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以論文解釋頌義,論曰,以前修習位所得到的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的相狀。這就是前面所說涅槃、菩提二轉依果,屬于究竟位的無漏界攝。二轉依果何以名爲無漏?因其一切雜染的諸漏已經斷盡,不像取蘊那樣,使有漏隨之增長。其性清淨、圓滿,光明,所以稱爲無漏。
“界”字是“含藏”的意思,這二轉依果中,含藏有無量無邊甚爲希有的大功德,涅槃含藏無爲功德,菩提含藏有爲功德。或者“界”是“因”義,因爲能夠産生人、天等五乘世、出世間的利益和安樂。
論文二: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谛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舍故。雖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谛,而實無漏道谛所攝。
講解:有小乘師問曰:清淨法界,是涅槃的理法,可以說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從種所生,有爲無漏,是佛身中的有爲功德,怎麼也說是唯無漏呢?論主答曰:四智爲四谛中的道谛所攝,道谛既是無漏,當然四智也唯是無漏攝了。我人當知,佛的六度道品,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功德及所現身土,都是無漏種子的道谛所生,有漏種子在金剛心後已經永遠舍棄。或又有問曰:佛的變化身,示現生、老、病、死業煩惱等,怎麼可說唯是道谛?答曰,如來雖有示現病痛煩惱等,入滅現有背痛,好像是苦谛與集谛,然而實際上是無漏的道谛所攝,不可以把它看爲有漏。
論文叁: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有義: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相違。
講解:小乘師又問:《阿毗達磨雜集論》上說:十八界除後叁界,余十五界等唯是有漏。今言佛身唯無漏攝,如來豈能沒有五根、五識、五外境的十五界嗎?這個問題有叁家異解。第一家說:如來功德及所現身土,非常深微奧妙,有而非有,無而非無,離諸能、所的分別,絕于名言戲論,不是界、處、蘊等的法門所攝。所以這裏說佛身唯無漏攝,與彼所說十五界唯是有漏的道理,並不相違。
論文四: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粗細異非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故。許不並起,于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豈不此品轉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彼,如轉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攝,是故于此不應爲難。
講解:第二家說:如來的五根、五境,是無漏妙定所生,所以爲法界色一分所攝。假使非佛而是其余的菩薩、異生等的五識,雖依佛妙定所變的根境上變爲身土,然而粗細有異,即余所變者粗,屬于五境,佛所變者細,非五境攝。如來的五識,不是五識界的有漏五識,因爲經上說:佛心恒在定中:論上說:五識性是散亂。佛心既恒在定,當然不是散亂的五識界了。
外人又問:佛的五識既非五識界攝,那依五識所轉的成所作智,與什麼識相應呢?論主答:與第六淨識相應。因第六淨識,對菩薩、二乘、異生叁類,能隨機現起分身的化用,非余識俱。問:既與第六識相應,那麼與妙觀察智又有什麼差別呢?答:妙觀察智能觀諸法的自相共相,這成所作智,唯起作用,所以他們是有差別的。問:如此說來,這二智品應當不能並生,一類智品是不能俱起二識的,如何成所作智,能與第六識相應?答;若以前念後念刹那別起而論,就是許不並生,也于理無違;若以同一識體用分爲二來說,就是許二俱起,也沒有什麼過失。
或者成所作智與第七淨識相應。因爲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不過是平等智品在作用上的差別。那麼,成所作智與平等性智不是就沒有差別了嗎?問:第七淨識,爲化菩薩,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屬平等性智心品所攝;爲化異生,起變化身土相者,是成所作智心品所攝。問:這成所作智心品,豈不是由轉五識而得的嗎?既由轉五識而得,何以與第七淨識相應?答:並不是因爲轉彼五識得此智心品,便說此智心品的體性就是五識,譬如轉生死說得涅槃,不可說涅槃同生死攝。所以不應在這裏提出問難。
論文五: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叁皆通有漏無漏。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淺境說,非說一切。謂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後叁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余處說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說有爲法皆蘊攝故,說一切法,界處攝故,十九界等聖所遮故。若絕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說即無漏界善常安樂、解脫身等。又處處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甯說如來非蘊處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說。又說五識性散亂者,說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
