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講解:怎樣證得二種轉依呢?答案有四,一者要曆經十地,這是所經的位次。二者在十地中修十種勝行,這是所修的因。叁者斷十重障,這是所對治的斷法:四者證得十真如,這是所觀照之理。二種轉依的果即是由此而證得。
第二節 別釋十地
論文一: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叁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衆德水,蔭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
講解:證得二種轉依,要曆經十地修行,這十地是:一、極喜地:此地菩薩,初斷分別起的二障,由凡性獲得無漏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簡除二乘者但證人空。能利益自、他,簡除二乘的但能自利。由此叁因生大歡喜,故名極喜地。二、離垢地:此地菩薩,,遵守清淨戒律,遠離能夠生起微細毀犯的煩惱塵垢,故名離垢地。叁、發光地:此地菩薩,成就心一境相的殊勝禅定,而爲廣大教法總持,能發無邊勝妙慧光,故名發光地。四、焰慧地:此地菩薩,安住于殊勝的菩提分法,以智慧火滅一切煩惱,如火燒薪,慧焰增勝,故名焰慧地。五、極難勝地:真谛智無分別,俗谛智有分別,這二智的行相互違。此地菩薩,能夠使之和合相應,此事甚難,菩薩能辦,故名極難勝地。六、現前地:此地菩薩,觀十二支緣起,安住于緣生智,引生無分別最殊勝的般若智慧,使之現前,故名現前地。七、遠行地:此地菩薩,能于空中起有勝行,遠至無相功用的最後邊際,超過世間及出世間的二乘道,故名遠行地。八、不動地:此地菩薩,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依加行功用,一切煩惱都動他不得,故名不動地。九、善慧地:此地菩薩,成就微妙的法、義、詞、辯四無礙解,能遍于十方善說法要,成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十、法雲地:此地菩薩,具足廣大教法的共相境智,其大如雲,名爲大法智雲。此法智雲中含有總持。禅定各種功德淨水,又像大雲蔭蔽虛空一樣,消除了粗重二障,不令現前。這殊勝功德充滿了所證的法身,故名法雲地。
論文二:如是十地,總攝有爲無爲功德,以爲自性。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爲地。
講解:以上所說的十地,是以總攝有爲、無爲的功德爲自性。有爲功德,是能證的正智;無爲功德,是所證的如理。這有爲、無爲功德,何以能爲地體而名之爲地呢?因其能與所修的行作殊勝依持,令得生長,所以才能爲地體而名之爲地。
第叁節 別釋十波羅密多
論文一: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密多。施有叁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叁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叁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進有叁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叁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叁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回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講解:所謂的十勝行,就是十種波羅密多。波羅密多此翻爲度,或到彼岸。十波羅密多爲:第一、布施波羅密多,此有叁種:一財施,以金錢財物給濟貧困,以資益其身。二無畏施,以大無畏精神救人脫離險難,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資益其心。叁法施,隨宜說法,以資益其善根。
第二、戒波羅密多有叁種:一律儀戒,即嚴守戒律儀則,以防止過非。二攝善法戒,即攝持應修應證的一切善法。叁饒益有情戒,即拔濟衆苦,利樂有情。
第叁、忍波羅密多有叁種:一耐怨害忍,即菩薩對一切衆生都不起煩惱,即令衆生無端以怨敵加害,亦能忍耐。二安受苦忍,即菩薩對風雨寒暑老病死等,非人力所能抗拒的一切苦難,都能安然忍受。叁谛察法忍,即谛審觀察一切法本來不生,今亦不滅的真理,而安忍不動。
第四、精進波羅密多有叁種:一被甲精進,即修行波羅密多,如勇士身被堅甲上陣,沒有怯弱。二攝善精進,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進。叁利樂精進,即利樂自他精進不息。
第五、靜慮波羅密多有叁種:一安住靜慮,就是安于現法樂住而不動。二引發靜慮,就是由靜慮所引發的神通妙用。叁辦事靜慮,就是成辦利生事業。
第六、般若波羅密多有叁種:一生空無分別慧,就是了達人空,而不起人我見的智慧。二法空無分別慧,就是了達法空,而不起法我見的智慧。叁俱空無分別慧,就是了達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種我見的智慧。
第七、方便善巧波羅密多有二種: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薩行六度時,將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無上正等菩提,是爲大智。二拔濟方便善巧,就是菩薩于生死海中拔濟有情,使之出離。是爲大悲。
第八、願波羅密多有二種:一求菩提願,就是菩薩發願成無上佛道。二利樂有情願,就是菩薩發願度無量衆生。
