶽飛則是精忠報國之人,後世無不景仰他的風範。杭州西湖邊的嶽王祠前,有鐵鑄的秦桧和其妻王氏的像,跪在桌前,旁邊還挂著木製的手掌。遠近前來參拜的人,都欽佩地跪拜嶽王,卻會拿起木掌批打秦桧夫婦的鐵像。
刑禍隨之。
【解釋】刑罰和災禍都隨之而來。
【分析】《華嚴經》說:“南閻浮提衆生,處在五濁惡世之中,不肯修十善,專造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不孝父母、不敬叁寶,更是互相忿恨爭鬥、毀謗汙辱、任情起見、非法謀求。由這些因緣感召刀兵、饑馑、疾病、死喪、人禍、天災,受種種惡報。”從此來說,一切惡報都是自己所招,並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實際修習諸善卻得到了惡報,絕對沒有這種道理。
【故事】漢朝的梁統,乞請朝廷加重刑罰,朝廷不允許。後來夢到神明對他說:“雖然朝廷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但是陰府已經記錄了你的罪過。你現在想以刑罰來殘害世人,子孫怎能免除刑罰之災呢?獲罪于天,祈禱也是無濟于事。”後來梁統的兒子都死于非命,到了梁冀,罪惡積得更深,因而導致滅族的慘境。
吉慶避之。
【解釋】吉祥與喜慶都避開他。
【分析】天道是不會偏私的,惟有善良的人才會獲得眷顧。人們若能去惡從善,恭慎自己、順應天理,心地自然會與天道契合,行爲和福報會遇。如果與此相反,在陽世一定難逃刑罰,在陰間則會招致鬼神伏誅。壽算減除後,吉慶必然遠離,凶險則會到來,這是免除不了的。
【故事】從前有一位讀書人王生,天性奸詐邪惡,所做之事都違背天理。當他參加秋試時,因文章非常好,房師想推薦他名列前茅。等到填榜時,試卷忽然不見,填榜完畢後,才從房師袖中掉出來。房師大悔,暗中和王生見面,答應以其他方法補償。不久房師轉調吏部,王生因捐納財貨而進入大學。到了再度赴考,房師正好在考選司任職,看到王生大爲歡喜,就暗中交代挑選一個好缺,借著帝王爲宣示恩德所頒布的條例來揀選他。但當選期到時,房師卻因父喪而離職。過了叁年,房師守孝完畢,再度被朝廷起用,仍在選司任職。王生也以資深學員身分應選。房師特別爲他揀選一個官職,萬金薪俸指日可待。經過沒幾天,王生卻因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喪。房師很憐憫王生的命運坎坷,就推薦他到巡撫家當家教,叁年可望領得千金。但還不到一個月,巡撫竟因舊案爆發而革職。王生一生屢有奇遇,卻都成了畫餅,內心憤憤不平而生病,躺在床上叁年。有一天,他突然覺悟地說:“這都是我積惡所造成的呀!”後來病…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