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鬼卒罵他說:“本來在十個月以前,你的福祿早就完了。因爲你吃素的緣故,所以壽命才延到現在。現在你把吃素的功德賣掉了。你的壽命變成負的啦,已經給你多活幾個月了。”這兩個鬼卒說完話,就要把他抓去。王先生請鬼卒暫緩一天,他一定把銀子退還朋友,而且從今以後,一定恢複吃長素。
第二天一大早,王先生急忙拿著銀子去找那位朋友,並且要向他贖回功德的字據。沒想他的朋友說:“昨天我把字據帶回來的時候,就馬上在神像前焚化了。”王先生聽了以後,悔恨交加,不久就死了。由此可知,出錢財請高僧來一起誦經和拜忏,必定可以得到福報。(見《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下)
(二)貪小失大
《法句譬喻經》上記載: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費迦沙。進入羅閱城,被一頭母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很害怕惹來麻煩,就把那頭母牛廉價出售了。可是當買主牽著那頭牛去喝水時,也被那頭母牛從背後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氣忿。立即把母牛殺了,又把肉賣給人。有一個農夫買了母牛的頭。當他走累了,想在樹下休息時,就把母牛的頭挂在樹上;可是沒想到牛頭卻從樹上掉落下來,牛頭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農夫也一命嗚呼了。
瓶沙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認爲很奇怪,就跑去問佛陀。佛陀說:“從前有叁個商人向一位開旅館的老婦人借宿。借宿本來是應該給錢的,可是這叁個人以爲老婦人孤獨無能。就等老婦人出外時,偷偷地溜走了。一來被老婦人追到。這叁個商人卻賴皮說:“我們已經給你住宿的錢了,你怎麼可以再來向我們要呢?”老婦人無可奈何。她非常痛恨這叁個商人,心裏産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將來我再遇到這叁個人,我一定要殺死他們。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叁個商人就是弗迦沙他們叁個被牛刺死的人。”
七、嫉妒賢能,子孫殘廢
《遷善錄》上記載:
宋朝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毛病;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手腳不能伸直、一個兩只腳都失去作用、一個瘋癫、一個愚癡、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
子臯看到這種情況,就問蔣瑗:“您做了什麼事情的,爲什麼會遇到這麼大的災禍呢?”
蔣瑗說:“我平生並沒有幹什麼大壞事,只不過經常要嫉妒比我高明的人,而喜歡對我巴結的人。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的事情則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像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處一般。”
子臯感歎地說:“您的心術這麼壞,應該滿門全滅才對,惡報豈止這些罷了。” 蔣瑗聽了他的話,突然感到畏懼。子臯又說:“如果您能夠改過向善,則必可轉禍爲福,從現在開始,仍然還不會太晚!”
蔣瑗從那時起,就痛改前非,廣修善行,過了數年以後,他九個兒子的毛病都逐漸痊愈了。
八、救人危急,生子賢貴
《懿行錄》上記載:
明朝的時候,在福建建甯這地方,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師,名叫楊榮,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員渡人過河爲業。
有一天,河流漲大水,沖毀了許多民房。有許多被水所淹死的屍體,順著河道漂流而下,其他的船只都爭先恐後他撈取財物。只有楊榮的祖父專心地救人,而沒有撈取財物。
同鄉的人都嘲笑楊榮的祖父這樣的作爲很傻。楊榮的祖父回答說:“我平時以船渡人,所賺的錢已經能夠維持生活了,何必去撈取那些非份之財呢?”
後來楊榮的父親出生時,家境已經漸漸寬裕了。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告訴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將會發達顯貴。”
後來楊榮出生了,二十歲就考中了科舉,一直做官,做到“叁公”裏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跟楊榮一樣的官司爵。楊榮的子孫都很顯貴,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的後代。
由此可見: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會得利益;志在得財,到了最後是人財兩空。所以孟子說:“我們只談仁義就是了,何必說到利字呢?”
九、發牢騷會影響身材和容貌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
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大軍經過佛陀講經說法的道場,聽到一位出家師父誦經的聲音特別好聽,他就下馬來請教佛陀,並且向佛陀頂禮。波斯匿王向佛陀說:“假如您能夠請那位誦經的師父出來,讓我們相會面,我願意布施十萬文錢!”
