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24

  ..續本文上一頁栻去買□魚刺,暗中毒死這棵樹;陳栻卻不肯這麼做,並且說:“彼此都是想要圖個吉利,況且這棵樹長得如此茂盛,我怎麼忍心殺死它呢?”不到一年,這棵樹在偶然之間,被大風一吹連根拔起,因此被樹遮蔽住的天心,也就豁然而開了;陳栻的兒子陳煃,之後考試連連獲捷,官做到了禦史。

  恚怒師傅。

  【解釋】

  因爲師傅的教訓責備,而對師傅産生了恚恨憤怒。

  【分析】

  恚怒師傅與“慢其先生”是不一樣的,慢是沒有原因無緣無故而輕慢;而這裏是因爲師傅的教訓責備,而對師傅生了恚恨憤怒。古時候,弟子事奉老師的規矩,就是不可以冒犯師長,也不可以對老師隱瞞了自己的缺失;凡是老師有所教訓和指導,都應當要虛心和氣的接受,怎麼可以對老師恚恨憤怒呢?如果因爲老師的教訓責備而恚恨憤怒,那麼他必定是薄德無福的人啊!

  故事一:

  明朝人汪會道,天性聰穎過人,看書可以過目不忘,而且馬上就能背誦;八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但是他事奉師傅的態度,則是異常的傲慢;稍微不如意,就在老師的背後憤怒的臭罵;有一天,他獨自坐在書房裏面,忽然打了一個呵欠,口中竟跳出一個鬼來,指著他說道:“汪會道,你本來可以大魁天下考中狀元的,但是因爲你恚恨憤怒師傅不敬師長,上帝已經削去了你的祿籍,我也要從此離你而去了啊!”說完之後,鬼就不見了。汪會道這時候再翻閱已往曾經讀過的書,竟然一個字也不認識了。

  故事二:

  東漢的大儒魏昭,少年的時候見到郭林宗,以爲“經師容易遇到,人師卻是難逢”;于是就請求在郭林宗的身旁侍奉,做些打掃的工作。郭林宗有一次生病,就命魏昭煮粥,稀飯煮好之後,魏昭就端給郭林宗吃。郭林宗這時候就大聲的呵斥魏昭說:“爲長輩煮稀飯,而不加意的恭敬事奉,這樣會使得長輩吃不下啊!”魏昭就再次的煮粥,而且恭敬的事奉;郭林宗又同樣的呵斥了他叁遍,而魏昭的容貌臉色絲毫都沒改變;郭林宗就對他說:“我開始的時候,只是見到了你的面,從今以後,我知道你的心了啊!”

  故事叁:

  宋朝人鄧至,是一位私塾老師,善長運用誘導幫助的方法來教學生,孝悌的道理更是不絕于口;遇到人都很誠懇盡心的爲他們講解開導。神宗皇帝時,他的長子鄧绾爲翰林學士,次子鄧績和兩個孫子,都考中了同一榜的進士;大家都說:“這都是鄧至盡心至誠的教學,所得到的善報啊!”大體上說來,一般人家的小孩,他們的氣質多是可以在朝夕之間,因爲教化而改變;然而也有驕縱成性的孩子,容易迷失懶惰,這都要靠他們的老師,善巧方便的勸導,使他們明白道理,早日覺悟回頭啊!

  抵觸父兄。

  【解釋】

  沖撞觸犯了父親兄長。

  【分析】

  這裏說的抵觸,和前面所講的暗侮不同,暗侮君親的罪惡隱微而深,而抵觸父兄的罪孽則甚爲明顯,凡是在言語行事之間,稍微有些不順從的意思就是抵觸;須知父兄爲五倫之首,而孝悌乃是人道之先;所以對父親兄長應當要恭敬順從,講話的聲音要柔和,臉上的顔色要愉悅;即使是父親稍微有些偏私,兄長侵淩欺負自己,也只能委曲的加以解釋,反省自修;萬一父兄還是執迷不悟,不肯改變自己,也必須要和氣平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感到這樣做是周全適當的。若是自己稍微有些忿怒之氣,必定就會犯下了抵觸父兄的罪孽,那就會違背了倫常,悖逆了孝悌的道理,而被天地所不容了。

  故事一:

  明朝鵝湖人費宏,曾與一位同年好友在下棋的時候,互相的爭勝;費宏就開玩笑的打了同年朋友一巴掌,朋友因此而不高興。費宏覺得很後悔,每天都到朋友的家中請罪,而朋友則始終不肯出來和他見面。費宏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情很生氣,就封了一條竹板,派人送到京城,叫費宏自己用竹板打自己;費宏就拿了父親的信和竹板,到朋友家中,自己用竹板責打自己叁次,這時候朋友才出來見面,兩人就抱頭痛哭;費宏說:“這是我造的罪,你爲何也哭呢?”朋友說:“你尚且有父親在督促責備你,而我想求督促責備我的人,已經都不可得了啊!”從此兩人相好如初。

  【再析】

  由此而觀,雖然父親已經過世了,但是遇到這樣的事情還能哀傷感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在父親在世的時候,絕對不忍心去抵觸父親啊!然而今天每個人的父親雖然多還在世,但相聚的時間未必是很長的啊!人生的短暫與別離,想起來就令人痛心!我們還能不孝悌恭敬嗎?

  故事二:

  後魏人崔孝暐,事奉哥哥孝芬,非常旳恭敬和順,坐站進退,都是惟兄之命是從,一分錢,一尺布,從不入自己的私房,家中的婦人,也都能夠相親相愛,這也是今日世俗所罕見的情形啊!

  【再析】

  明朝顔茂猷先生說:“現在人不孝順父母,原因只是不肯自己扪心的想想啊!你只要想想,自己的身體是從那裏來的?父母將來要到那裏去?新的枝葉既然已經生起,而舊的根本就快要枯萎了啊!我們只用極平常的飲食奉養父母,使父母歡心,這樣怎麼能夠報答親恩于萬一呢?如果常常這樣的想,則孝心自然就會生出來了啊!”又說:“現在人不尊敬兄長,也是不肯反心自問啊!只要想到茫茫浩瀚的宇宙,我才出世沒有多久的時間啊!而人海茫茫,又能有幾個人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呢?從小就生長在一起,玩在一起,老來應當要互相的扶持,這樣兄弟之情,自然就會誠摯了啊!世人只要將費宏、崔孝暐這兩個故事,以及顔先生的說法,仔細的熟閱深思,自然就會感動的涕泗縱橫,而自己孝悌的真性,就和盤托出來了啊!所以抵觸父兄的報應,又何必再列出來呢?”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叁終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