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
講解:以上所說,無論是叁心的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九心相見道,一切都是依真之義而假說的。所謂由世第一法無間而生,以及斷種種分別隨眠,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爲十六心的相見道,是從一心真見道後才能得以産生,並不是安立谛以後才起安立的,到這時候,分別隨眠才真正斷除。見道既有真、相二種,何以頌中唯說真見道呢?因爲前真見道,證唯識實性;後相見道,證唯識法相,前後二見道中,初勝于後,所以頌中偏說真見道。
論文十一: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爲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爲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甯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講解:這一節是說明真見道和相見道,爲根本、後得二智所攝。真見道是無相的,所以根本智攝,相見道是有相的,所以後得智攝。至于後得智有沒有見、相二分,則有叁家異解。安慧認爲,後得智無見、相二分,因爲後得智是離了能、所二取相的。第二家說,此智但有見分,沒有相分,因爲諸聖教說,這後得智品是有分別的,所以有見分。第叁家護法認爲,此智見、相二分都有,因爲《瑜伽論》說:“這後得智,思惟變現似真如相,而不能親見真如實性”。思惟就是見分,變似真如相就是相分。《佛地經》等又說,這後得智,能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觀一切有情根性差別,而爲說法。這是證明有見分,破第一師的無見分說。又說:這後得智,能變現身土,爲諸有情宣說正法。假使不能變現似色、似聲等相,怎能有現身說法等事?這是證明有相分,破第二家的無相分說。
再者,這轉依的通達位,並非無相,試以五蘊爲例,若說轉色蘊依,便不現色,那麼轉四蘊依,就應當沒有受等四蘊了。既然轉四蘊依,非無受等。怎能轉色蘊依而不現色相呢?又,假使此智不能變現似相分境,那離了自身之法的他心、他身土等,就應當不是帶彼相起的所緣緣了。假使所緣緣不是帶彼相起,那緣色等時的智,就應當能緣聲等相啊。又,緣無體法時,假使不變似境,那就應當無所緣緣。因爲彼法既無實體,又無所變的相分,如何會有所緣緣的作用?由此可見,後得智有見分也有相分。
論文十二: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雲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軟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二、信現觀:謂緣叁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叁、戒現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谛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谛現觀:謂現觀智谛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叁,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講解:這真、相二種見道,與六現觀的關系是怎樣呢?六現觀是:一、思現觀:就是在五受中與最勝的上品喜受相應,因思所成的智。此思現觀,能觀察諸行無常的共相,引生暖、頂、忍、世第一法,在加行道中觀察諸法。因此思能生修,在見道前的功用猛利,所以特別立爲現觀。暖等加行不能廣泛分別諸法,又未得印證真理,所以不是現觀。二、信現觀:就是緣佛、法、僧叁寶及世、出世間的堅定信仰,能決定淨信。淨信能助現觀不令退轉,所以也得立爲現觀。叁、戒現觀:此無漏戒,就是與無漏道共生的“道共戒”。因爲這無漏戒,能除破戒的垢汙,令現觀增明,所以也名之爲現觀。四、現觀智谛現觀:就是緣非安立谛的根本、後得無分別的一切種智。五、現觀邊智谛現觀:就是現觀智谛現觀已後,各種緣安立谛的世間智及出世間智。六、究竟現觀:就是盡智(斷盡煩惱時所生的智)等究竟位的無漏智。
這真見道,包括第四現觀的少分——根本智。這相見道,包括第四現觀的少分——後得智,及第五現觀的少分——見道智。至于第二的信現觀、第叁的戒現觀,雖也與此見道俱起,但,信、戒不過是對現觀的助、增而已,而不是現觀慧的自性,所以與二種見道無關。
論文十叁: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于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講解:這是說明入地功德。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法王家,成法王子,紹隆佛法,住于十地中的第一極喜地。善能通達法界,得一切有情、一切菩薩、一切如來的叁種平等心性。常生諸佛大集會——受用土中。于諸佛國見百如來、成熟百種所化有情、智見能入百法明門、化作百身、現百菩薩眷屬等的多百門中,已得自在。自知不久便能證得大菩提果,盡未來際,利樂一切有情。
第五章 釋修習位
第一節 總釋頌文
論文一:次修習位其相雲何?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講解:第四修習位,它的義相是怎樣的呢?《唯識叁十頌》說:“此位菩薩,沒有能取之心,也沒有所取之境,這種出世間的無分間智,具有超越世間的不可思議功用,在此階位,舍棄二障種子,便能證得二種轉依。”
論文二: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斷余障證得轉依,複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爲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
講解:論中長行說,這修習位的菩薩,從以前通達位的見道生起已後,爲了斷除所余的俱生二障,證得了二種轉依之故,又複數數的修習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已經遠離所取之境,名爲無得;也遠離能取之識,名不思議。所以頌曰:“無得不思議”。或另有一種解釋,遠離有漏分別戲論、名爲“無得”,這種無分智的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這是出世間的無分別智,因爲它已經斷除世間煩惱,所以名出世間。能、所二取的隨眠是世間的根本,唯有此無分別智能使之斷除,所以獨得“出”名。或者“出世間”之名,是依一者自體無漏,二者證得真如。此智具有以上二義,所以獨名出世。其余的後得智,不具此二義,也不名出世。這出世間智,也就是十地中的無分別智。
論文叁:數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種子,立粗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減,故說爲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講解:數數重覆的修習這出世間的無分別智,便能“舍二粗重”。二粗重,就是俱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二障種子爲何名叫粗重,因其性無堪任,違于微細輕妙無漏無分別智,故名粗重。數修此智至金剛心時,便能令二種粗重究竟永滅,所以說之爲“舍”。因爲這無分別智,能夠舍彼二粗重故,到十地究竟,證得佛果的廣大轉依。這是解釋頌文的第叁、四句。但是還有如下兩家不同的解釋。
論文四: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講解:這是第一家對轉依的解釋:“轉依”的依字,意謂所依,就是依他起。因爲依他起能與染、淨諸法爲所依故。染,就是虛妄的遍計所執。淨,就是真實的圓成實性。“轉依”的轉字,義謂染、淨二分的轉舍與轉得。由于多次修習無分別智,斷了第八根本識中的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所以能夠轉舍依他起上的遍計所執,以及轉得依他起中的圓成實性。由于轉舍了煩惱障,便證得大涅槃;由于轉舍所了所知障,便證得大菩提。成立唯識的意義,就是爲了使一切有情,證得這樣的二轉依果。
論文五: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雜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爲轉依。修習位中斷障證得,雖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講解:這是第二家對于轉依的解釋:“依”就是依于唯識真如,而不是依于依他起,因爲唯識真如是生死、涅槃之所依。世間愚夫爲顛倒妄惑,迷了這真如之理,所以從無始以來受生死苦。出世間聖者遠離顛倒妄惑,悟了這真如之理,便證得涅槃,畢竟安樂。由于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斷除了根本識中的二障種子,所以能夠轉滅了依于真如的生死,轉證了依于真如的涅槃,這就是真如遠離雜染之性。這種真如雖然其性清淨,但其相則雜染,所以當行人離此雜染相時,假說名爲新淨,即此新淨說名轉依。在修習位中漸斷二障,要到金剛心後才能證得。雖然在修習位中也可以證得菩提,但並不是這裏的頌意所顯,這裏頌意所顯的是轉唯識性。這唯識性,在二乘無學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爲法身。牟尼是寂默之意,謂善寂空有二邊,默契中道之理。
論文六:雲何…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