第九、力波羅密多有二種:一思擇力,就是菩薩以思惟抉擇之力,知所當行與不當行。二修習力,就是以修習力,修習所思擇的當行之法。
第十、智波羅密多有二種:一變受用法樂智,就是由六度所成立的殊勝妙智,于佛大集會中,變化種種受用法樂,是爲自利。二成熟有情智,就是以此妙智,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爲果,而解脫生死,是爲利他。
論文二:此十性者,施以無貪及彼所起叁業爲性,戒以受學菩薩戒時叁業爲性,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起叁業爲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叁業爲性,靜慮但以等持爲性,後五皆以擇法爲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勝解及信爲性,願以此叁爲自性故。此說自性,若並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爲性。
講解:這是說明波羅密多的自體。布施是以無貪及相應生起的身、語、意叁業爲體性。戒是以受菩薩戒及學菩薩戒時的叁業爲體性。忍是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其所生起的叁業爲體性。精進是以勤勇及其所起的叁業爲體性。靜慮唯以平等持心的叁摩地定爲體性,不通叁業。以下六至第十的五種波羅密多(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都是以擇法爲體性。因爲《攝大乘論》上說,第六的般若是根本智,其余的四種是後得智。然而有人認爲,余義無诤,唯第八波羅密多是以欲、勝解、信爲自性,非以擇法。因爲“願”是以這欲等叁法爲自性故。這以上都是約自性爲體而說的,若並有關的眷屬而論,那十度的一一度,都以一切的俱行功德爲體性。
論文叁: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密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叁、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業。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回向最勝,謂要回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爲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密多,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講解:這是明十波羅蜜多的相。這十波羅蜜多的相是怎樣建立的呢?必須有七種最勝所含攝之內容方可建立。七種最勝如下:一安住最勝,就是要安住于菩薩種性。因爲在五性中,唯有菩薩種性是無上佛果的最勝因。二依止最勝,就是菩薩發心要以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爲依止,才能建立波羅密多。叁意樂最勝,就是要以大悲心憐愍一切有情爲最勝意樂。四事業最勝,就是要具行隨順度生的一切事業,才是事業的最勝者。五巧便最勝,就是菩薩在行波羅密多時,要爲叁輪清淨的無相智所攝受。如《心地觀經》的布施偈雲:“能施所施及施物,于叁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六、回向最勝,就是將行波羅密多的功德,回向人天小果,趣向于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就是要以純一的清淨心去行波羅密多,不爲煩惱、所知二障所間雜。如果波羅密多不被這七種最勝所攝持所含受,則其所行的施等就不是到彼岸了。因此這十種波羅密多,每一種都應當以四句進行分別。(注:四句分別,以布施爲例,一有施非度。二有度非施。叁有亦施亦度。四有非施非度。)
論文四: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謂十地中,對治十障,證十真如,無增減故。複次,前六不增減者,爲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法故;漸次成熟諸有情故。此如余論廣說應知。又施等叁,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精進等叁,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諸菩薩道,唯有此二。又前叁種,饒益有情,施彼資財,不損惱彼,堪忍彼惱,而饒益故,精進等叁,對治煩惱,雖未伏滅,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永伏永滅諸煩惱故。
講解:波羅密多的名數,爲什麼剛好有十,不增不減呢?因爲在菩薩十地中要對治十障,證十真如,都是無增無減,所以能對治的波羅密多也唯有十。這是總解。複次是把十波羅密多分爲前六後四,次第明其不增不減之所以。前六不增不減的理由有如下六種:一、爲的要除滅悭吝、犯戒、嗔恚、懈怠、散亂、惡慧這六種相違障故,所以有施等六度的建立。二、前四度是不散動的因,第五度是不散動的成熟,第六度得如實覺。爲的要這樣漸次修行諸佛法故,所以有施等六度的建立。叁、施能攝受,戒能不害不惱,忍能耐苦不退,勤能策勵不懈,定能使未定得定,慧能使定者解脫。菩薩爲如是漸次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才有六度的建立。以上這叁種,都如其余的《攝大乘論》…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