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以论文解释颂义,论曰,以前修习位所得到的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的相状。这就是前面所说涅槃、菩提二转依果,属于究竟位的无漏界摄。二转依果何以名为无漏?因其一切杂染的诸漏已经断尽,不像取蕴那样,使有漏随之增长。其性清净、圆满,光明,所以称为无漏。

  “界”字是“含藏”的意思,这二转依果中,含藏有无量无边甚为希有的大功德,涅槃含藏无为功德,菩提含藏有为功德。或者“界”是“因”义,因为能够产生人、天等五乘世、出世间的利益和安乐。

  论文二: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讲解:有小乘师问曰:清净法界,是涅槃的理法,可以说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从种所生,有为无漏,是佛身中的有为功德,怎么也说是唯无漏呢?论主答曰:四智为四谛中的道谛所摄,道谛既是无漏,当然四智也唯是无漏摄了。我人当知,佛的六度道品,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功德及所现身土,都是无漏种子的道谛所生,有漏种子在金刚心后已经永远舍弃。或又有问曰:佛的变化身,示现生、老、病、死业烦恼等,怎么可说唯是道谛?答曰,如来虽有示现病痛烦恼等,入灭现有背痛,好像是苦谛与集谛,然而实际上是无漏的道谛所摄,不可以把它看为有漏。

  论文三: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

  讲解:小乘师又问:《阿毗达磨杂集论》上说:十八界除后三界,余十五界等唯是有漏。今言佛身唯无漏摄,如来岂能没有五根、五识、五外境的十五界吗?这个问题有三家异解。第一家说:如来功德及所现身土,非常深微奥妙,有而非有,无而非无,离诸能、所的分别,绝于名言戏论,不是界、处、蕴等的法门所摄。所以这里说佛身唯无漏摄,与彼所说十五界唯是有漏的道理,并不相违。

  论文四: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成所作智何识相应?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与观察智性有何别?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岂不此品转五识得?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讲解:第二家说:如来的五根、五境,是无漏妙定所生,所以为法界色一分所摄。假使非佛而是其余的菩萨、异生等的五识,虽依佛妙定所变的根境上变为身土,然而粗细有异,即余所变者粗,属于五境,佛所变者细,非五境摄。如来的五识,不是五识界的有漏五识,因为经上说:佛心恒在定中:论上说:五识性是散乱。佛心既恒在定,当然不是散乱的五识界了。

  外人又问:佛的五识既非五识界摄,那依五识所转的成所作智,与什么识相应呢?论主答:与第六净识相应。因第六净识,对菩萨、二乘、异生三类,能随机现起分身的化用,非余识俱。问:既与第六识相应,那么与妙观察智又有什么差别呢?答:妙观察智能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这成所作智,唯起作用,所以他们是有差别的。问:如此说来,这二智品应当不能并生,一类智品是不能俱起二识的,如何成所作智,能与第六识相应?答;若以前念后念刹那别起而论,就是许不并生,也于理无违;若以同一识体用分为二来说,就是许二俱起,也没有什么过失。

  或者成所作智与第七净识相应。因为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不过是平等智品在作用上的差别。那么,成所作智与平等性智不是就没有差别了吗?问:第七净识,为化菩萨,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属平等性智心品所摄;为化异生,起变化身土相者,是成所作智心品所摄。问:这成所作智心品,岂不是由转五识而得的吗?既由转五识而得,何以与第七净识相应?答:并不是因为转彼五识得此智心品,便说此智心品的体性就是五识,譬如转生死说得涅槃,不可说涅槃同生死摄。所以不应在这里提出问难。

  论文五: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讲解:第三家说:如来的功德,及所现身土,都如其所应的摄在蕴、处、界中。因此蕴、处、界三,皆通有漏、无漏,故佛无漏亦彼所摄。《阿毗达磨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那是依二乘人的粗浅境而说的,并不是说一切凡圣有情的十五界都是有漏。菩萨、二乘所成就的六根、六境、六识的十八界里,唯有后三的意根、法境、意识通无漏摄,余十五界唯是有漏。佛成就的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而余处如《大般若经》说,佛的功德身土,非界、蕴、处者,那是表示佛的功德殊胜,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的界、处等相,并非不属界等所摄,在道理上必然应当是这样的。何以故呢?诸论通说:有为法皆属蕴摄。又说;一切法,界、处都摄。佛的功德法,难道不是界、处所摄吗?假使不是界、处所摄,那就是十九界所摄了。(注:十九界就像是说六蕴、十三处一样,都是根本不存在之法。)

  然而十九界等说为圣教所否定,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不是戏论,就不会是界、处等,也不应当说是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涅槃经》等说:转化无常蕴而得常蕴,界、处也是这样,怎能说如来不是蕴、处、界呢?所以说不是蕴、处、界者,那是依佛密意而说。又,论说五识之性散乱,那是指其余菩萨、二乘所成就而说的,不是佛所成就。所以在佛身之中,十八界等完全具足,且纯是无漏。

  论文六: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讲解:以上讲解颂文“此即无漏界”一句,此下讲解“不思议、善、常、安乐”七字。这二转依果,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超越了思虑和言议之道,微妙甚深,所缘境唯是自已内心证得,不是一切世间事物所可譬喻。

  论文七: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 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论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三境?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讲解:此二转依果,颂文中又说是善,是以“白法”为体性。白法是不是即有漏善呢?不,清净法界的大涅槃,远离生灭烦恼,至极安稳: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无方,至极巧便。这两种无为的涅槃,有为的菩提,都有顺益之相,既与有漏善不同,又与不善相违,所以俱说为善。

  外人问难:四智心品,既唯是善,何以《阿毗达磨杂集论》说,十二处里有八处唯是无记呢?如来怎能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和香、味、触三境呢?论主答:这问题在前面三释有漏里已经讲过,勿庸再说。

  一切如来的身土等法,都属灭谛和道谛所摄,所以唯是善性。因为经论上说:属于灭、道二谛的唯是善性。又说佛的身土非苦、集谛。既非苦、集,当然是善性的灭、道二谛了。至于由佛净识所变的似有漏、不善、无记相等,都是从无漏善种所生,所以也都是无漏善摄。

  论文八: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说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讲解:这二转依果,颂中又说是常,因为此果永无尽期,清净法界的大涅槃,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所以说之为常。四智心品的大菩提,所依的真如是常,能依的智品无断无尽,所以也说为常。但这四智心品的常,不是自性常,因为他是从因生的,既从因生,必归于灭,一向都是这样说的,不见有谁说过,色、心不是无常。然而,四智心品,何以又说是常?由于本愿力的宏深,所化有情无有尽期,能化的四智心品也就穷未来际,无断无尽了,所以又说是常。

  论文九:此又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讲解:这二转依果,颂文又说是安乐。因为这二果对有情类没有逼迫恼害,所以名为安乐。清净法界的大涅槃果,众相寂静,所以名为安乐。四智心品的大菩提果,永杂恼害,所以也名为安乐。不但这二果的自性都无逼无恼,而且能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以二转依果都称为安乐。

  论文十: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讲解:…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