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P6

  ..續本文上一頁等所廣說,是應當知道的。四、又施等的前叁度是增上生道,後叁度是決定勝道。何謂增上生道?布施能感得富裕的大財,持戒能感得尊貴的大體,忍辱能感得一切有情鹹來歸附而爲眷屬。這就叫做增上生道。怎樣叫做決定勝道?精進是伏除煩惱的方便,靜慮是成熟有情的方便,智慧是成熟佛法的方便。這就叫做決定勝道。諸菩薩道,唯有此二,缺一不可。五、又前叁度,能饒益有情,怎樣饒益:一者布施能給有情資財。二者持戒能不損惱有情。叁者忍辱能忍受有情無端加諸于我的損惱。後叁度,能對治煩惱,怎樣對治?一者精進雖未能伏滅煩惱,卻能勤修善品加行而不爲煩惱所傾動。二者靜慮能永伏煩惱。叁者般若能永害隨眠。諸菩薩道,亦唯有此二,缺一不行。六、又由施等的前叁度,能利樂未來際的一切有情,所以菩薩爲利生故,不自安住于涅槃的寂滅,是謂大悲。由精進等的後叁度,能斷一切煩惱,所以菩薩爲斷惑故,亦不住于生死的染汙,是謂大智。由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所以這六度實爲修行“無住處涅槃”的資糧。

  由于以上的六種理由,所以這前六度,不增不減恰好有六。至于後四度爲什麼也唯有四呢?因爲它是助成前六度,使之修學滿足的,所以也唯有四不增不減。若分開來說:方便善巧能攝受有情以助成施等叁度,願能以宏誓助成精進,力能如理作意,以勝解助成靜慮,智能從定所發慧以助成般若。如是十度,能令菩薩修學圓滿,這在《解深密經》中有詳細的解釋。

  論文五: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粗,後後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釋總別名,如余處說。

  講解:這十波羅密多,由施到智的次第,是由前者引生後者,由後者淨化前者。而且由于前粗後細,前者容易修習,後者難于修習,所以成立這樣的次第。至于總的釋名和分別釋名,如《解深密經》和《攝大乘論》所說。

  論文六: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叁、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密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講解:修習這十種波羅密多,有五種修習原則:一、依止任持修,謂依止于菩薩種性的因力、殊勝自體的果力、上求下化的願力、簡擇的慧力,來任持對波羅密多所修的正行。二、依止作意修,就是依止與諸度相應的教法,于已得功德深起愛味,見他人行度深生隨喜,于自他當來的勝品度行,深生願樂,這樣作意來修習波羅密多。叁、依止意樂修,就是依止于大慈大悲無厭足的歡喜心,來修習波羅密多。四、依止方便修,就是以無分別智觀察叁輪清淨,不執有所度、能度的人我相,及波羅密多的法相。五、依止自在修,就是爲求依止于如來的自在身、自在行、自在說法,而修波羅密多。依此五種修習法則,修習十波羅密多皆得圓滿。至于五種修的行相,如《雜集論》所說。

  論文七:此十攝者,謂十一一皆攝一切波羅密多,互相順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攝于後,必待前故,後不攝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淨前者,後攝于前,持淨前故,前不攝後,非持淨故。若依純雜而修習者,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講解:這十種波羅蜜多互相含攝的關系,即每一種都舍攝一切波羅蜜多,因爲各波羅蜜多之間互相隨順。依靠修習前者,能夠引發後者,前者包括後者,因爲後者必須依靠前者。後者不包括前者,依修習者確認並淨化前者。後者包括在前者之中,有施皆戒,因爲後者確認並淨化前者。前者不包括在後者之中,因爲前者不確認並淨化後者。如果依純淨和間雜修習的話,則展轉相望,應作四句分別進行表達。(注:四句是施而非戒,戒而非施,亦施亦戒,非施非戒。前二句是一行純修,後二句是諸行雜修。)

  論文八: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爲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除離系果;無漏有四,除異熟果。而有處說,具五果者,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講解:波羅密多實有十種,然而有處但說爲六種者,應知那是因爲後四種的方便善巧、願、力、智四度,統歸第六的般若所攝了。何以有處又開六爲十呢?因爲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都是後得智攝,爲緣世俗起的後得智。這十波羅蜜多的果,屬于有漏的爲四果,即五果中除去離系果。屬于無漏的也有四果,即五果中除去了異熟果。然而有處說具有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離系五果者,那是或約無漏資助有漏,亦得異熟,有漏資助無漏,亦得離系,或合有漏無漏,說有五果。

  論文九:十與叁學互柏攝者,戒學有叁,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叁、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余處說。

