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过菩萨为入二空观真如理,非安立谛是所正观;至于亦观安立,那是因为起胜进道,成熟佛法,以降伏二乘的方便之故。与二乘的唯观安立不同。
论文十: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讲解:菩萨生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虽在前方便时通色界四禅,但是只有依第四禅才能成就圆满。因为第四禅望余禅为胜,必须托最胜依处,入见道故。若约界、趣而论,只能依靠欲界善趣的人身而起,因为色界和无色界的智慧,厌伏三界一切事物之心并非殊胜。修四善根,也同资粮位一样是解行地摄,因为它们还没有证到唯识的真正殊胜之义。
第四章 释通达位
论文一: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讲解:第三通达位,它的义相是怎样的呢?《唯识三十颂》说:“若时,当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也就是世第一法的次刹那,菩萨于前加行位住于唯识性(诸法真如),以能证悟所缘真如的无分别智观察,一切都无所得。所谓无所得,就是没有能取、所取之像,这时就安住于唯识之理。”
论文二: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讲解:论文说,若时,即无分别智发生时,也就是世第一法次刹那,菩萨不仅对于所观境无所得,即能观的无分别智亦无所得,因为此时已无能取、所取的种种戏论相故。这时就称为实际住于唯识真正殊胜之理,也就是亲证得真如之智,体即真如,因为已远离能取、所取之相。能取、所取都是分别,若有所得便会戏论呈现。
论文三:有义,此智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有义,此智相见俱有,带彼相起,名缘彼故。若无彼相名缘彼者,应色智等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缘,故应许此定有见分。
讲解:颂文所说“智都无所得”的“智”,有三家异解。第一家说,无分别智已无相分和见分。“离二取相”,就是显示没有所取、能取的相、见二分。第二家说,这无分别智,相、见二分都有。因为带彼相起,方可名为缘彼真如。带彼真如相起,是即显示有相分,所以说见、相俱有,才能名叫缘彼相。假使此智没有带彼真如之相,而名缘彼真如者,就应当是缘色相分之智,称为缘声相分之智,所以此智是决定有相分的。假使此智没有见分,就应当无能缘作用,怎可说为缘真如智呢?不能说真如之性也称为能缘吧!所以应当承认此智定有见分。
论文四: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 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
讲解:第三家护法说,这无分别智,有见分而无相分。因为《瑜伽论》说“无相取”,就是没有相分可取;说“不取相”,就是虽有见分而不取于相。第一师引“无能取”的话,是表示虽有见分,而无分别,并不是连能取的见分也没有。第二师所引“带彼相起”的话,是表示虽无相分,但可说此无分别智,是带著真如的体相而起的,所以名为所缘,并不是带著相分的影像而起,名叫缘如,因为根本智,是不离真如的。就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一样,不经变化而缘取,无分别智缘真如时也是这样。假使变相而缘,那就不是无分别智亲证如理了,岂不同后得智的有分别是一样吗?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这缘真如的无分别智,是有见分而没有相分的。
论文五: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讲解:在加行位无间修行,到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去体会唯识实性的真如,这就称为通达位,又因此位最初照见真实如理,所以亦名见道位。
论文六: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讲解:见道类别虽多,略说不过二种:一是真见道,就是所说的无分别智,因为是已证我、法二空所显的真如之理,实断烦恼、所知二障的分别随眠,此证断之事,虽经众多刹那方能究竟,而其念念刹那相似相等,所以总说为一心真见道。
有人认为,这见道中的二空真理、二障种子,都是渐次而证,渐次而断的。因为理有浅深,障有粗细,人、法有异,所以不能顿证顿断。又有人认为,这见道中的二空之理,二障种子,都是一时顿证顿断的。因为在前加行时由意乐之力,有此可能。
论文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遣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
讲解:第二是相见道,此又有二种,第一种是观非安立谛,非安立谛就是真如,有以下三品心,即初起的智,力尚薄弱,名之曰“软”;次起的智,胜于前者,劣于后者,名之曰“中”;后起的智,胜于前二,名之曰“上”。二障随眠,各分粗细,断有先后,也随这能断的智,如其次第的名谓软、中、上三品。一品是内遣有情假缘智,“内”是内身,“遣”是遣除,“有情假”是有情为妄计所执,并无实体,唯有内心变似有情,“缘智”就是能缘之心。合起来讲,就是缘内身为境,遣除有情假的能缘智。以下二心,准此例释。此初起智,力尚薄弱,只能除软品的分别随眠。二品是内遣诸法假缘智,此次起智,胜前劣后,能除中品的分别随眠。三品是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后起智,胜于前二,能除上品一切内外分别随眠。
这三种缘智,前二种称为法智,因为是各别而缘;第三名为类智,因为是综合二类而缘。真见道的法中有我、法二空见分,就无间道中的我、法二见分,各别立此初、二品心:解脱道中的我、法二见分,总立此第三品心,这别总而立的三心,就叫做相见道。有人认为,这三心是真见道,因为相见道缘取四谛。又有人认为,这三心是相见道,因为真见道总缘真如,并不分别缘取。(注:安立谛,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论文八: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则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讲解:第二种是缘安立谛,包含有十六心,这又分为二种,第一依观所取的谛理和能取的缘理之智,各别安立法智和类智的十六种心。就是在苦谛上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即通过观三界的苦谛真如,断三界见惑苦谛所断的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前忍是断惑;此智是证理,就是前法忍的无间道智,观察前苦谛真如,断除前分别烦恼,而证得解脱。三、苦类智忍,就是苦法智的无间道,无漏智慧生起,以此缘前各别证得的法忍、法智,各别内证的无间道。所说以后的圣法,皆是此类之智。四、苦类智,就是由此类忍的无间道,生起无漏解脱道智,以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这四种心,应知于集、灭、道谛上也有一样的四种。这四谛十六种心,是以法忍、法智的八心观真如;类忍、类智的八心观正智。效法真见道中的无间道见分,建立法忍;解脱道的见分,建立法智;无间道的自证分,建立类忍;解脱道的自证分,建立类智。这样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第二依观下上界四谛之境,各别建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的十六种心。就是观现前的欲界,不现前的上二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者现观忍,二者现观智。如其所应,在法真见道中的无间道见分观四谛法,断除见道所断的一百一十二种分别随眠(欲界四谛四十,上二界除嗔各三十六)。这就叫做相见道。
论文九: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
讲解:前面说相见道,有二种十六心,那是依行人缘安立谛而说的,若依菩萨广布圣教的道理来说,相见道只有九种心。这就是依前缘安立谛的两个十六种止观而别立的。即法类的法忍和法智各有四心,合为八心,这八心与止相应,总说为一种。虽然见道中止观双运,定慧均等,但是见道的观并不是止,所以这观和止的开合也就不同。由此八观一止的九心,称为相见道。
论文十: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力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