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上講解“不思議、善、常、安樂”七字,此下講解“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八字。聲聞、緣覺二乘人所得的二轉依果,只是永遠離了煩惱障的系縛,還沒有離所知障,所以只稱爲解脫身,而不稱法身。然而大覺世尊,由于成就了最極無上的寂默法故,所以名爲“大牟尼”。牟尼,譯爲寂默,即是一切法的性相離言之不二法門。唯我大牟尼世尊所得的二轉依果,由于永離煩惱、所知二障之故,所以不但名解脫身,而且亦名法身。爲什麼叫做法身?因爲這是無量無邊十力、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之故。爲什麼名之爲身呢?因爲這是具有體性、依止、衆德所聚的叁義,所以總名爲身。因此,這法身是以凊淨真如及四智菩提的五法爲性。以清淨法界名爲涅槃,四智心品名爲菩提,合此二種名爲法身,不獨一種清淨法界可名法身,因爲二轉依果攝此五法,而五法皆是此法身所攝。
論文十一:如是法身,有叁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講解:以上所說的法身,既是叁義總名,當然也有叁相差別。此叁相爲:一、自性身,這就是一切如來所證的真淨法界,爲受用身與變化身平等所依的實性,又是離相寂然,所以尋思路絕,離言說相,絕諸戲論。還具有無邊無際的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不但名自性身,而且也名叫法身。爲什麼亦名法身?因爲他是有爲無爲的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論文十二: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講解:二、受用身:這有兩種差別:一種是自受用。就是一切如來,經過叁大阿僧祇的無數長劫,修集了無量福慧資糧,所生起的無邊真實功德,以及極其圓滿、清淨、永恒、普遍存在的色身,相續不斷,直至無窮無盡的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種是他受用身。就是一切如來由平等性智,示現的微妙淨功德身,居住于純淨無穢的國土,爲住于十地的諸菩薩顯現偉大的神通力,轉正*輪,決斷一切疑網,使大乘菩薩享用大乘佛法的法樂。綜合這自、他受用二種,名爲受用身。
叁、變化身:就是一切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的隨類化身,居住于淨土和穢土,根據地前菩薩、二乘、異生的根機和時宜,隨其利鈍,現身說法,使他們各都獲得一切利益和安樂。
論文十叁:以五法性攝叁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于純淨土,爲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于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又智殊勝具攝叁身,故知叁身皆有實智。
講解:以真如、四智、五法攝叁身的問題,有人認爲,最初的真如和大圓鏡智持自性身,因爲《佛地經》上說,真如就是法身。《攝大乘論》上說:轉去第八阿賴耶識而得自性身。又說:大圓智是轉去藏識而證得的,可見是以大圓鏡智攝自性身的。
中間的平等、觀察二智攝受用身。因爲《大乘莊嚴論》上說:平等性智,是佛在純淨土爲諸菩薩顯現的佛身。又說:妙觀察智使佛在大集會中說法,斷除疑問,示現自在:又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可見平等、觀察二智,是攝受用身的。
最後的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攝變化身,因爲《大乘莊嚴論》上說:成所作智,于十方國土,表現出無量種類微妙難思的變化。所以成所作智攝變化身。又、《攝大乘論》上說:由于智品的殊勝,具攝叁身。所以無論自性、受用、變化叁身,都有實智。
論文十四: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證因得非生因故,又說法身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虛空,無相無爲,非色、心故。然說轉去藏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粗重,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故。自性法身,雖有真實無邊功德,而無爲故,不可說爲色心等物。
講解:又有人說:五法中只有真如一法攝自性身,因爲《佛地經論》等說,自性身是本性常住。又說,佛的法身,無生無滅。又說:法身是由能證的因地而證得的,並非由生因而生。又說:法身是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虛空,無相無爲,非色非心。這都是唯一真如攝自性身,非鏡智亦攝的明證。然而前師引攝論所說,大圓鏡智轉去藏識而證得者,那是說由轉滅第八識中的二障粗重,以顯示法身,並不是法身同鏡智一樣由轉識而得。又說智品殊勝,具攝叁身中有法身者,那是因爲法身是彼智品所依止的實性,並非法身爲彼智品所攝。爲什麼大圓鏡智不能攝持自性身呢?因爲自性身雖然具有真實無邊功德,然而由于是無爲法,不可說它是鏡智的色、心等物。
