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栻去买□鱼刺,暗中毒死这棵树;陈栻却不肯这么做,并且说:“彼此都是想要图个吉利,况且这棵树长得如此茂盛,我怎么忍心杀死它呢?”不到一年,这棵树在偶然之间,被大风一吹连根拔起,因此被树遮蔽住的天心,也就豁然而开了;陈栻的儿子陈煃,之后考试连连获捷,官做到了御史。
恚怒师傅。
【解释】
因为师傅的教训责备,而对师傅产生了恚恨愤怒。
【分析】
恚怒师傅与“慢其先生”是不一样的,慢是没有原因无缘无故而轻慢;而这里是因为师傅的教训责备,而对师傅生了恚恨愤怒。古时候,弟子事奉老师的规矩,就是不可以冒犯师长,也不可以对老师隐瞒了自己的缺失;凡是老师有所教训和指导,都应当要虚心和气的接受,怎么可以对老师恚恨愤怒呢?如果因为老师的教训责备而恚恨愤怒,那么他必定是薄德无福的人啊!
故事一:
明朝人汪会道,天性聪颖过人,看书可以过目不忘,而且马上就能背诵;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但是他事奉师傅的态度,则是异常的傲慢;稍微不如意,就在老师的背后愤怒的臭骂;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书房里面,忽然打了一个呵欠,口中竟跳出一个鬼来,指著他说道:“汪会道,你本来可以大魁天下考中状元的,但是因为你恚恨愤怒师傅不敬师长,上帝已经削去了你的禄籍,我也要从此离你而去了啊!”说完之后,鬼就不见了。汪会道这时候再翻阅已往曾经读过的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了。
故事二:
东汉的大儒魏昭,少年的时候见到郭林宗,以为“经师容易遇到,人师却是难逢”;于是就请求在郭林宗的身旁侍奉,做些打扫的工作。郭林宗有一次生病,就命魏昭煮粥,稀饭煮好之后,魏昭就端给郭林宗吃。郭林宗这时候就大声的呵斥魏昭说:“为长辈煮稀饭,而不加意的恭敬事奉,这样会使得长辈吃不下啊!”魏昭就再次的煮粥,而且恭敬的事奉;郭林宗又同样的呵斥了他三遍,而魏昭的容貌脸色丝毫都没改变;郭林宗就对他说:“我开始的时候,只是见到了你的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心了啊!”
故事三:
宋朝人邓至,是一位私塾老师,善长运用诱导帮助的方法来教学生,孝悌的道理更是不绝于口;遇到人都很诚恳尽心的为他们讲解开导。神宗皇帝时,他的长子邓绾为翰林学士,次子邓绩和两个孙子,都考中了同一榜的进士;大家都说:“这都是邓至尽心至诚的教学,所得到的善报啊!”大体上说来,一般人家的小孩,他们的气质多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因为教化而改变;然而也有骄纵成性的孩子,容易迷失懒惰,这都要靠他们的老师,善巧方便的劝导,使他们明白道理,早日觉悟回头啊!
抵触父兄。
【解释】
冲撞触犯了父亲兄长。
【分析】
这里说的抵触,和前面所讲的暗侮不同,暗侮君亲的罪恶隐微而深,而抵触父兄的罪孽则甚为明显,凡是在言语行事之间,稍微有些不顺从的意思就是抵触;须知父兄为五伦之首,而孝悌乃是人道之先;所以对父亲兄长应当要恭敬顺从,讲话的声音要柔和,脸上的颜色要愉悦;即使是父亲稍微有些偏私,兄长侵凌欺负自己,也只能委曲的加以解释,反省自修;万一父兄还是执迷不悟,不肯改变自己,也必须要和气平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感到这样做是周全适当的。若是自己稍微有些忿怒之气,必定就会犯下了抵触父兄的罪孽,那就会违背了伦常,悖逆了孝悌的道理,而被天地所不容了。
故事一:
明朝鹅湖人费宏,曾与一位同年好友在下棋的时候,互相的争胜;费宏就开玩笑的打了同年朋友一巴掌,朋友因此而不高兴。费宏觉得很后悔,每天都到朋友的家中请罪,而朋友则始终不肯出来和他见面。费宏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很生气,就封了一条竹板,派人送到京城,叫费宏自己用竹板打自己;费宏就拿了父亲的信和竹板,到朋友家中,自己用竹板责打自己三次,这时候朋友才出来见面,两人就抱头痛哭;费宏说:“这是我造的罪,你为何也哭呢?”朋友说:“你尚且有父亲在督促责备你,而我想求督促责备我的人,已经都不可得了啊!”从此两人相好如初。
【再析】
由此而观,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了,但是遇到这样的事情还能哀伤感动;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在父亲在世的时候,绝对不忍心去抵触父亲啊!然而今天每个人的父亲虽然多还在世,但相聚的时间未必是很长的啊!人生的短暂与别离,想起来就令人痛心!我们还能不孝悌恭敬吗?
故事二:
后魏人崔孝暐,事奉哥哥孝芬,非常旳恭敬和顺,坐站进退,都是惟兄之命是从,一分钱,一尺布,从不入自己的私房,家中的妇人,也都能够相亲相爱,这也是今日世俗所罕见的情形啊!
【再析】
明朝颜茂猷先生说:“现在人不孝顺父母,原因只是不肯自己扪心的想想啊!你只要想想,自己的身体是从那里来的?父母将来要到那里去?新的枝叶既然已经生起,而旧的根本就快要枯萎了啊!我们只用极平常的饮食奉养父母,使父母欢心,这样怎么能够报答亲恩于万一呢?如果常常这样的想,则孝心自然就会生出来了啊!”又说:“现在人不尊敬兄长,也是不肯反心自问啊!只要想到茫茫浩瀚的宇宙,我才出世没有多久的时间啊!而人海茫茫,又能有几个人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呢?从小就生长在一起,玩在一起,老来应当要互相的扶持,这样兄弟之情,自然就会诚挚了啊!世人只要将费宏、崔孝暐这两个故事,以及颜先生的说法,仔细的熟阅深思,自然就会感动的涕泗纵横,而自己孝悌的真性,就和盘托出来了啊!所以抵触父兄的报应,又何必再列出来呢?”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白话节本卷三终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