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6

  ..续本文上一页等所广说,是应当知道的。四、又施等的前三度是增上生道,后三度是决定胜道。何谓增上生道?布施能感得富裕的大财,持戒能感得尊贵的大体,忍辱能感得一切有情咸来归附而为眷属。这就叫做增上生道。怎样叫做决定胜道?精进是伏除烦恼的方便,静虑是成熟有情的方便,智慧是成熟佛法的方便。这就叫做决定胜道。诸菩萨道,唯有此二,缺一不可。五、又前三度,能饶益有情,怎样饶益:一者布施能给有情资财。二者持戒能不损恼有情。三者忍辱能忍受有情无端加诸于我的损恼。后三度,能对治烦恼,怎样对治?一者精进虽未能伏灭烦恼,却能勤修善品加行而不为烦恼所倾动。二者静虑能永伏烦恼。三者般若能永害随眠。诸菩萨道,亦唯有此二,缺一不行。六、又由施等的前三度,能利乐未来际的一切有情,所以菩萨为利生故,不自安住于涅槃的寂灭,是谓大悲。由精进等的后三度,能断一切烦恼,所以菩萨为断惑故,亦不住于生死的染污,是谓大智。由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所以这六度实为修行“无住处涅槃”的资粮。

  由于以上的六种理由,所以这前六度,不增不减恰好有六。至于后四度为什么也唯有四呢?因为它是助成前六度,使之修学满足的,所以也唯有四不增不减。若分开来说:方便善巧能摄受有情以助成施等三度,愿能以宏誓助成精进,力能如理作意,以胜解助成静虑,智能从定所发慧以助成般若。如是十度,能令菩萨修学圆满,这在《解深密经》中有详细的解释。

  论文五: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释总别名,如余处说。

  讲解:这十波罗密多,由施到智的次第,是由前者引生后者,由后者净化前者。而且由于前粗后细,前者容易修习,后者难于修习,所以成立这样的次第。至于总的释名和分别释名,如《解深密经》和《摄大乘论》所说。

  论文六: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密多,皆得圆满。如集论等广说其相。

  讲解:修习这十种波罗密多,有五种修习原则:一、依止任持修,谓依止于菩萨种性的因力、殊胜自体的果力、上求下化的愿力、简择的慧力,来任持对波罗密多所修的正行。二、依止作意修,就是依止与诸度相应的教法,于已得功德深起爱味,见他人行度深生随喜,于自他当来的胜品度行,深生愿乐,这样作意来修习波罗密多。三、依止意乐修,就是依止于大慈大悲无厌足的欢喜心,来修习波罗密多。四、依止方便修,就是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清净,不执有所度、能度的人我相,及波罗密多的法相。五、依止自在修,就是为求依止于如来的自在身、自在行、自在说法,而修波罗密多。依此五种修习法则,修习十波罗密多皆得圆满。至于五种修的行相,如《杂集论》所说。

  论文七:此十摄者,谓十一一皆摄一切波罗密多,互相顺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于后,必待前故,后不摄前,不待后故。依修后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持净前故,前不摄后,非持净故。若依纯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作四句。

  讲解:这十种波罗蜜多互相含摄的关系,即每一种都舍摄一切波罗蜜多,因为各波罗蜜多之间互相随顺。依靠修习前者,能够引发后者,前者包括后者,因为后者必须依靠前者。后者不包括前者,依修习者确认并净化前者。后者包括在前者之中,有施皆戒,因为后者确认并净化前者。前者不包括在后者之中,因为前者不确认并净化后者。如果依纯净和间杂修习的话,则展转相望,应作四句分别进行表达。(注:四句是施而非戒,戒而非施,亦施亦戒,非施非戒。前二句是一行纯修,后二句是诸行杂修。)

  论文八: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除离系果;无漏有四,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五果者,或互相资,或二合说。

  讲解:波罗密多实有十种,然而有处但说为六种者,应知那是因为后四种的方便善巧、愿、力、智四度,统归第六的般若所摄了。何以有处又开六为十呢?因为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都是后得智摄,为缘世俗起的后得智。这十波罗蜜多的果,属于有漏的为四果,即五果中除去离系果。属于无漏的也有四果,即五果中除去了异熟果。然而有处说具有异熟、等流、士用、增上、离系五果者,那是或约无漏资助有漏,亦得异熟,有漏资助无漏,亦得离系,或合有漏无漏,说有五果。

  论文九:十与三学互柏摄者,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广大,如余处说。

  讲解:十波罗蜜多与戒、定、慧三学,互相摄持的关系是怎样呢?戒学有三种,一者律仪戒,就是以七众戒为体,正要远离所应离去的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就是以有为无漏、无为无漏的善法为体,正要修证所应修证的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就是以三业为体,正要做那利乐有情的一切事业。