講解:第叁家說:如來的功德,及所現身土,都如其所應的攝在蘊、處、界中。因此蘊、處、界叁,皆通有漏、無漏,故佛無漏亦彼所攝。《阿毗達磨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那是依二乘人的粗淺境而說的,並不是說一切凡聖有情的十五界都是有漏。菩薩、二乘所成就的六根、六境、六識的十八界裏,唯有後叁的意根、法境、意識通無漏攝,余十五界唯是有漏。佛成就的雖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而余處如《大般若經》說,佛的功德身土,非界、蘊、處者,那是表示佛的功德殊勝,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的界、處等相,並非不屬界等所攝,在道理上必然應當是這樣的。何以故呢?諸論通說:有爲法皆屬蘊攝。又說;一切法,界、處都攝。佛的功德法,難道不是界、處所攝嗎?假使不是界、處所攝,那就是十九界所攝了。(注:十九界就像是說六蘊、十叁處一樣,都是根本不存在之法。)
然而十九界等說爲聖教所否定,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不是戲論,就不會是界、處等,也不應當說是無漏界、善、常、安樂、解脫身等。《涅槃經》等說:轉化無常蘊而得常蘊,界、處也是這樣,怎能說如來不是蘊、處、界呢?所以說不是蘊、處、界者,那是依佛密意而說。又,論說五識之性散亂,那是指其余菩薩、二乘所成就而說的,不是佛所成就。所以在佛身之中,十八界等完全具足,且純是無漏。
論文六: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講解:以上講解頌文“此即無漏界”一句,此下講解“不思議、善、常、安樂”七字。這二轉依果,是不可思議的。因爲它超越了思慮和言議之道,微妙甚深,所緣境唯是自已內心證得,不是一切世間事物所可譬喻。
論文七: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 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爲善。論說處等,八唯無記,如來豈無五根、叁境?此中叁釋,廣說如前。一切如來身土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說滅道唯善性故,說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攝。
講解:此二轉依果,頌文中又說是善,是以“白法”爲體性。白法是不是即有漏善呢?不,清淨法界的大涅槃,遠離生滅煩惱,至極安穩: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無方,至極巧便。這兩種無爲的涅槃,有爲的菩提,都有順益之相,既與有漏善不同,又與不善相違,所以俱說爲善。
外人問難:四智心品,既唯是善,何以《阿毗達磨雜集論》說,十二處裏有八處唯是無記呢?如來怎能沒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和香、味、觸叁境呢?論主答:這問題在前面叁釋有漏裏已經講過,勿庸再說。
一切如來的身土等法,都屬滅谛和道谛所攝,所以唯是善性。因爲經論上說:屬于滅、道二谛的唯是善性。又說佛的身土非苦、集谛。既非苦、集,當然是善性的滅、道二谛了。至于由佛淨識所變的似有漏、不善、無記相等,都是從無漏善種所生,所以也都是無漏善攝。
論文八: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爲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說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
講解:這二轉依果,頌中又說是常,因爲此果永無盡期,清淨法界的大涅槃,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所以說之爲常。四智心品的大菩提,所依的真如是常,能依的智品無斷無盡,所以也說爲常。但這四智心品的常,不是自性常,因爲他是從因生的,既從因生,必歸于滅,一向都是這樣說的,不見有誰說過,色、心不是無常。然而,四智心品,何以又說是常?由于本願力的宏深,所化有情無有盡期,能化的四智心品也就窮未來際,無斷無盡了,所以又說是常。
論文九:此又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衆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
講解:這二轉依果,頌文又說是安樂。因爲這二果對有情類沒有逼迫惱害,所以名爲安樂。清淨法界的大涅槃果,衆相寂靜,所以名爲安樂。四智心品的大菩提果,永雜惱害,所以也名爲安樂。不但這二果的自性都無逼無惱,而且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所以二轉依果都稱爲安樂。
論文十: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爲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講解:…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