佛陀回答:“您應當先布十萬文錢,然後才可以請那位誦經的師父來和您相見。否則,等您看到那位師父以後,您就一定不會出錢了。”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麼說,他只好先布施了十萬文錢供養僧寶。可是當他看見到那位師父的相貌以後,他心裏覺得很後悔,沒有想到聲音清脆宏亮的那位師父,居然是一位個子長得這麼矮小,而且面貌很不好看的人。
他問佛陀這是什麼緣故,佛陀說:
“從前有一位名叫迦葉佛的聖人,當他圓寂以後,國王爲這位聖人蓋了一座很大的塔。國王命令四位大臣監工,可是其中一位大臣很懶散。國王就責備他。那位大臣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太大了,何時才能完工呢?”可是等到完工後,他看到塔尖很莊嚴,就布施了一個寶鈴在塔上。
因爲他的懶散和隨便發怨言,所以五百世中,身材都很矮小。又因爲他挂了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五百世中,聲音都非常宏亮而且悅耳。”
由此可知,我們要明哲保身,則不可隨便批評別人或某件善事,也不要唠唠叨叨常發怨言,以免自食惡果。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造了不同的善惡業,就會各受不同的果報和苦樂。例如有的人很有錢,可是嘴巴難看,這是因爲他前生雖然布施修福,可是常犯口過常說肮髒的話。
我們不但不可以說粗魯和損人的話語,甚至連憎恨的念頭也不可有,因爲心裏一有了憎恨和怨氣,就會起煩惱,而使得身心不自在,並且影響到人際關系。所以古人說:沒有憎恨的清淨心,才是完美永恒的。
“面上無嗔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不生不滅是真常。”
十、發惡誓,後果不堪設想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尼師敘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
“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丈夫家財萬貫,可是我自己並沒生育。後來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因爲嫉妒心很強,就私自的把那小男孩殺了。姨太太找我理論,我就發誓說:“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的丈夫會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會被水沖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會吃親生子女的肉,我自己會被活埋,我的父母會被燒死!”
那一生,我死了以後,墮入地獄受了無量苦。地獄的罪受完以後,投生做人。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産了,于是就暫歇在樹下。忽然有一條毒蛇來咬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樣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天亮以後,我牽著大兒子,又抱著幼兒,邊走邊哭,來到了一條河流的旁邊,因爲沒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這一岸,而先抱著幼兒放在對岸,然後再回來抱老大。沒想到老大看見我回來接他,就忙急下水向我走來。老大走不到幾步,就被河水沖走了。我回頭來抱幼兒,狼搶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見幼兒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傷心。于是我趕緊回娘家,卻在路上遇到人說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燒死了。
後來我又改嫁。正當我要臨盆生産時,我的丈夫喝醉酒回來,沒人開門,我丈夫破門而入,大發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頓,而且把剛生下的嬰兒丟到鍋子裏煮,強迫我吃。我因爲怕他,所以勉強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趕緊棄夫逃跑。跑到波羅奈國,又嫁給一個喪妻的人當妻子,才新婚沒幾天,我的第叁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個地方的習俗,夫婦如果相愛,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著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剛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盜賊來偷挖墳墓,盜取財寶,我被救出來了。
我想我過去到底做了什壞事,今生的遭遇這麼淒慘。當時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講經說法,他可以幫人們解答生活上疑難,我就去請他度化我。由于過去世我供養聖人時曾發願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而且修正果。”
十一、虐待動物,不得好報
《法苑珠林》上記載:
唐高祖武德年間,隰州大甯這地方,有一個農夫,名叫賀永興。因爲鄰居的牛侵犯了農作物,他殘酷地用繩子將牛的舌頭勒斷。後來賀永興生了叁個孩子,都成了啞巴。大家都認爲就是他虐待動物的報應。
十二、不著五欲才是真德
五欲是貪愛美色、悅耳的聲音、迷人的香氣、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軟舒適的觸覺感受。因爲這五種欲都是向外攀緣的,向物質境界追求的,內心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何況追逐外境就會起分別和煩惱,使心中不得安靜。所以佛陀警告我們:“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暫而膚淺的。”
《大智度論》上也說:“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惱,陷入五欲中而無法自拔。人們貪求五欲,像野狗啃骨頭,再啃還是那個味道。貪著五欲,好比無知的小孩子用舌頭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樂只有那麼少,萬一被割著舌頭,損失可就大了。五欲會使人造惡業而墮入叁惡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慧。
《諸經要集》裏的第十二卷記載了許多貪著五欲的害處和故事。例如:頻婆娑羅王爲女色身入敵國;優填王爲色欲而失神足通;沙彌貪著龍女身上的香味,死後變爲惡龍;小沙彌愛吃酪,死後變爲酪蟲;鹿角仙人貪受觸感而失去神通……等。
下面我們舉一個著名的例子來說明:
有一個比丘在森林中的蓮花池畔散步,聞到蓮花的香味,心裏産生了貪著。蓮花池的池神說:“你爲什麼不在樹林下面坐禅,而到這裏來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貪著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會起煩惱。”
後來又有一個來到蓮花池,用手把蓮花連…
《五福臨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