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且依六种波罗密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

  讲解:本章开始是诠释颂文,此下是辨位修行。这资粮位的菩萨,还没有证得唯识真如,所以才依胜解之力,修一切胜行。应知此亦解行地摄(注:解行地,谓知解与修行,指未证真如前的三贤菩萨。)解行地所修的胜行是些什么呢?简略的说有二种,即福和智。在一切胜行中,凡是以慧为体性的,都叫做智,其余的都叫做福。现在别的胜行不说,且以六波罗密而言,约通相说,皆名福智。依别相说,前五种称为福德,第六种是智。或者以前三的布施、持戒、忍辱唯属福德,后一的般若唯属智慧,其余的精进、禅定通福、智二种。

  除福、智外,又有二种,即自利和利他。就是所修胜行,随其意乐之力 一切功德都通于自利、利他二行。若依别相来说,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都是自利行摄;四摄、四无量心等,都是利他行摄。像这样的胜行,差别无边,都是资粮位中所修。

  论文九: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密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讲解:在此资粮位中,烦恼、所知二障还没有伏灭断除,致使修胜行时有三种退屈,但有三事以磨练其心,于所证修勇猛精进,不令退屈。一者闻说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无边,深远难测,心生退屈。此时即引用其他人已证大菩提者为例,来练磨自心,便能发大勇猛而不退转。二者闻说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此时即省察自己的意乐已能修施、戒等行,要再鼓余勇,不难圆满达到彼岸,这样磨练自心,而勇猛不退。三者闻说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此时应引用他人所行的施等粗善,来比况自己的妙因之行,粗善尚且可获善果,妙因岂能不证妙果?这样磨练自心,便勇猛不退。由上三事,练磨其心,使三种退屈坚固炽然的修诸胜行,而不再退转。

  第三章 释加行位

  论文一: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讲解:五位修行的第二位是加行位,加行位的义相是怎样呢?《唯识三十颂》说:“在修习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的时候,仍有一种假立之物出现在前面,以为这就是唯识的实性,因为心中存著有所得之念,所以未能真正的住于唯识实性。”

  论文二: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讲解:论中长行说,菩萨先于最初无数劫中,贮备福德智慧的胜行资粮,已使顺解脱分圆满成就,为要入见道并住唯识实性,所以还得更修加行以伏除二取,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这四善根总名为顺决择分,因为它随顺趣向于真实的决择分,近于见道,所以立加行之名,并非前资粮位没有加行的意义。

  暖等四法,依四寻思观而立初暖、顶二位,依四如实智观而立后忍、世第一法二位。所谓四寻思观,是寻思事物名、义、自性、差别,从而认识到这四法都是唯识所变,依他假有,遍计实无,这就叫做四寻思观。什么叫做如实智?前四寻思,但观所取的名等四境离识非有,此如实智更于忍可所取空后,进而如实遍知能取的识也决定非有。依此能、所俱空的空理,便能入圆成实性,所以叫做如实智。

  何以诸法的名、义要各别寻求,名义的自性、差别要合并思察呢?名是名,义是义,名义相异,所以要各别寻求。名义二种的自性同,差别亦同,这二二相同,所以要合为思察。

  论文三: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讲解:初得无漏慧的明相,叫明得,明得之定叫做明得定。依此明得定,发下品寻思,观所取空,立为暖位。即在暖位中开始认识到所取外境的名、义、自性、差别四法,都是自心所变,假施设有,实际上是不可得的。这下寻思观,初获慧前的行相,喻如日出前的明相,所以立明得名。这也是所获净道之火以前的行相,所以又称为暖。

  论文四: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讲解:明得定增上,叫做明增定。依此明增定,发上品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在这顶位当中,重观所取的名等四法,同暖位一样是自心所变,虚假施设,实不可得。但在所获慧前的明相,较前暖位的明相增盛,所以名为明增。寻思位到此已登峰造极,所以又名为顶位。

  论文五: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

  讲解:印前所取无,印后能取无,叫做印顺定。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对无所取的境,决定印持,于无能取的识中,也顺乐忍可。为什么二取都无?既然没有实境离了能取的识而存在,那里有什么实识离了所取的境而独存呢?所取、能取本是相待而立的啊。

  忍有三名,下品为印忍,忍所取无;中上品为乐顺忍,忍能取无,印顺忍时,这三忍在四善根中总立为忍。因为此位能印前所取无,顺后能取无,所以立印顺名:忍可所取的境空,能取的识亦空,所以亦名为忍。

  论文六: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讲解:与见道位邻近而无间隙,叫做无间定。依此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可能、所二取皆空,立名世第一法,谓前忍位中的上忍,唯能印可能取空,不能即可所取亦空,今此世第一法,是能、所二空双印。从此不间断的双印二空,必入见道,所以立无间名。这在异生法中最为殊胜,所以名世第一法。

  论文七: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时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讲解:像这样的暖位、顶位,依据能取之识,观所取境空,到了忍位的下品忍生起时,便能印持外境之空相,到了中忍转换为能取之识,也如所取的境一样也是空,顺乐后位的上品之忍。修到上品忍生起时,便能印持此能取空。再进到世第一法,便能双印能、所二取的空相。

  论文八: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讲解:以上所说加行位的暖等四法,虽然印能、所取空,但在观心之前,还浮著有、空二相,未能真正证实。所以说菩萨在这四位中,犹于现观定中安立少物,以为这就是唯识的真胜义性。因此颂文前二句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事实上这少物是定心所变的似真如相,非真胜义,所以颂文的后二句说:“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要到那有、空二相灭了之后,才能实在的安住真唯识性。

  依据这种意义,所以《分别瑜伽论》上有颂文说:“菩萨在定中修行,观名、义等的影像,唯是内心所变现,义相既已灭除,谛审观察,唯自心想,更无少物。这样便安住内心,先了知所取非有,次了知能取亦无,最后触觉到无所得的真唯识性。前面的两首颂中,第一颂初二句是明暖位,次二句是明顶位。第二颂的前二句是明下忍位,第三句是明中、上忍位,最后一句是明世第一法.

  论文九: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讲解:有漏的现行境相系缚于心,不得自在,叫做相缚,二障种子,叫做粗重缚,合称二缚。这加行位既未遣除有、空的相缚,也未断灭二障种子的粗重缚,唯能伏除分别二取,不起现行。因为分别二取违于见道的,为入见道,所以要把它伏除。入见道位,方能永断二障的粗重缚。虽然如此,但于俱生现行,只能伏除少分,未全伏除。于分别、俱生二种随眠则全未能灭,因为此位是有漏观心,有所得相,有分别故,所以俱生现行未全伏除,二种随眠尽未能灭。

  在此加行位的菩萨,对于安立谛及非安立谛,都修学观察。什么叫安立谛,安立是施设义,即方便安立谛,谓于苦等诸法中,安立苦、集、灭、道四圣谛理。什么叫非安立谛,就是离差别名言的二空真如。此位菩萨,为引发当来的真、相二种见道,及伏除由分别所起的烦恼、所知二障,所以于安立、非安立谛,要都修学观察…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