  講解:十波羅蜜多與戒、定、慧叁學,互相攝持的關系是怎樣呢?戒學有叁種,一者律儀戒,就是以七衆戒爲體,正要遠離所應離去的一切惡法。二、攝善法戒,就是以有爲無漏、無爲無漏的善法爲體,正要修證所應修證的一切善法。叁、饒益有情戒,就是以叁業爲體,正要做那利樂有情的一切事業。

  大乘戒與二乘戒有共與不共的分別,殺、盜、淫、妄的性戒,這是大、小乘所共同受持的。飲酒等的遮戒,性雖非罪,而能引罪,故佛特爲遮止,在菩薩或起現行,不與二乘共持。這共不共法,甚深廣大,余如《攝大乘論》所說。

  論文十: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叁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余處說。

  講解:定學有四種:一者大乘光明定,這種禅定能發智慧光明,照耀大乘的理、教、行、果。二者集福王定,這種禅定能任運自在集無邊福德,好像有國王的勢力一樣,無有與他相等。叁者賢守定,這種禅定能夠守護世、出世間的善法,不使亡失。四者健行定,佛菩薩修這種禅定剛健勇猛,叫做大健有情定。這四種禅定的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種種差別,如《攝大乘論》所說。

  論文十一:慧學有叁: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叁、後得無分別慧。此叁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等,如余處說。如是叁慧,初二位中,種具有叁,現唯加行。于通達位。現二種叁,見道位中,無加行故。于修習位七地以前,若種若現俱通叁種,八地以去現二種叁,無功用道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任運起故。究竟位中現種俱二,加行現種俱已舍故。

  講解:慧學有叁種,一者加行無分別慧,二者根本無分別慧,叁者後得無分別慧。這叁種慧的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等,如《攝大乘論》所說。這叁種慧,在最初的資糧、加行二位中,以種子而論,則叁慧俱有,因爲法爾有無漏種子。以現行而論,則唯有加行而沒有根本、後得。因爲根本、後得是無漏慧,在見道前還沒有證得。在第叁的通達位中:以現行而論則唯有根本、後得二慧,而沒有加行慧,因爲加行是有漏慧,見道已斷,若以種子而論則叁慧俱有。在第四的修習位中,七地已前,無論種子現行,俱通叁慧,因爲菩薩在七地已前還有加行功用,若到八地以後,那現行就唯有根本、後得二慧,而沒有加打了。因爲已達無功用道,違加行故,既違加行,則所有進趣,都用後得慧在無漏觀中任運而起。在第五的究竟位中,無論現行、種子,都唯有根本、後得二慧,因爲無學道已究竟斷惑證理,加行的現行種子都已舍去了。

  論文十二: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攝後五。若並助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攝前叁,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精進叁攝,遍策叁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前叁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講解:講完戒定慧叁學,現在是講叁學與十波羅蜜多相攝。如果從叁學的自性含攝而論,則戒學只含攝戒度,定學唯舍攝靜慮,慧學唯含攝最後的般若等五度了。若和資助叁學的伴侶並論,則叁學與十波羅蜜多都互相含攝。如果隨順作用含攝來說,則戒學攝前叁種波羅蜜多,因爲布施是戒學的資糧,持戒是戒學的自體,忍辱是戒學的眷屬。定學唯攝靜慮,慧學攝最後五波羅蜜多。至于精進波羅蜜多,則叁學俱攝,因爲它能夠普遍策勵叁學。如果從顯現的關系而論相攝,則戒學攝前四種波羅蜜多,因爲前叁種的施、戒、忍爲戒學所攝,義同前說,第四精進能守護戒故,所以亦爲戒學所攝;定學唯攝靜慮,慧學攝最後五度。

  論文十叁: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習位中其相最顯。然初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有漏。漸悟菩薩,若種若現俱通二種,已得生空無漏觀故。通達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于修習位七地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八地已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究竟位中若現若種,俱唯無漏。

  講解:此處講五位與十波羅蜜多相攝。這十種波羅蜜多五位都有,特別在修習位其相最明顯,因其通有漏、無漏,能行不住有、無二邊的中道。然在資糧、加行的初二位中,則有頓漸之別。在直聞大乘的頓悟菩薩,種子通有漏、無漏,現行唯通有漏。若是回小向大的漸悟菩薩,則無論種、現俱通有漏、無漏。爲什麼漸悟菩薩的現行能並通無漏?因爲他在二乘無學位中,已得了生空的無漏智。在第叁的通達位中,種子通有漏、無漏,現行唯通無漏。在第四的修習位中,七地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八地已後,種子通有漏、無漏,現行唯通無漏。在第五的究竟位中,種、現唯通無漏。

  論文十四:此十因位有叁種名:一、名遠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漸增,非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惱…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