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4

  ..续本文上一页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讲解:以上所说,无论是三心的相见道,十六心相见道,九心相见道,一切都是依真之义而假说的。所谓由世第一法无间而生,以及断种种分别随眠,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因为十六心的相见道,是从一心真见道后才能得以产生,并不是安立谛以后才起安立的,到这时候,分别随眠才真正断除。见道既有真、相二种,何以颂中唯说真见道呢?因为前真见道,证唯识实性;后相见道,证唯识法相,前后二见道中,初胜于后,所以颂中偏说真见道。

  论文十一: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著故,说离二取。有义,此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讲解:这一节是说明真见道和相见道,为根本、后得二智所摄。真见道是无相的,所以根本智摄,相见道是有相的,所以后得智摄。至于后得智有没有见、相二分,则有三家异解。安慧认为,后得智无见、相二分,因为后得智是离了能、所二取相的。第二家说,此智但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诸圣教说,这后得智品是有分别的,所以有见分。第三家护法认为,此智见、相二分都有,因为《瑜伽论》说:“这后得智,思惟变现似真如相,而不能亲见真如实性”。思惟就是见分,变似真如相就是相分。《佛地经》等又说,这后得智,能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观一切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法。这是证明有见分,破第一师的无见分说。又说:这后得智,能变现身土,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假使不能变现似色、似声等相,怎能有现身说法等事?这是证明有相分,破第二家的无相分说。

  再者,这转依的通达位,并非无相,试以五蕴为例,若说转色蕴依,便不现色,那么转四蕴依,就应当没有受等四蕴了。既然转四蕴依,非无受等。怎能转色蕴依而不现色相呢?又,假使此智不能变现似相分境,那离了自身之法的他心、他身土等,就应当不是带彼相起的所缘缘了。假使所缘缘不是带彼相起,那缘色等时的智,就应当能缘声等相啊。又,缘无体法时,假使不变似境,那就应当无所缘缘。因为彼法既无实体,又无所变的相分,如何会有所缘缘的作用?由此可见,后得智有见分也有相分。

  论文十二: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六现观者: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软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摄。

  讲解:这真、相二种见道,与六现观的关系是怎样呢?六现观是:一、思现观:就是在五受中与最胜的上品喜受相应,因思所成的智。此思现观,能观察诸行无常的共相,引生暖、顶、忍、世第一法,在加行道中观察诸法。因此思能生修,在见道前的功用猛利,所以特别立为现观。暖等加行不能广泛分别诸法,又未得印证真理,所以不是现观。二、信现观:就是缘佛、法、僧三宝及世、出世间的坚定信仰,能决定净信。净信能助现观不令退转,所以也得立为现观。三、戒现观:此无漏戒,就是与无漏道共生的“道共戒”。因为这无漏戒,能除破戒的垢污,令现观增明,所以也名之为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就是缘非安立谛的根本、后得无分别的一切种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就是现观智谛现观已后,各种缘安立谛的世间智及出世间智。六、究竟现观:就是尽智(断尽烦恼时所生的智)等究竟位的无漏智。

  这真见道,包括第四现观的少分——根本智。这相见道,包括第四现观的少分——后得智,及第五现观的少分——见道智。至于第二的信现观、第三的戒现观,虽也与此见道俱起,但,信、戒不过是对现观的助、增而已,而不是现观慧的自性,所以与二种见道无关。

  论文十三: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讲解:这是说明入地功德。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法王家,成法王子,绍隆佛法,住于十地中的第一极喜地。善能通达法界,得一切有情、一切菩萨、一切如来的三种平等心性。常生诸佛大集会——受用土中。于诸佛国见百如来、成熟百种所化有情、智见能入百法明门、化作百身、现百菩萨眷属等的多百门中,已得自在。自知不久便能证得大菩提果,尽未来际,利乐一切有情。

  第五章 释修习位

  第一节 总释颂文

  论文一: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讲解:第四修习位,它的义相是怎样的呢?《唯识三十颂》说:“此位菩萨,没有能取之心,也没有所取之境,这种出世间的无分间智,具有超越世间的不可思议功用,在此阶位,舍弃二障种子,便能证得二种转依。”

  论文二: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

  讲解:论中长行说,这修习位的菩萨,从以前通达位的见道生起已后,为了断除所余的俱生二障,证得了二种转依之故,又复数数的修习无分别智。这无分别智已经远离所取之境,名为无得;也远离能取之识,名不思议。所以颂曰:“无得不思议”。或另有一种解释,远离有漏分别戏论、名为“无得”,这种无分智的妙用难测,名“不思议”。这是出世间的无分别智,因为它已经断除世间烦恼,所以名出世间。能、所二取的随眠是世间的根本,唯有此无分别智能使之断除,所以独得“出”名。或者“出世间”之名,是依一者自体无漏,二者证得真如。此智具有以上二义,所以独名出世。其余的后得智,不具此二义,也不名出世。这出世间智,也就是十地中的无分别智。

  论文三: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减,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讲解:数数重覆的修习这出世间的无分别智,便能“舍二粗重”。二粗重,就是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二障种子为何名叫粗重,因其性无堪任,违于微细轻妙无漏无分别智,故名粗重。数修此智至金刚心时,便能令二种粗重究竟永灭,所以说之为“舍”。因为这无分别智,能够舍彼二粗重故,到十地究竟,证得佛果的广大转依。这是解释颂文的第三、四句。但是还有如下两家不同的解释。

  论文四: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讲解:这是第一家对转依的解释:“转依”的依字,意谓所依,就是依他起。因为依他起能与染、净诸法为所依故。染,就是虚妄的遍计所执。净,就是真实的圆成实性。“转依”的转字,义谓染、净二分的转舍与转得。由于多次修习无分别智,断了第八根本识中的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所以能够转舍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以及转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由于转舍了烦恼障,便证得大涅槃;由于转舍所了所知障,便证得大菩提。成立唯识的意义,就是为了使一切有情,证得这样的二转依果。

  论文五: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杂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讲解:这是第二家对于转依的解释:“依”就是依于唯识真如,而不是依于依他起,因为唯识真如是生死、涅槃之所依。世间愚夫为颠倒妄惑,迷了这真如之理,所以从无始以来受生死苦。出世间圣者远离颠倒妄惑,悟了这真如之理,便证得涅槃,毕竟安乐。由于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断除了根本识中的二障种子,所以能够转灭了依于真如的生死,转证了依于真如的涅槃,这就是真如远离杂染之性。这种真如虽然其性清净,但其相则杂染,所以当行人离此杂染相时,假说名为新净,即此新净说名转依。在修习位中渐断二障,要到金刚心后才能证得。虽然在修习位中也可以证得菩提,但并不是这里的颂意所显,这里颂意所显的是转唯识性。这唯识性,在二乘无学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为法身。牟尼是寂默之意,谓善寂空有二边,默契中道之理。

  论文六:云何…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