  大乘戒与二乘戒有共与不共的分别,杀、盗、淫、妄的性戒,这是大、小乘所共同受持的。饮酒等的遮戒,性虽非罪,而能引罪,故佛特为遮止,在菩萨或起现行,不与二乘共持。这共不共法,甚深广大,余如《摄大乘论》所说。

  论文十: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处说。

  讲解:定学有四种:一者大乘光明定,这种禅定能发智慧光明,照耀大乘的理、教、行、果。二者集福王定,这种禅定能任运自在集无边福德,好像有国王的势力一样,无有与他相等。三者贤守定,这种禅定能够守护世、出世间的善法,不使亡失。四者健行定,佛菩萨修这种禅定刚健勇猛,叫做大健有情定。这四种禅定的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种种差别,如《摄大乘论》所说。

  论文十一:慧学有三:一加行无分别慧,二根本无分别慧,三、后得无分别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等,如余处说。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种具有三,现唯加行。于通达位。现二种三,见道位中,无加行故。于修习位七地以前,若种若现俱通三种,八地以去现二种三,无功用道违加行故,所有进趣皆用后得,无漏观中任运起故。究竟位中现种俱二,加行现种俱已舍故。

  讲解:慧学有三种,一者加行无分别慧,二者根本无分别慧,三者后得无分别慧。这三种慧的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等,如《摄大乘论》所说。这三种慧,在最初的资粮、加行二位中,以种子而论,则三慧俱有,因为法尔有无漏种子。以现行而论,则唯有加行而没有根本、后得。因为根本、后得是无漏慧,在见道前还没有证得。在第三的通达位中:以现行而论则唯有根本、后得二慧,而没有加行慧,因为加行是有漏慧,见道已断,若以种子而论则三慧俱有。在第四的修习位中,七地已前,无论种子现行,俱通三慧,因为菩萨在七地已前还有加行功用,若到八地以后,那现行就唯有根本、后得二慧,而没有加打了。因为已达无功用道,违加行故,既违加行,则所有进趣,都用后得慧在无漏观中任运而起。在第五的究竟位中,无论现行、种子,都唯有根本、后得二慧,因为无学道已究竟断惑证理,加行的现行种子都已舍去了。

  论文十二:若自性摄,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助伴,皆具相摄。若随用摄,戒摄前三,资粮自体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遍策三故。若随显摄,戒摄前四,前三如前及守护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

  讲解:讲完戒定慧三学,现在是讲三学与十波罗蜜多相摄。如果从三学的自性含摄而论,则戒学只含摄戒度,定学唯舍摄静虑,慧学唯含摄最后的般若等五度了。若和资助三学的伴侣并论,则三学与十波罗蜜多都互相含摄。如果随顺作用含摄来说,则戒学摄前三种波罗蜜多,因为布施是戒学的资粮,持戒是戒学的自体,忍辱是戒学的眷属。定学唯摄静虑,慧学摄最后五波罗蜜多。至于精进波罗蜜多,则三学俱摄,因为它能够普遍策励三学。如果从显现的关系而论相摄,则戒学摄前四种波罗蜜多,因为前三种的施、戒、忍为戒学所摄,义同前说,第四精进能守护戒故,所以亦为戒学所摄;定学唯摄静虑,慧学摄最后五度。

  论文十三: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习位中其相最显。然初二位,顿悟菩萨种通二种,现唯有漏。渐悟菩萨,若种若现俱通二种,已得生空无漏观故。通达位中,种通二种,现唯无漏。于修习位七地已前,种现俱通有漏无漏,八地已去种通二种,现唯无漏。究竟位中若现若种,俱唯无漏。

  讲解:此处讲五位与十波罗蜜多相摄。这十种波罗蜜多五位都有,特别在修习位其相最明显,因其通有漏、无漏,能行不住有、无二边的中道。然在资粮、加行的初二位中,则有顿渐之别。在直闻大乘的顿悟菩萨,种子通有漏、无漏,现行唯通有漏。若是回小向大的渐悟菩萨,则无论种、现俱通有漏、无漏。为什么渐悟菩萨的现行能并通无漏?因为他在二乘无学位中,已得了生空的无漏智。在第三的通达位中,种子通有漏、无漏,现行唯通无漏。在第四的修习位中,七地已前,种、现俱通有漏、无漏,八地已后,种子通有漏、无漏,现行唯通无漏。在第五的究竟位中,种、现唯通无漏。

  论文十四: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