論文十五:四智心品真實功德,鏡智所起常遍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轉識得受用故。雖轉藏識亦得受用,然說轉彼顯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說之。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爲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受用攝。
講解:四智相應心品中的真實功德,是怎樣的攝持叁身?大圓鏡智所現起的常遍色身,攝叁身中的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所現起的佛身,攝叁身中的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所現起隨類種種變化身相,攝叁身中的變化身。
說大圓鏡智是佛受用身而不是法身者,因爲這是由轉諸轉識所得的受用身。那麼,爲什麼《攝大乘論》不說轉藏識亦得受用身呢?當知轉于藏識雖亦得自受用,然而現在主要是說轉得藏識以顯法身,至于轉染成淨而得受用一義,就略而不說了。
又如前說,法身是無生無滅的,唯是清淨理智的證因之所證得,非色非心等。而此圓鏡智品既有生滅,又是色、心,與法身相違,若非受用,他將屬何身所攝?又受用身,通攝佛果位上,一切不共的有爲真實功德。所以知道四智心品,實有色心,都是自受用所攝。
論文十六: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爲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說實智爲體。雖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說智名,體實非智。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現受用、叁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攝。
講解:還有一個道理,他受用身和變化身,都是爲了化他有情而方便示現,所以不可說他以實智爲體。可是有人問曰:聖教明白的說變化身智殊勝攝,怎能說不是實智?雖說化身是屬智殊勝攝,然而那不過似智所現,或者是由智所現起,所以假說智名,而其體實在是非智。複有人問:前引平等、成事二智所現受用、變化二身,怎能說二身體實非智?答曰:但說平等性智能現受用身,成所作智能現叁業化身,並不是說二身就是二智。所以這平等、成事二智,都是自受用身攝。
論文十七:然變化身及他受用,雖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雲何如來現貪嗔等?久已斷故。雲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叁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雖說變化無根心等,而依余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講解:複有人問,若說二身的體實非智,那佛不是就沒有心、心所法,去化其他有情了嗎?答曰,變化身及他受用身,雖說沒有真實的心及心所,卻有化現的心、心所法。按凡情推測,心、心所法不是有形質的色身,怎麼能夠化現?因爲無上覺者的神力不可思議,所以能化身爲沒有外部形質的東西。如果不是這樣,那如來如何能應機示現久已斷了的貪、嗔等相?又如何受化的聲聞及傍生等,知道如來的心呢?因爲如來的實心,等覺菩薩尚不能知,何況聲聞傍生?
因此《涅槃經》說:變化無量化人之類,皆令有心。又《佛地經》說:如來的成所作智,化作身、語、意叁業。又《解深密經》說:變化身有依他之心,什麼叫做依他心,就是依他實心爲因緣,而相分現起。雖然《解深密經》說變化不依靠根、心等,是依據其余的有情衆生而說,並不是依據如來而說。變化色根、心法、心所法,沒有根等的作用,所以不說有變化根心。
論文十八:如是叁身,雖皆具足無邊功德,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衆善所依無爲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講解:像以上所說的自性、受用、變化叁身,雖然都具足無邊功德,而各各有異。即第一的自性身,唯具有真實的常、樂、我、淨的功德。體非生滅,所以名常,寂滅安隱,所以名樂,得大自在,所以名我,解脫垢汙,所以名淨。這雖是離諸雜染,爲衆善所依的無爲功德,卻沒有色、心等的差別相用。第二的自受用身,具有無量種妙色、心等的真實功德。至于第叁的他受用身及變化身,唯具有無邊似色、心等,爲利樂他用的化相功德。
論文十九:又自性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利他,爲增上緣,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用及變化身爲所依止,故俱利攝。自受用身,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